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给予警察的......
2020年是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开始的,疫情将所有的人的计划打乱,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多的不安、不确定,甚至不幸。在疫情趋于平稳的时候,很多人似乎还处在“惊魂未定”的状态,仿佛经历一场大战,内心的价值需要重建。无论哪种职业,哪种身份,疫情的反复,都在不确定的加深、加重人们的不安与焦虑。
如果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那我们能够确定的、具有安慰性的事物又是什么呢?
是物质财富?是固若金汤的“城堡”?还是更宏大的概念?
我想,读书应该是其中的一个答案。
读书对于人精神上的滋养作用无可替代。一个善于感受和思考的灵魂,总能在读书中得以丰满。阅读和书写,可以赋予生命源源不断的超越世俗、增强尊严、提升个体的接受力和创造力。
后疫情时代,我们亟需这样的阅读体验,而通往这些不安状态的旅程上,也许我们还将拥有新的感悟。
可是,作为肩负重要职责的警察职业,进入这样的一种角色,在抗击疫情中,就意味着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压力、面对了更为尖锐的人性考验。而高质量的阅读和书写,足可以拓展警察的精神世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追求高品位的格调,与此同时,也关系到这个群体能更好地完成使命、能更加有力地推进公安事业发展,能更好地延续和传承职业文化命脉。
在这个2020年即将过半的日子,我们有必要思考,读书能给予警察的是什么?有时我也会源于现实的功利问自己,读书对于一个警察,到底有没有意义?
答案毋容置疑。
记得从警之初在基层派出所,接触了不少警察长辈,见过他们处理各类事件,虽说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有个共性是,在关键时候,他们总能站出来,顶上去。所以,在我心中,一直以为警察是不需要有文化的,也觉得,警察这个职业主要靠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因此,那个时候读书的氛围并不浓,偶尔有读书的也是一些地摊上的盗版书刊。
那时候,案件多,派出所院内、屋内都是被抓回来的嫌疑人。指导员口才非常好,讲话大嗓门,气场很强,当然在审查嫌疑人方面也很有一套。
一次,派出所在货场抓获了一个盗窃团伙,三名嫌疑人是亲兄弟。记得该案结案后,指导员对三名即将羁押的嫌疑人进行训斥。
“你们知道历史上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吗?”
“知道!”
“你们瞧瞧人家弟兄,人家老大司马炎当了皇帝,老二司马光做到了宰相,最不厉害的老三司马迁写下了著名的《史记》”
他看到旁边同事在捂嘴笑,他马上改口道:“当然,这三个兄弟不是一个朝代的,但他们都是做大事的,哪像你们偷鸡摸狗,给祖宗八代都丢尽脸了。”
当然,指导员文化不高,但还是有些理论水平的。
“警察端着一筛子没收来的板粟。”还有那些人记得这句话的出处?就是这一句话,概括了警察的一切实质和表象,多年来我在心里一直默默思考和对照着这句话,开始有些不平,慢慢也就有些默认和接受了。
从警岁月,清楚地记得,在每一次值勤站岗时受到过的刁难;每一次蹲守时承受着的心里压力;每一次出警时面临着的生死考验和和血与火的折磨;每一次自我精神毅力的历练......这么久了,自己的岗位也有过变换和调整,文章写过、内勤当过、案件侦办过、基层服务过,我越来越懂得这个职业所给予自己的使命感,其实它在每一个警察心中的分量沉重,从不曾、也不会失落。
但是,读书又与此有着怎么样的关系?我想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翻开一节沉默而深情的诉说,在优美文字或深刻哲思的调节下,岂不是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身心状态的最好方式?
当你工作上受刁难了,你不读书,可能比刁难更糟糕的情况是,雨还没下起来,我们却自己浇透了自己。里尔克说:灵魂没有宇宙,雨水就会落在心上。当你在公安管理上出现瓶颈时,不妨打开《三国演义》,从三国名士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卓越领导力的四个重要因素:战略的制定,关系的协作,责任感的培养,职业文化的激励等等,这些有效的领导力,如果执行得当,原本是羊群的警员也能很快变成虎狼之师。工作中受挫折了,不妨读读戴尔‧卡耐基的《林肯传》,“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
季羡林先生在60年漫长的过程中,不管他搞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写散文的笔从来没有放下过。用其原话讲:“文章能抒发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悦、缓解我的愤怒、激励我的志向。这样的好处,已经不少了。”这,也许能够代为解释,为什么在繁重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一个无关轻重的小警察,也对文学坚持了这么长久而不切实际的追求。
是的,读书让我把曾经的浮躁性格沉淀为乐观平和的心态,可以把看到和感受到的真实转换为深入的表达和更为真诚的传递;读书让我抛开了现实的名缰利索,可以把对利益的不看重、不贪求转换为身轻心静的安宁和谐。其实,不单是我,面对社会转型期庞杂激增的社会压力和职责挑战,更多的警察越来越注重内在心灵的维护和自身道德的修养;越来越多的各层管理者越来越注重警察文化的建设和提升。
后疫情时代,路途或许依然荆棘密布,让我们心怀感谢,对每一个来日寄予美好的憧憬和希望,相信终会迎来朗朗晴空和辽阔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