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

却说天生英才必有国运催生结胎,地生奇人必有风水结其骊珠。瀍谷之畔,班妤山下,群星灿烂,在贾之彦之后,又诞育出了洛阳神童张玉奇。

张玉奇,又名张輶,张玉麒,字幼轩,号瑞绂、渔川,今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王湾村人。

张輶幼年父亡,家境贫困,然而聪慧超绝,学业优秀,和母亲相依为命。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乙卯乡试,二十三岁的张輶考中举人。清嘉庆辛酉(公元1801年),张輶考中进士,初授官翰林院庶吉士,迁吏部主事,历任山东沂州知府、天津知府,迁贵州学政。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酉科乡试,张輶任湖北省主考官。

张輶二在故居中题写了“瀍上吾庐”青石匾额,王湾村在牛步河村瀍河岸边,南依班妤山,滨临瀍河水,北靠金蟾山,这里山水相映,风境秀丽,今张輶墓仍然在瀍河左岸金蟾山上。

在张輶出生前后,百余年间瀍谷中人才辈出,如张青莲(公元1853年~1931年),字幼白,号瀍滨逸人,今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张湾村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庠生,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考中举人。张青莲先后任伊川书院、叶县昼锦堂主讲,著有《仄平训蒙》等书。

又如中州名儒、清末丁酉科举人许鼎臣。许鼎臣是今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老龙嘴村人,一生撰修有《孟津县志稿》,著有《龙嘴山馆文集》《孟津县志稿》《中州学系史》《续中州人物考》《古文摩钝集》等,其作品至今被中国文史学界所倚重。

闲言少叙,以下重点介绍神童张玉奇。

却说王湾村地处瀍河故道,原属洛阳县辖。张輶故居正院上房为依瀍河北岸依邙山开挖的三孔土窑,窑洞的前墙上镶嵌有石刻制的“瀍上吾庐”四字,落款为“本堂主人题”,题刻时间为“道光壬辰初夏”(公元1832年)。“瀍上吾庐”四字,相传为张輶亲笔题写。

张輶生前的无数传奇故事至今仍然在河洛地区广为传播,而张輶的真实履历却众说纷纭。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张輶之子树稑和嫡孙厚生为张輶立的《诰授忠宪大夫吏部掌印郎中张公之墓》碑文中说:“公讳輶,字德如,号幼轩。嘉庆庚申科举人,辛酉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晋加编修、吏部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稽勋司郎中、掌文选司印、简放湖北大主考、贵州学政、钦差户部坐粮厅监督。历任山东沂州、登州、曹州、直隶、宣化、天津府知府、兼护天津道长芦盐运使,司署山东济东、泰武盐道。淑配诰封恭人姚恭人祔葬。”

依据以上碑文,张輶乡试考中举人在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嘉庆六年辛酉(公元1801年)成进士。

传说张輶的家临近瀍河,瀍河对岸有古代佛家著名寺院大阳寺。大阳寺外有张姓族人建的祠堂一座,张姓族人就在祠堂中开办了家族私塾,延请今孟津区朝阳镇姚凹村姚秀才作塾师,张玉奇幼年就在家族私塾中读书。

孟津区民间传说,张輶早年遗留最著名的诗有三首,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如下。

传说某年秋天,张輶在去上学去的路上突逢天降大雨,瀍河涨水,有一位小姑娘站在河边,因为河水太深不敢过河,经询问得知,这位小姑娘正是张輶的老师姚秀才的女儿,张玉奇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这件事情过后,张玉奇作《过瀍河》诗一首,诗曰;“二八少女渡碧流,书生权作渡人舟。暂将玉手携金手,且把龙头靠凤头。三寸金莲浮水面,两枝玉笋锁咽喉。轻轻放到河对岸,半谢殷勤半带羞”。后来,这首诗传遍了河洛大地,姚秀才就把女儿许配给张玉奇为妻。

