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整理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 1 - 5 集


【转载】整理记录片《玄奘之路》解说词 1 - 5 集
目录
· 第一集乱世孤旅
· 第二集绝域求生
· 第三集生死兄弟
· 第四集亡命凌山
· 第五集穿越草原
· 第六集踏上圣土
· 第七集随风而逝
· 第八集西天取经
· 第九集享誉佛国
· 第十集归心似箭
· 第十一集呕心沥血
· 第十二集圆满
第一集:乱世孤旅
公元七世纪,一个大唐的僧人踏上了丝绸之路,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悬一线,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终于抵达了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在异国土地上,他被奉为先知,在佛陀的故乡,他成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就连他脚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为圣物。然而,他放弃了一切荣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译的佛经,达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离世的时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万人哭送。
几百年之后,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传奇慢慢的变成了神话,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带着一头猪和一匹马,保护着斯文懦弱的师父去西天取经。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加工,这个叫孙悟空的徒弟成为故事的核心,而师父唐僧已经面目全非,在《西游记》成为文学经典的同时,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实的玄奘越走越远,只剩下一个轮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著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长安,一场罕见的霜灾突然降临,严寒冻死了关中地区所有的庄稼,大面积的饥荒就在眼前。刚刚立国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开城门,放任灾民逃难,在扶老携幼的百姓中间,行走着一个僧人,这个僧人就是玄奘。那一年,他二十八岁。与寻找食物的难民的不同,玄奘离开长安不是逃荒,而是为了实现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个梦想,他的目的地在遥远的西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西去之路危险重重。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无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国创建二十年,在都城长安于东的洛阳附近,一个婴儿悄然诞生了。
洛州是今天的洛阳,玄奘就出生在距离洛阳三十公里的陈家村。玄奘俗姓陈,《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仅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有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
关于玄奘的传记都提及玄奘早熟,或许,童年的不幸使年幼的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父亲去世之后,无依无靠的玄奘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一座佛寺,从此踏入佛门。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创立了佛教,大约六百多年后,佛教开始向东传入中国。
公元六十七年,两位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抵达中国,汉帝国修了一座专门的寺院,供印度高僧翻译佛经,为表彰白马驮经有功,寺院被命名为白马寺。白马寺就在洛阳,它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寺院,被尊为佛教在中国的祖庭。自佛教东传以来,洛阳一直就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年幼的玄奘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投靠佛门,但是,这个早熟的孩子发现,洛阳的寺院生活,非常适合自己的天性。公元六百一十二年,隋帝国选拔僧人,这是一次有皇帝亲自发动的宗教活动,考试很严格。只有那些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但是,十三岁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最终被破格剃度。
当玄奘成为一名僧人的时候,佛教已传入中国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侣如织,少年玄奘在洛阳浓厚的佛学氛围中逐渐长大,由于良好的儒学根底,仅仅五、六年时间,他的才华就传遍了整个洛阳。他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而且见解独到。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战火燃烧到洛阳的时候,玄奘来到了都城长安,此时的长安刚刚更换了主人。隋帝国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痴迷于佛法的玄奘选择了南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游学生涯。在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师徒彻底读懂佛法。如饥似渴的学习使玄奘声名鹊起,被誉为佛门的——千里之驹。然而,疑惑开始困惑玄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终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一个高僧的解释令玄奘信服,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这是一种根源于灵魂深处的迷惘。玄奘明白,他将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开心中的迷惘,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结束了游学生涯。第二次来到大唐都城长安。此时,历尽磨难的长安秩序已经恢复,大唐帝国在李氏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崛起,各种迹象都表明,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开始。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年幼的时候,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或许,这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
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碰到了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他正在长安讲经说法,心事重重的玄奘从波颇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来自印度的佛经并不齐全,再加上翻译的曲解,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佛教领域教派众多,相互争执不下,玄奘的内心充满了迷惑,佛法的真谛究竟在哪里。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
印度僧人的出现,像一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灵,玄奘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母亲的梦在冥冥中应验了,向西而行,去那个叫那烂陀的地方。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上书朝廷,请求西行。然而,朝廷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禁止出境。当时,大唐立国不久,帝国的安全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在北方边疆,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铁骑经常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就在玄奘请求西行的那一年,突厥可汗率领十万骑兵抵达长安郊区,帝国陷入恐慌当中,刚刚继位的唐太宗没有任何护卫,单骑会晤突厥可汗,冒着巨大的危险,大唐的皇帝终于劝退了突厥大军,长安暂时又恢复了安宁。但是,大唐和突厥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唐太宗在等待决战的时机,为了准备与突厥人的战争,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官方否决,结伴同行的人都退缩了,但是玄奘没有放弃。他一边学习古印度文,一边等待着离开长安的机会。
