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胖”牲畜“肥”?最初刚好相反,“肥”指人,“胖”指牲畜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对“肥”和“胖”二字的使用分工非常明确,“肥”一般说动物,“胖”一般指人。
那么,'肥'和'胖'最初就是各有分工吗?是否也是这样使用?它们到底是怎么个来头呢?
《现代汉语词典》中“肥”、“胖”解释是:肥,含脂肪多(跟'瘦'相对,一般不用于人);胖,(人体)脂肪多,肉多(跟'瘦'相对)。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胖'主要用来修饰人的脂肪多,如胖小孩、胖姑娘等;而'肥'则用于人之外的物,如肥猪、肥肉等。如果把'肥'用在人身上,真的是很难听。那么,二者意义相近,那为何又出现了这样的差别呢?下面我们就从它们的渊源讨论一下。
一、古代汉语中的'肥'和'胖'
在古代,'肥''胖'的区别也是很大的,但这种区别恰恰与现在相反 。《说文解字》:'肥,多肉也。从肉,从卩''肥'是一个会意字,从肉,从卩(跪坐的人),会人肌肉丰满之意。可见,'肥'的本义是人的脂肪多,而非指称动物。《礼记·礼运》有'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后来,'肥'也用来指动物,《礼记·曲礼下》:'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篆文“肥”
'胖',《说文解字·半部》:'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胖'最初读为'pàn',本义为祭祀用的半体牲,与'脂肪多'没有直接的关联,当然,最初也与人无关。《玉篇》:'胖,牲之半体也。'《仪礼》也有'司马升羊右胖,髀不生。'这两处的'胖'都是用来指称牲畜。
半只羊
'胖'字的意义不断引申发展,由“半体牲”义引申为“大块肉”和“大”义,进而又引申为舒坦、宽适,比如现在常用的'心宽体胖(pán)'。意义的变化促使语音的变化,这是在形体不变的情况下,语音做出的妥协。当'胖'引申出肥胖义时,其读音就演变成了pànɡ,受'心宽体胖'的沾染,'胖(pànɡ)'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发展轨迹:指称动物—动物、人—专门指称人。
篆文“胖”
大概宋元时期,'胖'开始代替'肥',主要用来指'人'。例如:'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全元散曲·马致远》)明代《训世评话》第14则故事有'吾闻肥黑者味美 , 我肥且黑 , 愿就烹以代夫死。'对应的白话为 :'我曾听得'妇人黑色胖身的有味中吃,我从小这般黑色胖身,却好煮吃,情愿替汉子死。'《训世评话》是一本重要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它代表了明代前期的语言,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测,明代前期,北方口语中,'胖'已经替代了'肥'。有学者对《金瓶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聊斋志异》等明清小说中'肥''胖'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肥”“胖”的用例统计
这说明,'胖'在明清两代的用法已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二、方言中的'肥'和'胖'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虽然'肥''胖'的用法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方言中,却依然保留着古代的用法。如闽南话中的'肥',既可以表示人的脂肪多,也可以表示动物脂肪多,广东话中,也有肥仔(肥胖的男生)、肥妹(肥胖的女生)、肥佬(肥胖的男人)等说法。
其实,除了方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还依然隐藏着'肥'指称人的说法,比如'肥胖'一词就是指称人,只不过这里'肥'指称动物的意义已经不再凸显,'胖'才是该词意义的主要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