第二件事发生在张玉奇考中秀才当天,当时洛阳县儒学中有一道墙,这道墙用青砖界成方格,方格中充填的是北邙山自然生成的料(亦作撂)礓石,洛阳县儒学教谕原籍是南方人,没见过料礓石,就指着料礓石问身边的儒学训导:“这是什么石头?”儒学训导答:“料礓石”。儒学教谕问:“为什么叫料礓石?我从来没见过,也没有听说过这种石头”。儒学训导答:“这是我们洛阳地方特产,在洛阳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时,正好张玉奇经过,儒学教谕指着料礓石问张玉奇:“这是什么石头?”张玉奇答:“料礓石”。儒学教谕问:“为什么叫料礓石?”张玉奇随口答:“其石甚硬,其形象姜;农人厌恶,拾撂四方,人称'料礓’”。张玉奇巧妙地把“撂姜”谐音(料礓),形象圆通的解释了料礓石的来历,据说这一年张玉奇才十三岁。

张玉奇考中举人后,张氏族人在张氏祠堂摆宴席庆贺,孟津县令和儒学教谕、地方乡绅、同年考中举人的同学都来贺喜。酒宴上文人们谈起写诗,孟津县令说:“我见到的诗,从来没有把'不’字用到最后作韵的”。一名举人说:“张玉奇是神童,这首诗就让玉奇来作吧!”在场的人异口同声,一定要张玉奇当场押“不”字韵作一首诗。张玉奇说:“你们出个题目!”当时张氏祠堂院中长有一棵古槐,非常茂盛,现场的人就指槐树为题,让张玉奇作一首《咏槐》诗。张玉奇随口吟道:“院中一株槐,长有一搂粗。年年结槐豆,也有一年不”。张玉奇的才思敏捷过人由此可见一斑。

张輶存世文章有迹可寻的有,张輶在贵州任学政时,贵阳有祭祀王阳明的习俗,官府在白云庵旧址建有王阳明祠堂,并置有膳田。

嘉庆年间,王阳明祠堂已倾圮,士绅择地重建。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贵州提督学政张輶和贵山书院山长王小亭、正本书院山长贺今甫、正习书院山长傅小泉续修王阳明祠堂,张輶撰有碑记。

张輶撰有《孟子见梁惠王赋》,见《孟津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今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卫坡村魏尚卿故宅中,有张輶为守御所千总魏尚卿题写的匾额“望重折冲”。署上款为:“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湖北主考提督贵州学政诰授朝议大夫知山东沂州府事加三级记录七次张輶”。署下款为:“为守御所千总魏尚卿立”。

该匾额题词和署款仅有60个字,却蕴藏有巨大的信息量,今兹作以下解读。

一.“望重折冲”释义

“望重折冲”四个字,其中“望重”两个字的意义比较浅显,人们经常使用“德高望重”这个词儿。“望重”的基本意思是:名气很大,威信很高,引伸义是能力很强,出类抜萃。

“折冲”两个字的意义比较费解,其中最重要的意思是“克敌制胜”。冲,是古代战车的一种,有临阵冲锋,一马当先的意思,如冲锋陷阵。折,有威慑、完胜、拜服的意思,如折服、折腰等。

“望重折冲”四个字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你出类抜萃,威慑敌胆,让人们拜服。

二.守御所千总魏尚卿

“望重折冲”四个字是题给“守御所千总魏尚卿”的,其中有三层意思:守御所,是军事机构名称;千总,是明清武官官职名称;魏尚卿,是受赠匾额的主人名,也就是说,“望重折冲”这块匾额是赠给魏尚卿的。

《清史稿》:“明置守御所,雍正三年改”。明清两代,守御所的设置没有统一规范,不属于各州县常设机构,只是在特定时间需要设置的地方设置。按守御所的规模大小区分,守御所有千户所、百户所。如明代《金门志》:“抽入户三丁取一,大约以千一百二十名为千户所、一百一十名为百户所”。

由以上引文可以推知,凡是守御千户所辖区的百姓“入户三丁取一”,即三名男丁中取一名当兵,守御千户所在编兵员约1120名。

另外,守御千户所不是“正规部队”,类同于现在的“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明清一个县的人口要比现在一个县的人口少,即便守御千户常设在编兵员约1120名,这个规模也是不小的。