第二年秋天,机会终于降临,为了应付霜灾造成的饥荒,官方允许长安的百姓外出,对于玄奘,这是离开长安最好的时机。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大唐的第一年,二十八岁的玄奘离开了长安。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海路,一条陆路。海路在当时还不发达,大多数人只能走陆路。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经过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印度。
公元前二世纪,汉帝国的使节张骞,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第一次穿越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由于丝绸是这条通道上最著名的商品,这条通道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
自张骞以来,丝绸之路一直就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在张骞之后八百年,西行的玄奘踏上了丝绸之路,风餐露宿一个月之后,玄奘抵达【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张骞凿空西域以后,汉帝国在这里开始设置郡县。大唐建国之初,凉州处于突厥和吐蕃的夹击之下,这个边防大成的安全直接影响帝国的稳定。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一触即发,凉州城空气非常紧张,军队戒备森严,没有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忐忑不安的玄奘走进来凉州城。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走出凉州。
凉州就是今天甘肃的武威市,自汉代以来,它一直是河西地区的文化中心和商业大都会。这里的佛教气氛非常浓厚,玄奘决定设立道场,一边讲经,一边等待机会。玄奘在长安时已经拥有很高的威望,前来听讲的人除了僧侣还有为数众多的百姓。在丝绸之路上像玄奘这样的高僧,地位备受尊崇,大众视其为精神导师。每次散会之时信徒们都会布施大量的珍宝财物,玄奘留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旅费,其余的全部捐献给了凉州的寺院。
《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凉州停留了一个多月,严峻的考验不期而至,讲经期间,密探向当局告发了玄奘西行的意图,凉州的最高长官勒令玄奘立刻返回长安。西行刚刚开始,似乎就面临着结束。然而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的佛教领袖,在两个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地离开了凉州城。在一个实行军管的城市,这其实是一场非常冒险的行动。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沿着河西走廊,玄奘来到了赫赫有名的瓜州城,从瓜州往西,就是大唐的边境,边境之外,就是玄奘一无所知的西域,那是他日思夜想的地方。瓜州隶属凉州,是大唐西部边疆最后一个军事重镇。当年的瓜州城仍然屹立在大漠深处,它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城池已经废弃了很久,但轮廓依然非常清晰。一条南北向的土墙将全城一分为二,东城据说是将领极其家属的住所,西城则为军营,驻扎着守边的普通士兵。残垣断壁,滚木礌石,一切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边塞岁月。
玄奘进入瓜州的时候,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他再也不能堂而皇之地暴露在官方面前。玄奘找到一家客栈,悄无声息地之下,开始思考如何走出风声鹤唳的瓜州城。距离瓜州古城不远就是丝绸之路古道,自张骞凿空西域以来,中国人就开始不断地向西行走,古道一侧,古长城的遗址默默地暴露在冬天的阳光下。另一侧,则是唐代的烽火台静静地注视着远方。古道上车轮留下的痕迹仍然历历在目,那是沧桑之旅的很久见证。古代交通之困难,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行走在艰险的丝绸之路上,随时都有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自公元四世纪以来,这个僧人就开始结队前往印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宗教活动之一。在玄奘之前最著名的僧人是法显,他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印度的探险者,绝大多数朝圣者。不是没有记载,就是死在了半路上,对于藏身在客栈的玄奘而言,境况似乎比先驱们更为艰难,作为一个违法西行的人,他首先得设法偷渡边境的关卡,这个关卡就是声名显赫的玉门关,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唐代玉门关的确切位置至今仍然不清楚,但是有些学者相信,这座名为破城子的遗址就是大唐的玉门关。
史料记载,玉门关建在险峻偏远之地,一面是百草繁茂的沃土,一面是黄沙漫漫的大漠。在这座黄土废墟上耸立的高台,或是观察哨,或是防卫的城堡。全副武装的边关将士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缉拿偷渡出关的人。玄奘为了探路,很可能远远地注视过玉门关,这座戒备森严的关口,即使插翅也难以飞跃。玄奘的心情是何等的绝望。
夕阳西下,偌大的瓜州城里,玄奘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正在这个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第二集:绝域求生
公元627年的秋天即将过去,玄奘仍然滞留在大唐的边塞——瓜洲。当玄奘为如何出关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一个叫李昌的地方官员找到玄奘,拿出一份通缉令。通缉令发自凉州,捉拿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玄奘只能面对现实.
运气又一次拯救了玄奘。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官牒,但玄奘必须尽快离开。
夕阳西下,古老的瓜州城荒凉而又凝重。流沙已经淹没了往日的气息,但城内的街道轮廓仍然依稀可辨。其中有一处房屋,必定是玄奘当年的栖身之处。
瓜州已经不能久留,玄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偷越边境。《三藏法师传》记载,万般无奈之下,玄奘来到当地的一处寺庙,祈求佛祖赐给他智慧。
玄奘:危难之际,请让弟子找到一个引我渡关的人。
在瓜州城以东一公里左右,有一座大型的寺院遗址,这就是塔尔寺。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当年的繁华早已随风而去,但巨大的佛塔依旧耸立在旷野之上。学者考证,塔尔寺应该就是玄奘当年礼拜佛祖的地方。转机就发生在这里。
祈祷的玄奘发现,一个胡人一直在尾随自己。
玄奘:这是瓜洲的一个商人,姓石名盘陀,希望我为他摩顶授戒。普通的佛教徒经过高僧受戒之后,就成为居士,石磐陀相信,成为居士,意味着自己距离佛祖又近了一步。
丝绸之路不仅输送财富,而且传播信仰。在丝绸之路上行走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侣,商人和僧侣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商人为僧侣提供金钱,僧侣则是商人的精神支柱。在凶险的丝绸之路上追求财富,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关重要。
受戒以后,胡人石磐陀就正式成为玄奘的徒弟,一筹莫展的玄奘急需一个可靠地向导,常年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石磐陀应该是最佳人选。
–我想越过边境,不知有何方法?
–师傅放心,我有办法送您出境!
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石磐陀主动提出帮助他偷渡出境。
(东千佛洞遗址 甘肃瓜州市)
在距瓜州古城不远的一处河谷,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石窟,这就是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东千佛洞,这些栩栩如生的壁画绘制于西夏王朝时期,距今大约八百多年。在这里,专家发现了最早的唐僧取经图。
明月高照,彩云环绕,观音端坐金刚宝座,旅行者摸样的唐僧正在虔诚地膜拜,身后的徒弟手遮额头,形貌酷似一只猴子。
在这幅壁画之后又三百年,神话经典<西游记>才诞生,这幅唐僧取经图使一些学者相信,石磐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或许胡人浓密的毛发启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经过八百年的不断创造,石磐陀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根据史料记载,石磐陀确实是玄奘招收的第一个徒弟,他是身陷瓜州的玄奘最后的救命稻草。玄奘决定,跟着石磐陀偷渡大唐边境。
