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底是哪来的?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我不背锅

维权骑士历史

“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以说是流传很广,都说和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有关系,但有意思的是,在宋朝的正规文献中根本找不到这句话的记载,对于赵普这种重要人物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正大肆传播是从元朝开始,而且只在戏曲、杂记等民间作品中出现,官方编纂的书籍都没有这句话,可见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杜撰的,不过是为了抬高儒学地位罢了。

赵普出生于五代十国乱世,官宦之家出身,辅佐赵匡胤开创北宋,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70年的乱世。960年陈桥兵变、961年杯酒释兵权等重大事件都有赵普的谋划;后来北宋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政策几乎都是赵普和宋太祖赵匡胤一起商量出来的,为北宋167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石。赵普堪称北宋的社稷之臣,生前死后荣宠备至,但是他也有很多缺点,从为人处世来看就不是儒学信徒。首先赵普贪财,赵普不是一般的贪,连外国的贡品都敢贪。北宋建立的时候还没有一统天下,存在着荆南、武平、后蜀、南汉等大量割据政权,但是有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打下的基础,北宋一统江山之势初显。当时各国惧怕北宋威势,各路诸侯争相给大宋进贡,但是这个贡品必须送两份,大的一份给赵匡胤,小的一份给赵普,你想想赵普连外国贡品都敢拿,为了钱还有啥不敢干的?赵普973年被宋太祖罢相就是因为他庇护部下贪赃枉法、私自贩售违禁品等敛财行为。

赵普剧照其次赵普恋权,赵普为官是非常霸道、专制的,不允许任何人分自己的权力。北宋建立初期,赵普是在枢密院任职,即使是担任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位的时候,赵普也是枢密院实际上的一把手,根本无视枢密使的存在;等到962年,赵普成为枢密使之后,在官职上应该是宰相大,但是赵普就是硬把枢密使整成了一把手,朝政大事一把抓;等到967年赵普成为宰相后,更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朝中第一人,就连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被赵普压制。可以说北宋初期赵普长期占据宰相之位,除了能力出众之外,更因为凡是威胁到赵普权力的人都被他使用各种手段铲除、打压了。最后赵普善于钻营媚上。956年,赵普和赵匡胤的结识就很有算计意味,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养病,赵普一个外人天天在赵弘殷身边侍奉,而且当时赵普已经有官职在身,这不纯属在讨好赵匡胤么?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当时赵普已经被赶出了北宋权力中枢,为了再次上位赵普弄出了个“金匮之盟”,还出谋划策铲除魏王赵廷美,帮助宋太宗坐稳了皇位,此后赵普立马再任宰相。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剧照赵普一生的行为可以说完全违背儒家《论语》中主张的大义,贪财恋权怎么也说不上品德高尚;《论语》开宗明义反对犯上作乱,赵普参与“陈桥兵变”篡位夺权;《论语》主张兄友弟恭,赵普为宋太宗剪除骨肉兄弟出谋划策。赵普这样一个人要是真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可真是对于《论语》所主张“仁”的思想的最大背离了。“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宋太宗亲自撰写的《赵普神道碑》中看不到,在南宋史学家李焘编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看不到,甚至于将《论语》抬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朱熹的相关著作中也没有记载,反而是元朝戏剧《遇上皇》的台词中才有的这句话,你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还能有什么可信度?

明朝廷杖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地位最高的时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此后的元、明、清三朝虽然将儒学定为官学,大力尊崇,但儒生文人的地位并不高,元朝有“九儒十丐”之说,儒生的地位与乞丐相当;明朝皇帝动不动就对官员抄家问斩,用廷杖当众打屁股的方式折辱朝臣的尊严;清朝统治阶级是满族八旗,儒生只不过是用来稳定天下的工具。这种情况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流传,更多的是儒生借以自我标榜、突出自身重要性的炒作;至于牵扯到赵普,纯属眼球效应,就像现在炒作什么事情都往名人身上攀附是一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