按清乾隆年间编《湖广通志》,千户所、百户所的上级领导是卫,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

例如,湖北武昌卫指挥使分左、右、中三支部队,仅武昌左卫指挥使千户所常设兵员6624名。乾隆时的湖北省仅有显陵、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随州、黄州、夷陵、枝江、长宁、施州、常德、永定、大庸、茶陵、宁溪等三十多个“市县”设有守御千户所。因此可以推测,每个守御千户所负责二至三个县的警务。

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品级,相较于同级文官的品位和俸禄都要高,所以魏尚卿的官职大约相当于正五品。

三.张輶的职衔

一般来说,题匾人的职位愈高,受赠人愈有光彩。

张輶为魏尚卿题匾落款的职衔长达46个字,“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湖北主考提督贵州学政诰授朝议大夫知山东沂州府事加三级记录七次张輶”。

“赐进士出身”,是张輶的学位学历,即出身是皇帝门生(进士)。

奉直大夫是荣衔,一般授予官品较高有政绩的官员以示荣耀。

翰林院编修,是张輶考中进士后初次被选拔到翰林院的职务。明清考中进士后,只有出类拔萃者才能选拔到翰林院工作,这是初授官职,大多是“翰林院庶吉士”,官职是从七品。翰林院从七品的庶吉士,一般工作2~3年后才能“晋加编修”,成为正七品官员。张輶入翰林院初授官职也是庶吉士,一年后提任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说明张輶确实不同凡响。

湖北主考的全称是“湖北乡试主考官”,乡试是各省举行的举人考试,每四年开考一次,主考官是中央朝廷礼部或吏部派遣,是临时职务。明清两代,能当上一次主考官的人凤毛麟角,只有学力深厚的人才有可能担任。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间,孟津县只有王铎、陈爌、张輶三个人当过主考官。

提督贵州学政,“贵州学政”一职相当于今天的贵州省教育厅长。“提督贵州学政”即兼任贵州学政、主管贵州省教育。

“诰授朝议大夫”,朝议大夫是荣衔,是皇帝命令下文专门(特别)授予。“诰授朝议大夫”和张輶此前授予的奉直大夫不同,奉直大夫是例授、诰授是专授。例授,是朝廷礼部或吏部按惯例下文授予;诰授,是皇帝命令授予。明清两代,一般情况下诰授的同时,父亲、妻子也会有封号。如父亲也可以“诰授朝议大夫”荣衔,妻子也可以“诰授某品夫人”等。

“知山东沂州府事”是实职,即张輶任官山东沂州府知府。

“加三级”,表明张輶因政绩卓著,被三次提升级别,虽然张輶当时的官职是山东沂州府知府,但实际享受的是高于这个官职三级的政治待遇,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副部级或部级待遇。

“记录七次”,明清两代朝廷均实行官吏述职和考核制度,考核一年进行一次,主管的考核部门设在吏部,称“考功司”或“稽勋司”,主管考核的称“考功郎中”。“记录七次”说明,张輶连续七年七次考核都是优等记录。

四.张輶其人

张輶是洛阳著名的平民出身的神童,有关张輶的故事至今在河洛地区盛传不衰。

张輶的任职履历大约是:嘉庆六年考中进士后,选任翰林院庶吉士、晋加翰林院编修、又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稽勋司郎中、掌文选司印,升任吏部主事、出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公元1813年)、转而升任贵州学政(公元1816年),又官山东沂州府知府、登州府知府、曹州府知府、直隶府知府、宣化府知府、天津府知府(公元1839年),调任天津河间兵备道、长芦盐运使、山东济东盐道、泰武盐道、终官贵州省参议(相当于今贵州省政协主席)。

五.张輶为什么给魏尚卿题赠匾额

张輶为什么为魏尚卿题赠匾额?有张輶和魏尚卿是姑表弟兄的说法。关于魏尚卿的详细资料,我们目前知之甚少,简略资料来自魏坡村《魏氏家谱》。魏尚卿任官守御所千总,这一点毫无疑义。