第二天,玄奘牵着新买的一匹马悄悄来到瓜州郊外,石磐陀如约而至,同行的还有一位年老的胡人,牵着一匹瘦小的枣红马。年老的胡人告诉玄奘,瓜州以西尽是隔壁和沙漠,商人们成群结队也经常迷失道路,很容易丢失性命。
“老者劝我不要西行,但我决心已定,即使死在中途也不后悔”
但是玄奘仍然听从了老者的建议,与他交换了马匹。据说,老者的枣红马在紧要的关头可以辨识方向。在《西游记》中,玄奘的坐骑是一匹俊秀飘逸的白马,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匹貌不惊人的枣红马对于西行的玄奘意义非同一般。与老者换马之后,玄奘和石磐陀走上了偷渡之路。
他们首先得通过戒备森严的玉门关,经过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之后,必须在烽火台下取水。玉门关外矗立着五座烽火台,从五烽往西经过八百里沙海之后才能到达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
在干热严酷的大漠上,水异常稀少,从瓜州到伊吾,可靠地水源只有两处–葫芦河和烽火台。玉门关就建在葫芦河上,石磐陀带着玄奘绕开玉门关,渡过了葫芦河。
夜幕笼罩了无边无际的大漠,师傅和徒弟各自进入了梦乡。半夜半醒当中玄奘突然发现危险正在逼近自己。偷渡刚刚开始石盘陀就动摇了。大唐的律法非常严厉偷越国境者——处死。为了越过大漠,就必须到烽火台取水,如果被守卫发现,据说只有死路一条。偷渡刚刚开始,石磐陀就动摇了。
“石盘陀想杀我灭口,他担心万一我被抓获,会牵连于他。” 在玄奘发誓绝不出卖之后石盘陀才离开。 太阳即将升起玄奘孤身一人走向大漠走向无法预知的未来。
在西游记中威胁唐僧的是各种妖魔鬼怪,在真实的历史当中玄奘所要面临的主要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寂静的大漠曾经吞噬掉无数行人的生命,通过辨认前人留下的痕迹,玄奘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方向。然而,着急赶路的玄奘很快就陷入了幻境。《三藏法师转》记载,他看到大队的士兵若隐若现,旌旗在迎风中飘扬,在荒无人烟的大漠,这或许是海市蜃楼,也可能是过度饥渴而导致的幻觉。
从瓜州往西横亘着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戈壁玄奘必须独自穿越这片死亡之地。经过八十多里的跋涉玄奘终于看到了大唐边境的第一座烽火台。为了不被发现他必须等到夜晚才能偷水。
穿越大漠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水,散布在边塞的烽火台就建在水源边上。这座遗留到今天的烽火台遗址叫白墩子,据专家考证,它就是大唐瓜州的五峰之一。很可能就是其中的第一座烽火台,玄奘当年正是在这里取水。站在当年的烽火台上,四野尽是戈壁荒漠,烽火台下,这小小的湖泊却生机盎然,这里是沙漠之魂,旅行者的天堂。
“拿火把来。” 偷水的玄奘被守军发现,石磐陀的顾虑应验了。
“烽火台的指挥官名叫王祥意想不到的是大唐的边关将领竟然也是一个信佛的人。”
《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身躯伟岸,仪表堂堂,一个信佛的人在蛮荒之地遭遇这样的高僧恭敬的态度可想而知。
一千多年前,佛教的影响力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这些远离家园的守边将士而言佛教提供的心灵慰藉至关重要。补充了饮水和干粮之后玄奘与烽火台的将士洒泪而别,这位烽火台的指挥官不仅为玄奘指明了越境的通道,而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王祥建议前往第四座烽火台,那里的指挥官是他的宗亲”,也是一个信佛的人。
在第四座烽火台补充饮水之后,玄奘绕过第五烽,从此走进了八百里大漠。
在瓜州和西域小国伊吾之间有一片广袤的大漠 唐代以前,在丝绸之路上冒险的人叫它沙河,中国古代典籍称之为莫贺延碛。莫贺延碛位于今天的甘肃瓜州和新疆哈密之间方圆大约三百多里,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一条主要的通道,以凶险而闻名,玄奘必须独自越过这片死亡之地。
“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空旷的大漠只有影子相随。”进入沙漠不久玄奘就出现了幻觉“妖魔鬼怪绕人前后奇形怪状久久不愿离去,心中只有默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一部重要的佛经,玄奘常常用念经的方式消除恐惧。
进入莫贺延碛之后,玄奘彻底摆脱了官方的追捕,但是险恶的环境却更为可怕。行走了一百多里后,玄奘发现自己迷路了,大漠当中没有任何参照物,一场不期而遇的狂风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 就在这个时候他又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三藏法师传》记载,迷路之后的玄奘非常急躁,慌乱之下打翻了皮囊。“西行刚刚开始救命之水就荡然无存”。 死一般沉寂的莫贺延碛,又绝无水草,玄奘万念俱灰,他已经不可能走出八百里沙海,绝望中的玄奘走上了回头路。 在玄奘一生当中,这或许是他最为煎熬的一段时光。
“我曾经许下誓言,若不抵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怎么就这样返回呢”
对于一个虔诚的僧人而言,誓言不可轻易违背,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走出了十多里之后,玄奘停下了东归的脚步他决定继续西行“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在人类探险史上很多探险家都曾经面临类似的境遇,像玄奘这样已经看见了招手的死神,但仍然前行的却非常罕见。玄奘拥有一种远远超过常人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来自他对佛法坚定的信念,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他的天性。
执着使身陷大漠的玄奘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也将玄奘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在《三藏法师传》中描绘了玄奘在莫贺延碛的遭遇:“夜晚妖魔鬼怪举火点灯像清晨的星空一样灿烂”,玄奘遇到的很可能是磷火,这是大漠中人和动物的尸骨在腐烂时自动燃烧造成的。根据史料推断玄奘至少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在没有饮水的情况下玄奘很快就陷入了半昏迷状态
“白天狂风卷着黄沙像下雨一样漫天飞舞令人无法喘息。” 。为了躲避炽热的太阳,玄奘依靠在阴影当中打坐维持体力,大漠中的玄奘正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强烈的求生欲望在支持着玄奘前行“虽然如此但心已无所畏惧只是没有一滴水前行一步都非常艰难。”
人的生命毕竟是有极限的,体力不支的玄奘终于陷入到了完全昏迷当中。在漫漫黄沙中,生命正在渐渐地远去。 “夜半忽有凉风吹来如冷水沐浴眼睛又能够睁开。” 又一个夜晚降临了,昏睡中的玄奘渐渐苏醒过来,在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又站了起来。
繁星满天,夜晚的沙漠亮如白昼,孤独的身影在用最后的力气向西挺进。
奇迹就在这时候降临了。精疲力竭的枣红马突然发现了水源。在一片草地的背后,竟然浮现出一个池塘,池水甘甜,清澈如镜。这匹识途的老马最终拯救了玄奘的生命。在这片沙漠的天堂,玄奘休息了整整两天的时间,他需要恢复几乎衰竭的体力。
在莫贺延碛玄奘第一次遭遇生与死的考验。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完全清楚想象,一个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人究竟是怎样走出这片死亡之地的。
(星星峡 新疆哈密市)
这个叫星星峡的关口,是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门户,过了星星峡就是当年的西域。两天之后,玄奘穿过今天的星星峡,抵达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
在西域的第一座佛寺,玄奘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个汉人,《三藏法师传》记载:
“老僧衣服都没有穿戴整齐就赤脚跑了出来。”
“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故乡的人。”
在史料记载当中这是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一个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对生命的感激无以言表。
这是一个叫庙儿沟的地方,位于今天新疆哈密市的郊区,这处轮廓已经模糊的废墟,是一处佛寺遗址,根据玄奘西行路线推断,这里很可能就是他走出大漠之后看到的那座佛寺。
在西域的这座佛寺,玄奘受到了僧侣们最热情的款待。一连几天休整之后,玄奘开始继续西行。
从伊吾开始,丝绸之路开始分道,北道主要是草原,而中道和南道都要经过大沙漠,刚刚从沙漠九死一生的玄奘,打算沿北道西行,然而高昌的国书打乱了玄奘的计划。
高昌在伊吾以西,是西域的第一大国,高昌王命令伊吾人必须将大唐僧人送达高昌。
“高昌王威震西域,我无法拒绝,沿草原西行的计划只能放弃了”
高昌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等到玄奘的命运又是什么呢?
