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君《扫码买鱼》
扫码买鱼
去年十月一的时候,到东平湖边上去买鱼,那儿的鱼个大、新鲜,还保证是野生的,所以很受人们青睐。
东平湖一望无际,湖水碧波荡漾,几只小船漂浮在湖面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湖水特有的气息。湖的北岸,靠近湖边的县道旁,有一个渔民搭建的简易房,房的北面是一个不足十平方的网箱,里面养着从湖里打捞上来的各种鱼,这些鱼在水中上下翻滚,相互穿梭,偶尔有鱼跳跃起来,把箱里的水打出很高,甚至溅到人们的身上,并发出哗哗的响声。
大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因为这是东平湖旅游的黄金季节,许许多多的客人都是慕名而来,一踏入东平湖边,就看到这网箱养着的大鱼,免不了停车观看。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皮肤有点黑,说话带着浓浓的方言,热情地向客人介绍东平湖的情况,还有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拿着长竿的网,当客人相中哪条鱼时,他便伸网去捞上来。然后装入编织袋,过磅收钱,一看就已是个卖鱼的行家。
我和妻选了一条十斤左右的大青鱼,小伙子将鱼放在电子秤上,随口喊到:“145。”妻子接过鱼,摸了摸口袋,惊讶地说:“坏了,我忘了带钱包了。”转脸问我:“你付钱吧。”我说:“我以为你带了,我也没带呀。”我们俩顿感手足无措。妻子忽然想起来什么说:“小伙子,你有微信吗?我微信上有钱。”小伙子放下手中的网,说:“我有。”他麻利地拿出手机,并熟练地打开了微信说:“你扫我的码吧”。这里是山区,网络的信号不是太好,但仍能保证小伙子很快完成了交易。我十分感慨地说:“网络真是个好东西,不用带钱包同样可以交了钱。”
看到微信支付的情形,我常常想起原来人们随身带钱的事情。我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多少钱,其实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比较贫困。母亲出门或去赶集的时候,就拿上几块钱,用手绢包好,小心地放进自己的衣服里。当然,几块钱也能买不少的东西,比如醋七分钱一斤,针五分钱一包,不像现在,青菜也要几元钱一斤。后来经济条件好了些,人们带钱讲究用钱包了,买东西的时候,拿出钱包,从中抽出几张票子,好像自己是个老板一样,当然是钱包越鼓越有面子,说话的底气越足。再后来发展到用卡,持卡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于是钱包里有了一张或几张银行卡,工商银行的、农业银行的、建设银行的、中国银行的等等,卡越多好像越有钱,到哪儿买东西,有钱也不用,直接拿卡递过去,嘴里高声说:“刷我的卡。”仿佛那卡里的钱不花白不花一样,其实就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现在到好了,银行卡也成了过时的东西,没有银行卡一样走账,没有钱包同样不耽误出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再过一段时间,我们都很难相信会发生什么,那么,这种结账的方式又会是什么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会越来越高科技,越来越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