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时,汉语将会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那时,汉语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高,它将与印地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一起,共同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http://www.cssn.cn/zt/zt_xkzt/xkzt_yyxzt/zgdyybh/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2015年05月18日 10: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纪秀生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进入21世纪,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我们汉语母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也称“本族语”或“第一语言”。母语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既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又把自身与操其他语言的人区别开来。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民族的灵魂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自己的语言之中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母语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个体来讲,它是培育我们归属感和家园感的血缘纽带,对民族而言,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徽章,是塑造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利器。每一个民族都对自己的母语有种特殊的感情,这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文化心理。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用母语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欲”;都有希望子孙后代掌握与自己同样的母语的“传承欲”;在异国他乡,更是对母语有着强烈的“乡音情”。这种情感是我们缔造母语忠诚、树立母语自信的重要支撑,需要精心培育、用心传承。母语自信是一种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心态,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是对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属于精神层面的底蕴与力量的外溢。人们评论自己的母语,都会对它表现出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在中国人心中,汉语是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每个中国人珍惜与骄傲的文化标记。然而,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我们曾经有过对母语的不自信。有学者总结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我们的母语一直蒙受着“低级”、“不够准确”、“不讲逻辑”而又复杂难懂、汉字不利于书写、不利于计算机输入的种种责难,这让人感受到我们的母语受到过伤害,经历过危机。今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而我们的母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和最集中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我们的母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是让它重新拾回“自尊、自信、自强”。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我们的母语——汉语的确有值得坚守的理由和弘扬的信心。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汉语词语具有想象的特征,这在世界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我们的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种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所以汉语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分解。用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也曾这样评论我们的母语:“中国文字好像一个美丽可爱的贵妇,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他还认为汉语有声调,语法又比较简易,而且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在声音方面的锤炼,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被造就成一种音韵铿锵、和谐与美丽的语言,在这个方面它略胜西方语言一筹。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也赞叹说,“今天的英语诗人会羡慕中国即兴凑句的人不费力气就能达到的那种洗练手法。”汉语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可以和任何一种语言媲美,“从语言学角度讲,汉语本身所具有的优点使得它的句法比英、美所谓的标准英语要简单许多,发展潜力也要比英语大得多”。英语中保留的屈折语的现象使得英语显得累赘,而汉语没有这种现象;现代英语词汇量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沉重负担,而汉语词汇的生成多与原有词汇有着密切关联,易于掌握运用。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符号,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是蕴藏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解开中国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汉字素有“东亚的拉丁文”之称。日本学者曾说过,所谓的“东洋史”,即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传播的历史,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汉字文化圈”。计算机“汉字输入”的难题在上世纪末已得到解决,而且,汉字键盘输入的速度超过了英文字母,输入效率达到英文输入的1.3—1.9倍。对此,有人认为:聪颖的华夏祖先创造了汉字,智慧的炎黄子孙解决了汉字快速输入计算机的世纪性难题。进入21世纪,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我们汉语母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戴维·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时,汉语将会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那时,汉语的国际地位将显著提高,它将与印地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一起,共同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格雷多尔还认为,亚洲一些地区的雇主已经不再将会说英语作为雇员的唯一条件,在下一个世纪中,汉语可能成为“一定要学”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人类交往活动中,随着汉语地位的稳步提升,我们的母语汉语必将不断增强语言自信,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语言复兴。(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母语是个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是“民族忠诚”母语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语,但不指向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方言只能称为母言,不应视为母语。母语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 【详细】联合国倡导“多语制框架下的母语”每年的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国际母语日”。设立“国际母语日”,旨在倡导母语教育,保障母语权利,保护濒危语言,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70年间,一直都非常关注母语问题。 [详细]培育母语情感 重视母语文化多民族国家的国语、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联合国全球40%的人没有以母语接受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提高母语教育质量的新举措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进入21世纪,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我们汉语母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 [详细]维护汉语的通用语主体地位"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国人母语能力堪忧,真的吗?纯洁语言,让母语保持生命力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今天是国际母语日。这一纪念日的设立,旨在提升人们对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自觉意识。汉语,作为华夏子孙共有的精神故乡,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正面临着平面化、粗鄙化,被单向度理解与使用的境遇。本期青年文化论坛特以汉语的当代挑战为主题,期待引发更多人对母语文化的关注。 [详细]制定汉语母语者语言能力标准别让母语丢失“焐热”我们的母语文化时尚在母语的屋檐下
强化濒危民族语言及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区别性十分明显的方言土语有130种以上,少数民族文字达6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各民族间交往空前频繁,各民族语言文化繁荣发展。 [详细]拯救濒危语言 保护语言多样性我国濒危语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玉溪共识》制定濒危语言保护策略濒危语言保护:从记录到复兴濒危语言保护:用好现代化这柄“双刃剑”语言人类学研究推进濒危语言保护当下,许多民族语言面临日益严峻的危机。如何保护丰富的语言资源,特别是每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是语言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人类学与语言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详细]多国语言学者云南聚焦濒危语言保护机制建设何丽:濒危语言保护与复兴新疆锡伯语言文字使用的调查与思考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各民族语言保护罗骥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调查研究》语言保护的概念、类别、保护主体和保护对象的特性论纲语言保护指的是政府、社会群体和专家对不同语言状况或环境,采取的不同保护措施,以应对语言生态受到的破坏。具体包括:抢救记录濒危语言资料;科学记录各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及口头语言文化;申报传统优秀语言文化遗产;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发展;依法整治受污染的语言,维护语言健康。 [详细]“语言保护”多人谈文化视角下的语言资源保护保护民族语言,正与时间赛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语言保护:从象牙塔走向大众以多种语言和谐共处观看待方言和普通话共存分用的格局随着国家迅速发展,中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在此背景下,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普遍接触并相互影响,普通话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普通话与方言的接触,激发了普通话和方言二者内外种种变化,二者接触呈现的基本趋势是普通话的迅速崛起和方言的逐渐衰弱。 [详细]民族方言在民族文学中的应用拓展研究语言保护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国际母语日:朋友,你还会说云南话和民族方言吗?方言区汉族儿童母语使用状况亟待改善汉民族语言“和而不同”
语言、经典与传统——对于母语教育的另一种思考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止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陷入母语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母语教育、文化传承的困境。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母语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语言,似乎无须专门学习。在中国,从幼儿园起就开始的英语教育绵延至研究生阶段,甚至到职业生涯。 [详细]由“读经热”引发的对古今母语教育的建设性反思国语、汉字、国语文讨论的再思考善待我们美丽的母语和古文
母语与外语:可否相得益彰?要让英语回归工具的原本定位,改变当前对英语的畸形重视,从制度上剥离一些不合理的附加功能。此外,对英语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弱化英语的应试教育功能,强化其语言教育功能。 [详细]母语水平下降并非英语之祸提升中国母语和外语语言能力英语教学与母语能力提升的有效契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 |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电话:010-84177875,84177878,8417768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