第三集:生死兄弟
公元627年,在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西行求法的玄奘来到了高昌。
另玄奘大感意外的是,高昌国王竟然亲自到宫门口迎接,而且态度极其友好。
“玉门关以西就是胡人的世界,汉人非常罕见。但是在这个西域最大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竟然是一个汉人。”
高昌位于今天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个规模宏大的遗址就是当年高昌的都城,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帝国就开始在这里设置郡县,高昌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管辖西域地区的门户。汉帝国灭亡之后,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中原的汉人大批由河西走廊迁往西域,高昌就成了汉人最集中的地方。公元6世纪,一个来自于中原的麴姓家族建立了高昌国,当玄奘到达的时候,高昌国已经延续了100多年。
高昌王麴文泰对来自大唐的僧人玄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尊重。整个皇室家族都没有入睡,耐心等待着高僧的到来。在皇宫后院的宝帐,国王和王后用礼拜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玄奘的热情,这是一个崇信佛法的国王,佛教在高昌被尊为国教。
据史书记载,大约公元4世纪左右,佛教开始从中原回传到高昌,从此佛教开始影响生活在这片绿洲上的人们,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夯土城市, 被专家誉为完美的废墟,这里曾经是高昌最早的佛教中心。在交河故城的北部, 有一处巨大的建筑群,这曾经是一座巨大的佛寺,其位置之显著,建筑之宏伟,面积之广大,完全超过了官署和民居。在高昌,佛教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是高昌人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支柱。 在这个尊崇佛法的绿洲国家,一个高僧对民众的影响力无法估量。
玄奘在凉州讲经一月有余,显赫的声名已经传到高昌, 当这个来自大唐高僧穿越大漠来到西域的时候,高昌国王感觉到如获至宝。《三藏法师传》如此描绘国王迫切的心情。 “自从知道法师的大名,手舞足蹈就请留在高昌,高昌僧徒虽少,也有数千,都可以手执经卷侍奉左右。” 法师留着高昌,举国之人都可以听从教诲。
对于一个僧人而言,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待遇,几乎不可能拒绝。
根据史书记载,麴氏家族统治高昌期间佛教达到了鼎盛,仅仅在高昌城附近佛寺的数量就达到了三百多座。僧尼数量超过三千多人,皇室主持修造了著名的柏孜克里石窟, 他是西域影响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 一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沧桑的岁月改变了太多的东西,由于宗教战争的破坏,特别是西方探险家粗暴的切割,石窟已经满目疮痍,但是这些丹青斑驳的残存壁画仍然使人感觉历史的信息。
这是一个佛的国度,人们对佛法的信仰根深蒂固 ,麴文泰希望玄奘能够成为高昌的宗教领袖。三藏法师传记录了两人充满了火药味的对话。
“我此行不是为供养而来,大唐佛典尚不齐全,舍命西行是为了请取未闻之佛法”
“葱岭可以移动,弟子的心意也绝不会改变,请法师相信我的诚意”
“我西行只为求法,不可半途而废请国王谅解。”
高昌王没有想到,这个高昌的僧人竟然如此倔强,其实,高昌王挽留玄奘,还有另外的目的。这是一个对汉文化充满了向往的西域国王,十多年前,年轻的麴文泰曾经跟随父亲前往中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位之后,麴文泰开始在高昌大力推行汉化改革,高昌国弥漫着极为浓厚的汉文化气息,尤其是都成的营建,处处模仿长安,方正的布局,雄伟的佛寺,高昌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域名城,玄奘深厚的汉文化修养,打动了麴文泰,这个高僧正是国家急需之人。
根据三藏法师传的记载,麴文泰的挽留最后变成了威胁.“本国没有导师,所以委屈法师留下来指引迷途的众生” “我西行只为求法,国王或许可以留下我的躯体但西行之心不可留”
“法师务必留下否则只能遣返大唐”
高昌王给玄奘下了最后的通牒,太阳即将落山,高昌故城显得格外冷清,这片佛寺遗址,就是当年玄奘居住的地方,西行又遭变故,僧房中的玄奘又陷入困境,在《西游记》中,为了通过一座燃烧着大火的高山,唐僧和他的徒弟们费尽了周折,其实,火焰山的原型就在高昌,高昌的都城就坐落在火焰山的脚下。在真实的历史中,火焰山并不可怕,火焰山脚下的高昌王,才是让玄奘焦虑的人。
这个以讲经而声名显赫的僧人,拥有非凡的口才,但他无法说服高昌王, 绝食成了玄奘唯一的选择。绝食期间,惊慌失措的高昌王室相继探视,但玄奘一直闭目不语,麴文泰不肯放弃,仍然希望能够感化大唐高僧,公元627年的冬天,高昌国正站在十字路口,他迫切需要一位智者。
高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个绿洲国家控制了丝绸之路最繁忙的中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西方的香料和珠宝,都通过这条大道来往贸易,出土于当地的这些古老的文书表明,通往的商旅都要向国王支付数目不菲的商税,一百多年来,高昌的王室家族通过税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这个绿洲国家正面临者重重危机,在高昌国的北方,是草原的霸主,突厥人,而东方则是正在崛起的大唐,突厥人游牧在广袤的大草原,彪悍的骑兵随时可以踏平这个绿洲小国,在玄奘西行的时候,西方的突厥人正控制着西域,富庶的高昌,每年都要向西突厥的可汗上贡,大量的税收不得不支付给这个北方的霸主,麴文泰知道,大唐正在全力准备和突厥的战争,在大唐和突厥决战的前夜,高昌王必须选择自己的立场,在夹缝中生存的高昌国需要玄奘,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这个来自大唐的高僧或许可以指点迷津,帮助高昌渡过难关。
夜晚的高昌城万籁俱寂,玄奘已经绝食三天了,第四天玄奘已经奄奄一息。这个大唐高僧如果真的绝食而亡后果将不堪设想。
“任凭法师西行,但请早进斋食啊。” 麴文泰没有想到玄奘的内心竟然如此强硬。高昌王只能屈服。
玄奘的修养和舍身求法的决心深深地打动了麴文泰, 一个国王一个僧人,两人在佛祖面前结拜为兄弟。高昌国王表示,尽最大的力量支持玄奘西行,玄奘也答应,从印度求法归来,在高昌讲经三年, 在丝绸之路探险史上这是最为传奇的一页。
麴文泰开始为玄奘准备行装,西行之路漫长而艰难,准备工作非常繁琐,在这个崇尚佛法的国家里,这是一件大事,听讲的人包括皇室的家族,王公显贵,还有高昌各个寺庙中特选的僧人,国王都手执香炉,在前方引路,恭敬之心溢于言表。讲经期间,国王专门为玄奘剃度了四个精干的僧侣,他们将正式成为玄奘的徒弟,在西行印度的路上照顾玄奘,自离开长安城以来,玄奘第一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凉州城亡命天涯,沙漠中九死一生,一切都好像成了过眼烟云,疲惫的身心可以暂时放松了。对高昌充满了感激之情。夜晚的皇宫,麴文泰正在给西突厥的可汗写信,玄奘法师是奴仆我的兄弟,请希望可汗像关照我一样关照法师,请您下令西边的国家赐给我的兄弟马匹,并且护送出境。
在当时,西突厥不仅控制着西域,其势力范围甚至越过葱岭以西,直达古印度的边境。如果得不到西突厥可汗的支持,西行之路很难设想,玄奘没有想到,麴文泰竟然以如此谦卑的态度替自己的前途着想。
