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地问题处理方式-处理掉揭示问题的人

01.

周厉王止谤,使得芮良夫“进退维谷”:

周厉王继承王位后,贪图财利,重用擅长敛财的宠臣荣夷公,对百姓实行“专利”——霸占山泽物产,不准他们利用这些资源谋生。

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大夫芮良夫十分担忧,向厉王进谏:山林湖泊是百姓的生活资源,大王怎可独占呢?作为天子,应引导百姓获得财利并把它分给大家。任用奸臣、推行'专利’是会危及国家安危的呀!

厉王听了,勃然大怒:用不着你来教训我!你再胡说八道,就宰了你!我自有办法。

芮良夫叹了口气,退到一旁,怏怏不快。

之后厉王下令“禁止人们批评朝政”,还招来卫国巫人,专门监视批评朝政的人,杀了不少人。

高压政策下,国内再也没人议论了。甚至路遇熟人,也不敢交谈,只交换一下眼色,便匆匆地走开。

芮良夫自从进谏后,遭厉王猜忌,荣夷公谗言与陷害。于是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未来:

一是进,继续当官;一是退,回乡务农。

再做一步思考,当官会增添无穷地苦恼和忧愁,还不如退而务农,尽其筋力,自得其乐。

过了一会儿又想,务农也不行!大王行苛政,天下征役不息,加上病虫作怪、灾荒,收不到粮食,何以为生?

这怎么办?

芮良夫陷入了困境,留下日记中写道: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机智”的周厉王,着实为难了芮良夫。

这里我们试着梳理一下周厉王止谤的逻辑,以及芮良夫“进退维谷”的处境。

02.

周厉王止谤的逻辑,简单粗暴——谁论我是非,我就处理谁。

周厉王及宠臣荣夷公,推行的“专利”政策基于推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山泽物产是(天下的)自然资源

------------

所以,山泽物产就属于王(周王室)

在自然资源所有权上做了认证,使用权与收益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谁的东西谁使用、谁收益

山泽物产是属于王(周王室)的东西

------------

所以,山泽物产的利用、获益就属于王

按着这一逻辑制定政策,百姓就被禁止通过山泽物产获益,或者必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收益给周王室,才能换取利用山泽物产的机会。

百姓不同意呀,明明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你的政策却让我不能采猎、不能牧渔,那我怎么活?

逼得百姓绝了活路,或者承担了巨大“承租”压力,百姓怨声载道。问题严峻,亟待解决。

对此,周厉王是怎么考虑的呢?

处理问题要紧抓关键

诽谤“专利”政策是问题关键

------------

所以,制止诽谤的人就能解决问题

于是对“专利”政策提质疑、有抱怨的人,统统被监视、杀害。制止了诽谤声,就意味着“解决”了实际问题。

周厉王及宠臣无疑把问题的关键,从实实在在地客观问题上,转移到了揭示问题的人身上。

如此处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峻。

03.

再看芮良夫的处境,他考虑到了两种可能的情形,可是无论自己选择其中哪一种,都会陷人困境:

如果进而为官,则会苦恼忧愁

如果退而务农,则灾荒不得食

我或者进而为官,或者退而务农

------------

所以,我或者会苦恼忧愁,或者灾荒不得食

这是一个二难推理,其逻辑结构为: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S

P或Q

------------

所以,R或S

在这个两难推理中,无论芮良夫选择哪一种,都必然有对应的困难等着他。这样的处境,就是人们常说的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只是无论怎样为难,都得做出选择。不要说“我不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就他当下的处境,不选择就是选择“为官”。

两害相权取其轻,是人们常用地选择取舍标准。

“苦恼忧愁”vs“灾荒不得食”

两者进行比较,到底是前者对我的危害轻,还是后者?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结合一个人的家底、价值观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才能做出适合个人的选择。

如果家境殷实,即便灾荒不得食,也撑得住,免去苦恼何乐而不为?

如果立志为官为民,那么一时的苦恼忧愁咬咬牙也能挺过去。

人是社会动物,适应是第一位。如果与环境格格不入,就需要及时调整——要么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要么改变(更换)环境以适应自己。如此,才算真实地、主动地过自己的生活。

# 故事里挖逻辑  推荐

请4个人吃饭,1个没到,三句话气走了3个

闻了饭菜香味就得付钱?咋不直接抢呢

你是想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