空山落叶推测,魏尚卿当时做官的地方靠近京杭大运河,当时江南的货物如盐和茶叶等,正是通过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运抵北京天津一带。而当时的张輶任官天津,“兼护天津道长芦盐运使,司署山东济东、泰武盐道”。不排除当时的魏尚卿有护航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可能,有一条旁证证据,例如,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张輶为今焦作市温县段村人武举漕运候选卫千总秦正塘题写有“伟略运筹”匾额。

因此,当时的魏尚卿有护航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可能。这样,张輶为护航漕运的下属武职官员魏尚卿、秦正塘题写赠送匾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空山落叶有诗赞曰:班妤山下出神童,河洛至今传英名。奇山胜水不改移,五运六气生麟凤。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0)

相关推荐

  • 平讲平说2439期:挑战大了机遇大,快速进步差异化,重点工作显水平,日常工作树形象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439期# 昨天我们讲到了胡林翼在老家兴办书院的故事,同样是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跟坎坷的曾国藩相比,胡林翼的科举之路非常之顺利. 道光十五年 ...

  • 奇山所城:烟台的根脉

    胶东在线4月29日讯树有根,水有源,一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也有它的根脉和源头. 关于城市的起源,学界大致有"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 ...

  • 卢银柱||《万事德传》 第三章 将门书香 诞生世德

        <万世德传> 第三章  将门书香  诞生世德 文\卢银柱 一 红光吉兆现万府 人常说,"地以人胜,人以地灵",偏关城与万世德就是这样的关系.名播千秋的历史人物万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二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二 却说班妤山下有班沟村,班沟村是班超和班氏后裔的故乡,近代班沟村诞育出了"二次革命"中的英烈人物杨体锐,使班沟村再一次成为中国人注目的焦点.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四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四 空山落叶开篇诗曰:中华百年苦难多,内忧外患实堪嗟.热血男儿齐奋起,血荐轩辕誓报国. 却说某一天下午,班媫妤在神宫中愁眉不展,侍女白梅不知所措,也不敢深问.久之,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六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六 却说孟津区麻屯镇和常袋镇是瀍河和涧河两条河的分水岭,这两个镇西部和南部的地表水都注入了涧河,而东北部的地表水全都注入了瀍河,俗称这条分水岭为瀍涧之滨.这里距离班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八

    微卫星 摄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十八 班氏家族十代世系暨历代班氏人物 <百家姓>:"班,商音.扶风郡.系出斗氏.楚公族斗穀於菟之后令尹子文,少弃于野,有虎乳之.楚人谓虎为於菟,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四 班家沟又称班沟,因早年班氏家族聚居于此地而得名,如今班沟村为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的一个行政村,建村历史一千七百多年. 班家沟村地处瀍河主河道南侧,是一条瀍河支沟进入瀍河河谷的入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六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六 却说班氏家族定居瀍河流域班家沟村,最初的定居地是班寨.班寨又称班家寨,地处瀍河中游右岸台地,寨子处在黑龙水和瀍河主河道交汇处. 班寨是一座黄土筑成的寨子,寨内陆形呈长方形,占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八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八 却说瀍河流域在汉以前一共有四座神宫,四座神宫亦称四大神庙.四大神庙中供奉的均是半神半人的神灵,所谓半神半人就是说,他(她)们生前确是实有其真人,因为出生时具有天赐禀赋,异乎常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九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十九 班媫妤神宫在什么时候又因为什么毁于战火了呢? 却说三国末年,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通过阴谋实际掌控了曹魏军权,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国,史称西晋,又称三国归晋,司马师就是晋景帝.司 ...

  •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二

    班超故里班家沟故事之三十二 却说南唐灭亡后,有一个名叫衷愉的人很有骨气,衷愉学识过人,善书法,尤其精通草书.李煜执政时期,衷愉历官监察御史,累官礼部尚书.李煜投降大宋后,衷愉深感耻辱,弃官归隐于东阳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