公元627年的冬天,分别的时间终于来临。高昌的皇室和贵族,寺庙的僧侣和百姓,都来为玄奘送行。《三藏法师转》记载,麴文泰为玄奘购置了30套不同的衣服,为抵御风沙和寒冷,还专门制作了特殊的手套和面罩,黄金一百两,银钱3万,凌娟五百匹,麴文泰为玄奘提供了足够20年的路费。根据当时的价格,一匹马价值大约四十文银钱,麴文泰送给玄奘的路费就相当于1500匹良马,这是一匹不菲的财富。 玄奘和国王洒泪而别,自离开长安城以来,在大漠中逃过一劫,玄奘感激涕零, 这是他第二次流露自己的感情。 “我十岁时父母双亡,只能栖身佛门,二十年来四海为家飘零至今,何曾有过这种亲情” 在高昌之前,玄奘只身一人,从高昌开始,玄奘拥有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30匹马,25个随从,四个徒弟,以及一位叫欢信的高昌官员。不仅如此,麴文泰还为沿途24位国王准备了厚礼,叮嘱他们关照玄奘,麴文泰在用举国之力帮助玄奘西行, 对玄奘而言,麴文泰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没有这个国王倾尽全力的资助玄奘西行或许就是另外的结局。 文学经典西游记也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太阳映红了高大的火焰山,玄奘的队伍离开高昌城,向西进发。
从高昌往西经过焉耆和龟茲两个国家,就是巍峨险峻的葱岭,过了葱岭,就走出了西域。
“途经银山,山脉高大险峻,到处都是银矿,西域各国的银钱都出自这里”。
银山在今天的吐鲁番和库车之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因为有麴文泰的保护,队伍很快就走出了高昌国,进入焉耆国的领地,然而,丝绸之路上的焉耆并不平静,危险随时都会降临。《大唐西域记》记载,焉耆国无纲记,法不整肃。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根据自己的见闻撰写而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珍贵遗产。其中描述了128个国家的风土和人情,玄奘的记载就是从焉耆国开始的。
“四面群山环绕,道路险要,国家没有纲常法纪,政令也不严明”。西域地广人稀,是名副其实的强盗乐园,希望能够维护丝绸之路的秩序,商队和行人,除了拜托佛祖保佑之外,只能依靠自身,玄奘的队伍非常庞大,装束又不是普通的商队,强盗或许有点不知所措,。“
没有想到,群贼拿到钱财之后,就自行撤走了”高昌王慷慨解囊,玄奘的富足远非一般商人可比,金钱换来了平安。一场虚惊之后,玄奘和他的队伍离开了银山。在到达焉耆国的都城之前,他们碰到了一队商人,商人是丝绸之路的灵魂,就是这些冒着生命危险追求财富的人,将绿洲上的一个个城镇联系起来,由于有了商人,东西方的货物开始流通 ,文明开始传播,在丝绸之路上,商人,僧侣和使团一般都结队旅行,队伍越庞大,安全就越可靠,使团有国家做后盾,又有一定的防卫能力,僧人的背后是法力无边的佛陀,一般的强盗对僧人都网开一面,而商人是强盗罪主要的抢夺对象,但是,这支商队并没有停下来与玄奘同行,为了尽快赶到焉耆做生意,他们单独上路了,玄奘刚刚遭遇强盗,他对这些商人的前途有些担心,新的一天开始了,玄奘和他的队伍重新上路,在距离焉耆都城很近的一个河谷玄奘的担心变成了现实。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前去十余里看到商人的遗骸散在路上,没有一个能够逃脱。”着急赶路的商人全部被杀,财物被抢劫一空,现场惨不忍赌。
商人的理想是追求财富,为了理想,他们在不经意之间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玄奘的年代,只有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才会踏上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上追求理想,挫折和苦难甚至死亡随时都会降临。能不能到达印度,玄奘不知道,佛陀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玄奘知道,只要一息尚存,他一定要向西而行。焉耆国的都城就在前方,但西行之路仍然漫长。
第四集:亡命凌山
公元628年刚刚到来,玄奘走出高昌,来到西域的第三个国家 焉耆。
自离开长安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焉耆位于今天新疆的库尔勒市境内,是古代西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但是玄奘在这里受到了冷遇,焉耆和高昌相邻,两国为争夺对过往商队的收税权,经常争夺,由于焉耆和高昌之间的仇恨,玄奘在这里不受欢迎,只停留了一个晚上,“焉耆和高昌有仇,因此不肯给我们换乘的马匹”,西行的队伍马不停蹄,希望尽快通过这片强盗出没的地方。
在焉耆以西,玄奘抵达了著名的龟兹国。龟兹位于今天新疆的库车县,在古代西域,龟兹的名望最为显赫。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汗帝国在龟兹设置西域都护,统辖天山南北,汗帝国灭亡以后,中原王朝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龟兹也不断地更换主人,玄奘西行的时候,一个姓白的国王统治着龟兹, 但真正控制龟兹的是强大的西突厥汗国。
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往龟兹,数百年来,龟兹一直是西域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寺院林立,佛法兴盛。玄奘抵达的时候,浩浩荡荡的西行队伍受到了龟兹人热烈的欢迎,龟兹离高昌不远,都城有高昌人主持的寺院,玄奘当晚就住在那里,第二天,龟兹国王在王宫设宴款待玄奘,此时的玄奘,身份非同一般,他不仅是大唐的高僧,而且是高昌王的兄弟,“龟兹王缺少谋略,被强悍的大臣控制”,
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还记录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龟兹人以扁平为美,“龟兹有一个奇怪的风俗,小孩出生之后用木板夹裹脑袋,皇室也不例外”,史料也证实,从国王到普通人,龟兹人头部多呈扁平的形状。
在古代龟兹,音乐和舞蹈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年的舞蹈和乐谱已经销声匿迹。
克孜而千佛洞,位于新疆库车县,是龟兹境内最大的佛教洞窟群,洞中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龟兹心目中的天国,华丽秀美的服装,丰满圆润的身段,妩媚生动的舞姿,天国是一个醉人心魄的乐舞世界,和谐优美,风情万种,笃信佛法的过度,如此浪漫的艺术想象,令人费解。佛教认为,人的欲望是苦难的根源,要实现天国的理想,就必须禁止一切欲望,但是在龟兹的寺院,玄奘似乎感觉到了完全不同的信息,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 记载了一座光彩夺目的大型寺院,它就是今天的苏巴什古城。新疆最大的佛寺遗址。“在一个荒废的城池北边,隔着一条河,有两座寺院,这个寺院的佛像装饰非常精美,巧夺天工",
1903年,这里曾经出土了一个木制的彩盒,令人惊叹的是,盒身周围绘有一副形象极为生动的乐舞图,专家考证这是一个舍利盒, 其中存放着高僧火化后的骨灰,奇怪的是,佛教的骨灰盒通体绘制着世俗的乐舞,龟兹的乐舞已经和佛教融为一体,佛教告诉信徒要脱离凡尘,但是,在龟兹人眼里,既要追求天国的极乐世界,也不能舍弃凡尘的魅力。宗教情感和世俗生活获得了美妙的平衡。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理解龟兹人的精神世界,
