老胡观点:新问题永远都是新的课题
老师:XX老师您好!想问下学生在课堂中不够积极,兴趣不浓,怎么命小课题?谢谢。老师:XX老师,请问下这个课题很老,是不是没有研究价值?上述这段对话中,体现了一名小学老师的选题困惑,而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事实上,有关课题选题的新与老、有没有研究价值等类似问题,是广大中小学一线老师们经常咨询的一个话题。尽管之前我们也讨论过有关这样的类似话题,但仍然还有部分教师对此心存疑惑。目前,我们发现类似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同的人或相关科研部门对该问题认识与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老师们往往在选题时一直都是很困惑,举棋不定,莫衷一是。
选题要有新意,尽量避免常见的或已有很多人研究过的问题,多关注新鲜的事物,关注研究的前沿,或者变换研究切入点,以新的视角进入。求新脱俗,应该是选题所追求的方向。选题必须具有研究价值,且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价值,否则,研究也没有什么意义。这是一名比较知名的科研专家对选题的认识和理解。他强调了科研选题要有新意,要“求新脱俗”,唯有如此课题才具有研究价值。应该说,该科研专家的这段话说出了科研的本质。那么,什么是科研呢?百度经验认为:“科研,即科学研究,是为了某一个确定的课题探究未知的事物。”不言而喻,该科研专家的这段话本身是正确的,是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那些专家或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科研真实写照。但问题在于,这段话的观点是否也适用于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选题呢?我们认为,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行为与那些专家或学者们的研究行为是具有本质的不同和区别,包括时间、精力、条件、设备以及研究目的等等都有截然差别,因此这段话的观点显然并不适合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行为。(参见文章《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在哪里?》,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19.3.22.)
正如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得好:“课题从何而来?我认为,教育科研应该目光向下,对准课堂,对准心灵。‘目光向下’,就是不要从文件中找课题,不要从领导人的讲话中找课题,而应该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教育科研需要理论指导,但千万不要追逐理论时髦,不要追逐时尚。”显然,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应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育实践工作。如果我们的选题离开了课堂、学生或教育实践,而一味地追求选题的新意,追求课题的“求新脱俗”,那么这无疑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做法。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也按照这个科研专家的观点选题,我们认为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选题无法下手,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里谈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显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研究”,是不同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行为,而是一种“草根化”的研究行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既不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更不是教育理论的创新者,而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不言而喻,教师的“创造性研究”,就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此外,中小学一线教师自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研究工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在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教师的这种“创造性研究”,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实践性和可行性,更加聚焦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现象的思考与探索。我们认为,这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工作,恰恰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真正所需要的研究行为。
在这里,我们需要再次明确一下: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选题出发点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选题主要是来自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中小学一线教师选题的最重要方向和途径,这也是教师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正如李镇西认为:“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显然,中小学教师的课题选题首先考虑的是课题问题性、真实性和具体性,而不是所谓的选题新意,更不是“求新脱俗”。(参考文章《又是一年立项时!——谈谈课题的选题方向与思路》,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20.2.25.)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的一段对话。该教师问“‘课堂中不够积极,兴趣不浓’这个课题很老,是不是没有研究价值?”我们的答复是:“课题没有新旧,只要是问题,就具有研究价值。”显然,我们从正面回答了中小学一线老师们关于选题的普遍困惑,让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走下“神坛”,回归“凡间”。我们不要再用那些所谓“高大上”的、“云山雾罩”的科研理念,来“忽悠”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这样只会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更加迷失、更加惧怕科研的。(参考文章《如何看待选题的新颖性》,微信公众号“老胡聊科研”,2020.3.24.)
事实上,我们恰恰认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永远都是新的选题。比如,案例中该教师遇到的新问题“课堂中不够积极,兴趣不浓”,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也是该教师急需要解决的难题。该教师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改善。反之,如果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这个问题是教师新发现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当然也就是新的选题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我们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类似的真实问题层出不穷,如学生写字姿势的不规范、课堂坐姿不端正、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纪律比较混乱、大课间操懒洋洋、家庭作业不认真......等等,这些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日常工作中经常性遇到的难题。而这些难题,都是我们一线老师们必须面对,而且是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无法逃避,也不可能避而远之。那么,这些问题实际上对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新上岗的教师而言,都是新遇到的问题,都是新的课题。
据了解,有的中小学教师在确定自己的选题之后,往往习惯于去网上搜索一下类似的课题,忽然发现自己选的课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了。因此,就想当然认为自己的课题是一个“老”的课题,是属于重复性研究而惴惴不安。而事实上,我们中小学教师往往大可不必如此焦虑。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行为都是个性化的研究行为,都属于是个案研究。因此,对我们每一名教师个体而言,只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就是新的课题,就是有新意的,也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显然,课题的新与老是相对而言的。对他人可能是一个老的课题,而对我们教师自己恰恰是一个新的难题,这当然就是适合的选题。因此,我们不必过于在意选题是否老生常谈,是否别人已经研究过了,是否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呈现出来了,而重点考虑该问题是否成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有部分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担心选题有点“老套”,可能更多的是从课题能否通过立项的角度考虑的。当然,这是另外的一个话题了——部分教师的功利性需要。我们不反对部分教师的功利性需要,但我们一贯提倡中小学一线教师要做一点真研究,解决一些真问题。真研究做好了,研究做扎实了,功利性需要也就会“水到渠成”的。我们不排除个别科研部门课题立项评审时,会以选题“老套”而淘汰了部分课题。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我们的个别科研部门工作人员,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认识和理解还有待于提高。我们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科研理念: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的真实问题,永远都是新的课题。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于常立钢,经开区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