连绵不断的僧舍,高耸入云的佛塔,飞天在空中起舞,千佛在头顶跃动,僧徒佛众蜂拥而来,讲经说法之声不绝于耳,远道而来的玄奘沉浸在佛的光辉之中。
”每年秋分前后,各个寺院都要给佛像披上锦绣绫罗,点缀以奇珍异宝,安放在彩车上,彩车非常壮观。”在龟兹期间,玄奘参加了盛大的佛事聚会,在龟兹国王的陪伴下,独一无二的宗教狂欢,龟兹的乐舞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伎乐舞蹈在西域诸国中最为出众”
《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国月,在这个宛若天堂的国度,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西行的使命。
公元4世界,龟兹曾经养育了佛教大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出生在龟兹,但少年时期一直在印度学习佛法,可以想象当玄奘在龟兹的时候,鸠摩罗什的身影一直在他的心中,挥之不去'“雪路未开,不得进发,只得在龟兹等待。”玄奘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从龟兹往西,是古代的葱岭,高大的昆仑山和天山在那里会合,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这道屏障的西边,是中亚的大草原,那是西突厥汗国的领地,沿着草原南下,就可以抵达古老的印度,玄奘准备在一个叫凌山的地方,穿越葱岭,大唐西域记记载,凌山在葱岭的北端,险峻陡峭,直插云霄,冰雪终年不化,积而为凌,玄奘在龟兹的时候,正是冬天,大雪弥漫,道路封闭,凌山无法通行。
春天终于来临,大地复苏,冰雪开始消融,玄奘离开了龟兹的都城,向凌山进发,
安宁的日子很快就消失了,队伍上路刚刚两天,就碰到了突厥强盗,在寒冷的冬天,草原上经常发生雪灾,饥饿的突厥人只能南下,在丝绸之路上打劫商旅,面对凶悍的突厥强盗,玄奘的队伍根本无法反抗,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三藏法师转记载,强盗之间由于分赃不均,最终竟然一哄而散。虽然侥幸躲过一劫,但是玄奘知道,危险并没有过去。突厥人往来如风,在空旷的大漠,他们随时都会出现。
大约一周以后,他们终于看见了凌山,玄奘和他的四个徒弟,高昌的官员欢信以及二十多个随从,这支30人的队伍,全副武装,向着远处的雪峰挺近.
没有人拥有翻越雪山的经验,也没有人真正明白,他们即将面临的困难。
三藏法师转这样描述:“雪峰与天空相连,抬头仰视,望不到边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蹊径崎岖,登涉艰阻, 风雪杂飞,虽然穿着厚重的衣服,也免不了寒冷,没有一处干燥的地方可以休息。只能躺在冰上。”
在这样的雪山行走,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人因体力不支而倒下,有人不慎跌落深谷。更多的人面临者寒冷的威胁。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玄奘翻越天山的确切位置,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学者们推断,凌山应该在新疆西部的温宿县一带。
巍峨的天山深处,耸立着许多终年积雪的冰峰,海拔大都在五六千米以上。那里空气稀薄,根本没有道路可言,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和他的队伍就跋涉在其中的某个山口。
“寒风凛冽,多有暴龙,飞沙走石,遇着丧命。”玄奘所说的暴龙其实就是雪崩,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雪山,雪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行人不能在这里穿红色的衣服,也不能大声呼唤,否则马上会暴风骤起。”为了翻越凌山,玄奘的队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
三十多人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在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为了帮助这个大唐的僧人西行,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雪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玄奘的随从。
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翻过雪山走出了西域,从此进入中亚,根据史料记载,从西域穿越帕米尔高原,有不止一个山口,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这些山口是最为险要的地段,很多人死在那里,永远终结了他们的梦想,但是仍然有不少人走了出来,凭着坚定的信念,为了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想。
这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的一条古道,古道一侧的这块大石上雕刻着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1300多年过去了,丝绸之路已成为历史,当年的咽喉要道早已荒废,今天,已经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玄奘究竟从哪里走下雪山。夕阳西下,一抹余晖染红了远处的雪峰。雪峰的那边是中国的新疆,根据史料推断,玄奘就是在这一带走出了雪山。
作为一个僧人,玄奘始终非常克制自己,对这次悲壮的雪山之旅,他的记录非常有限,也没有表露过一丝感情。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走下雪山的玄奘心情是何等的复杂,没有那些死去的随从的帮助,他或许永远也走不出雪山。
走出雪山之后不远,玄奘看到了一个大湖,“大清池,方圆一千五百多里,四面环山,水呈青黑色,味道又苦又咸。”这个大清池就是今天吉尔吉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中国古代称之为热海。在古代的典籍当中,热海充满了神秘和梦幻色彩,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一带几乎没有人烟。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
走出雪山的队伍需要休息,玄奘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90多条河从周围的雪山流下,汇聚到伊塞克湖,形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深的高原湖泊,由于含盐量很高,湖水一年四季都不结冰。今天,伊萨克湖是中亚著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玄奘对伊塞克湖的记载非常详细。“广阔的湖面上会骤然刮起大风,波涛汹涌,水中龙鱼混杂,产物虽然很多,但没有人敢捕捞。一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很少吃鱼”
公元628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玄奘走上了中亚的大草原,这里是突厥人得领地,西突厥的王庭就在距离伊塞克湖不远的地方。
亚欧大陆的北部,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公元前后,匈奴人建立了第一个草原帝国,第二个统一草原的是鲜卑人,公元6世纪,突厥人又疾风暴雨一般席卷整个草原,7世纪初,当玄奘西行的时候,突厥帝国已经一分为二,东突厥占据着蒙古高原,而西突厥则控制着中亚的大草原。
这些石头制作的雕像是突厥人的作品,在伊塞克湖一带,他们随处可见。根据史书记载,突厥首领和勇士去世之后,都要在墓地树立一尊石人以示纪念。石人或器宇轩昂,或沉着老练,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目视星空。模糊的面容掩盖不住突厥人曾经的辉煌。公元7世纪,他们是中亚大草原的主人,
翻越雪山之前,玄奘曾经遭遇一伙突厥匪徒,凶悍之状历历在目,现在,他们已经踏入突厥的腹地,必须拜会西突厥的可汗,没有可汗的支持,几乎不可能到达印度。
在玄奘的年代,突厥人信奉的并不是佛教,而是拜火教,拜火教以火为圣物,是古代波斯的国教。在吉尔吉斯坦的国家博物馆,可以看到拜火教徒独特的埋葬方式,尸骨装在陶罐里,然后存放于地面之上的墓室。在公元7世纪的丝绸之路上,拜火教同佛教互不相容。
玄奘的内心充满了担忧,突厥可汗将怎么对待他们这些异教徒呢?在即将到达可汗王庭的时候,玄奘突然碰到了一支突厥骑兵,“突厥可汗正在游猎,有大队随从护卫,他们身著皮毛的衣服,奔驰在原野上,可汗告诉我们,两三日后,在王庭相见。”
根据玄奘的记载,西突厥可汗的王庭在一个叫碎叶的城市。“从大清池向西北行走五百多里,到达碎叶城。”城池方圆六七里,各国商人杂居,数目稀少,气候寒冷,人们穿皮衣粗麻御寒。碎叶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调查了很长时间,都无法确定它的具体位置。经过几代考古学者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找到了它的遗址。 1982年,这里出土了一块汉文石碑,碑文明确显示,这就是当年的碎叶城,碎叶城的遗址距离吉尔吉斯坦的共和国的首都比什凯克60公里,在一个叫托克马克的小城市境内。在中亚历史上,碎叶的地位非同一般,7世纪初期,西突厥在这里崛起,汗国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就设在碎叶。
太阳即将落山,玄奘的队伍抵达碎叶城,在城外的一座寺庙,他们安顿下来,等待可汗召见。这处长满了荒草的遗址位于碎叶城外,考古学者证实,它当年是一座佛教寺院,像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城市一样,碎叶也是多民族杂居,各种宗教并存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拜火教徒,也有佛教徒,玄奘和他的队伍,很有可能就下榻在这里。
公元628年的一个晚上,在碎叶的一间僧房,来自大唐的玄奘还没有休息,明天就要面见西突厥的可汗,他必须反复考虑,充分准备,突厥人控制着通往印度的所有关口,一旦可汗发怒,不仅西行化为泡影,生命也难以保障,长路漫漫,任何一次疏忽都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第五集:穿越草原
公元628年的夏天,西行的玄奘翻过了雪山,来到了中亚的第一个城市 碎叶
自从离开大唐以来,时间已将近一年,中亚草原的霸主西突厥人将王庭建在碎叶, 突厥可汗在自己的大帐诏见玄奘,游牧民族一般居住在简单的毡房,令玄奘意想不到的是,可汗的大帐非常华丽,
“可汗居住在一个巨大的宝帐,宝帐装饰着金花,灿烂夺目,”这位领袖在历史上被称为统叶护可汗,当大唐在东方崛起的时候,统叶护可汗在西方开疆拓土,建立了西突厥帝国。为了牵制共同的对手东突厥人,西突厥和大唐的关系一直非常友好。玄奘在欢迎的宴会上看到了大唐的使节,玄奘不仅是大唐的僧人,而且是高昌的王弟,显贵的身份,厚重的礼物, 可汗对玄奘另眼相看,态度非常热情。 “在可汗眼里,印度酷热难耐,那里的人肤色黝黑,赤身露体,根本不值得一看。"然而可汗对印度却充满了偏见。 他建议玄奘不要前往那里,尽管如此,玄奘仍然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支持。
可汗选派了一位曾经到过长安,通晓各国语言的军人,护送他们穿越广袤的西突厥帝国。玄奘的队伍离开了碎叶城, 对于中国人而言碎叶是一座难以忘怀的城市,在危机四伏的西行路上,玄奘在这里得到了西突厥可汗的保护,玄奘走过之后半个世纪,大唐开始在这里修筑城池设置官署,中原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往碎叶弘扬佛法。 碎叶城外的这座佛教遗址,就建于女皇武则天时期,公元701年,在玄奘走过之后七十三年李白在碎叶出生。或许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城市培育了诗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
“离开碎叶不久,就到了千泉,方圆二百公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泉水形成很多湖泊,突厥可汗每年来这里避暑”。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玄奘在中亚的大草原上穿行,在今天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他竟然发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小城,从千泉往西到达小孤城,这里的300多户人家,原来都是中国人,被突厥劫掠到此,他们占据了一个城池,团结在一起,一直生活在这里。衣着虽与突厥人相同而语言和行为规范仍保持着汉地的传统。
赭石国方圆一千多里,有几十个城池,各自有君主和酋长,但全部隶属于突厥。赭石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在中国的史籍里,赭石国被称为石国,汉族人很多石姓人的祖先就在这里。
进入大沙漠,风沙弥漫,看不清道路,只能看见大山,寻找尸骨辨别方向,这样走了500里之后,到达飒秣建国, 一路跋涉玄奘终于来到了中亚最富传奇色彩的城市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七世纪这里就有了城市,20世纪,前苏联的考古学者发掘了这座掩埋在地下的废墟,希腊也曾在这里生根,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撒马尔罕逐渐成为东,西方交汇的中心。古城的东门叫东华门,来自长安的丝绸曾经从这里进入撒马尔罕,最终抵达罗马。
“异方宝货,多聚此国”,机巧之际,特工诸国,玄奘发现,撒马尔罕的手工技术在各国中最为精巧,居住在撒马尔罕的正是声名远扬的粟特人。他们不仅能够制造手工艺品,而且主宰着丝绸之路的贸易,粟特人是天生的商人,他们热衷于追逐财富,又具有冒险精神。从东方的长安,到西方的罗马,他们往来奔波,昼夜跋涉,时隔一千多年,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人们仍然能够感觉得到历史的传承。
所有胡人国家,都以飒秣建国为中心,效仿他的行为,听从他的命令。武士勇猛刚烈,视死如归,然而撒马尔罕国王却并不欢迎玄奘,他的两个徒弟甚至遭到了当地人的围攻。 公元7世纪早期,在这个中亚最大的国家,人们信奉的不是佛教,而是拜火教,
“国王及百姓不信佛法都是拜火教徒。寺院有两所但没有僧人。”
在当地的博物馆,仍然保留着拜火教留下的痕迹,在拜火教徒看来,佛教是异端,必须打压,当玄奘的两个徒弟去废弃的佛寺礼拜时,当地的拜火教徒开始围攻,玄奘在高昌剃度了4个徒弟,两个冻死在雪山,其余两个跟随师父以来走到了沙马尔罕。
“我的两个徒弟被拜火教徒用火把驱赶,差点丢失性命”。
《三藏法师转记载》, 玄奘对信奉拜火教的撒马尔罕国王讲解佛法,对于一个高僧来说,弘扬佛法是他的使命,国王最终被打动了,他放弃了拜火教,开始按照佛教的礼仪生活。
“国王听闻佛法,大为高兴,也不再怠慢我们,玄奘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改变了撒马尔罕国王的信仰。”改变了态度的国王下令,逮捕骚乱的教徒,驱逐他们出境,从此之后,这个国家不再攻击僧人,寺院又燃起了香火,僧侣开始入住。
宗教之间的偏见消除了,佛教在撒马尔罕重新兴起。在撒马尔罕的历史上这应该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撒马尔罕被誉为中亚的皇冠这个城市其实和中国人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在古代中国,撒马尔罕被称为康国,今天很多康姓的中国人其祖先就来自于这里。
考古学者在撒马尔罕的宫廷遗址上发现了珍贵的大型壁画,盛装的大唐使节,头戴官帽,腰佩长刀,手中托着丝绸唐装的贵族妇女在音乐的伴奏下泛舟湖上。考古学者证实,这些壁画绘制于公元七世纪,正是玄奘生活的时代,没有人想到, 在遥远的撒马尔罕宫廷竟然弥漫着如此浓烈的大唐之风。玄奘能够在一夜之间说服撒马尔罕国王依靠的正是华夏文化独特的魅力。 撒马尔罕的宫廷里,侃侃而谈的玄奘更像一个文化使者,深厚的文化素养,非凡的人格魅力,再加上不可思议的语言天赋,玄奘在异国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国人美丽的背影。
撒马尔罕是中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他也因此历经劫难,希腊人,波斯人,蒙古人,尤其是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大帝,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公元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开始进入中亚,13世纪,成吉思汗的军队征服了撒马尔罕,也彻底毁灭了这座历史城。14世纪,帖木儿大帝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中亚建立又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帝国,巨大的经学院,高耸入云的清真寺,帖木儿神圣不可侵犯的陵墓,今天的撒马尔罕,到处是帖木儿帝国的痕迹。公元7世纪的撒马尔罕,玄奘曾经目睹的撒马尔罕,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在古代中亚的历史上 ,一个个短命的王朝如龙卷风一般急速而来,又以同样的速度很快消亡,今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这些凝聚着无数沧桑的文物去想像玄奘匆匆的脚步。
离开撒马尔罕之后,玄奘来到了一个叫结霜那的小国。结霜那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沙赫里夏布茲。这里是帖木儿大帝的故乡,威名显赫的帖木儿就出生在这里,废弃的城池暴露在夕阳下,只剩下轮廓不清的一个土堆,在中国的史籍中,结霜那被称为史国,汉人当中,很多史姓人的祖籍就在这里。透过这些文物,中国人的影子似乎若隐若现,很难想象,当年的中国人竟然行走的那么遥远,玄奘一行肯定在这里休整,补充饮水和干粮。
“又西南二百里入山,山路深险,才通人步,复无水草”。离开结霜那之后,玄奘来到了中亚最为著名的关口,铁门关,“在山中行走了300多里后进入铁门,山峰陡峭而多铁矿,大门依山而设,门上镶铁,铸铁为铃,多悬于上。”铁门关是中亚通往南亚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时候,就是通过铁门进入中亚的,在乌兹别克斯坦,至少有两个山口都叫铁门关,当年的大铁门,踪迹已经找不到了,没有人精确的知道,玄奘记载的铁门关究竟在哪里。公元628年的时候,这个军事要塞控制在突厥人手里,作为可汗的朋友,又有突厥军官专职护送,玄奘轻松地通过了铁门关,悠扬的铁铃声回荡在山谷,玄奘一路南行。
走出了铁门之后,玄奘来到了怛蜜国,“这里北距铁门,南接大雪山,东靠葱岭,西连波斯,一条大河横贯中央”铁门以南是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蜿蜒流淌的大河正是阿姆河,中亚最大的内陆河,在阿姆河的右岸,坐落着乌兹别克斯坦最南部的一座城市,铁尔梅兹,今天的铁尔梅兹就是玄奘记载的怛蜜国,
“怛蜜国,南北四百里,东西六百余里,都城方圆二十余里,东西长而南北窄,寺院有十几座,僧人一千多人”,在这样一个规模很小的国家,竟然有那没多的寺院和僧人,这是一个名叫***的寺院,整个寺院呈长方形。由僧房,佛堂和厨房三部分组成,厨房中至今仍然保留着灶台的痕迹,除了满足寺院的僧人,厨房还要为香客和过往的旅人准备齐饭。1930年,考古人员在法士特也配发现了一尊著名的佛陀雕像,月光般柔美的微笑,安详静谧的表情,我们有理由相信,玄奘曾经在她的面前虔诚的膜拜。
印度越来越近,佛陀的声音在召唤。距离法耶兹特配不远,有一座规模更大的佛寺遗址,名叫卡拉特配,卡拉特配僧院依山而建,俯视阿姆河,由于处在阿富汗和乌兹别克斯坦斯坦边境,至今仍然被铁丝网包围,属于军事禁区。在中亚地区这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佛寺遗址,行走在巨大的废墟中,往日的辉煌铺满而来。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在红,铁尔梅兹一代被称为大夏,公元前128年,在玄奘到达这里之前,张骞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中国人,一个叫月氏的中国民族本来居住在河西走廊,迫于匈奴的压力,不得不迁移到遥远的大夏,汉武帝时,为了联合月氏人一起抗击匈奴,张骞开始了悲壮的西行之旅,在被匈奴关押了10年之后,张骞逃了出来,在阿姆河边上,他终于找到了月氏人,沿着张骞的足迹,一条贯穿东西方的大道从此开始形成,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缘起。
当玄奘在阿姆河边的这座寺院漫步的时候,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佛陀的光辉,肯定还有张骞孤独而倔强的背影。月氏人不愿意东返,也没有心思与大汉帝国一起夹击匈奴,他们已经找到了新的家园,在汉人与匈奴人在东方征战的时候,月氏人建立了长达三个世界的贵霜帝国。贵霜帝国尊崇佛法,在阿姆河流域大力推行佛教,在该寺院的僧房里,当年摆放蜡烛的地方清晰可见,借着蜡烛微弱的灯光,年轻的僧人正在孜孜不倦的阅读,宽大的讲经店,香烟缭绕,高僧说法,善男信女济济一堂。
“这里的佛塔和佛像很灵验,经常显露神光,”在丝绸之路上,寺院往往就是客栈,他不仅提供心灵的慰藉,也是人生旅途的驿站,在铁尔梅兹,玄奘和他的队伍很有可能居住在这座寺院。
由于西突厥可汗的保护,玄奘很快就穿越了中亚的大草原,根据史料推算,玄奘应在盛夏时节行走在沙马尔罕到铁尔梅兹一线的,在玄奘的记载中,这一段路程比较平静,但是路途的艰辛,仍然非亲历者难以想象。在铁尔梅兹的狂野,夏天的温度,能够达到摄氏40度以上,旅行的人非常容易中暑,玄奘在怛蜜国没有过多停留,在补充了饮水和干粮之后,就迅速上路了,在铁尔梅兹古城附近的农田里,矗立着一座废弃的佛塔,佛塔名为祖尔马勒,据说用120万块土坯筑成,塔身风化很严重,但能够清楚地看见里边的土砖,一千多年前,他肯定高耸入云,直指蓝天。
公元628年的盛夏,当玄奘离开铁尔梅兹的时候,他一定会回头眺望,蓝天下高大的佛塔,目送着这个来自中国的僧人,前往印度,追寻自己的理想。离开怛蜜国之后,玄奘来到了活国,像怛蜜国一样,活国也在西突厥帝国的控制之下,玄奘并没有想到,他将在这里遭遇一场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