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怀安城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婆家怀安城

我婆家阳房村隶属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镇,按说嫁到哪儿就是哪儿的人,但因为在外工作,并没有在村里生活过,甚至回去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所以我对阳房并不熟悉。不仅不熟悉,而且我到了怀安镇那一带还90度转向,总把北当成西,用父亲的话说人在爱转向的地方待不长久(这个说法在我身上特别应验),也许基于此吧,我在文字中也很少有关于婆家的记述。

听名字会以为怀安镇是怀安县县城所在地,殊不知怀安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还有20多公里远呢,据说以前怀安镇确实是县城,直至解放初期县政府迁到柴沟堡,怀安才成了一个公社。百度了一下,怀安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建制,唐代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始称怀安县。

怀安县地势西高东低,属浅山丘陵区,阳房村南不远就是山,山不高,可能因为水少土薄,也没什么高大的树木,只生长杂木和荒草。其中有一种山杏树,每到杏子成熟时节,村民争相采了来,杏肉晒成杏干,杏核砸成杏仁,前些年我吃过婆婆寄来的杏干,酸酸甜甜的,物质匮乏年代是不错的零食。

怀安矿产资源丰富,前几年婆家周边开了很多铁矿、石矿,矿主很发了一笔财,现在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矿已经关掉,但无序开采已让山川千疮百孔,对环境造成了短时期难以修复的破坏。因为地处浅山丘陵,怀安的耕地面积只占可利用土地的三分之一,其中的水浇地更少,农作物的产量都不是很高,适合种植的主要是玉米、谷子、豆类,不少人家还种土豆、葵花,算是当地的两种经济作物。

土豆花开

怀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熏肉、豆腐皮、一窝丝饼被誉为“怀安三宝”,已入选《中国食品辞典》,在晋冀蒙及京津一带颇受欢迎。一窝丝饼起源于怀安渡口堡乡马市口村,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做法是用上等白面、麻油做成三尺长的拉面,然后取其一根卷在一起擀成饼,放在锅里加麻油烙熟,提起一根线,放下一窝丝。基于一窝丝的名气,我曾想去马市口村亲眼看看、亲口尝尝,但马市口位于县城西北,离婆家较远,更主要的是曾在县城买过一窝丝,吃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也就少了专程前往的动力。

一窝丝饼

柴沟堡熏肉是传统名吃,用柏木熏制而成,色泽红亮,味道醇香,尤以五花三层为佳,吃起来皮烂肉嫩,肥不腻口、瘦不塞牙是其一绝,而且保质时间长,久储不改风味,放几天外皮也不会发硬。我对肉食兴趣一般,但柴沟堡熏肉却是大爱,每次回去都吃了还要带上,这几年快递业发展,即便不回去,过年过节那边的亲友也会寄了来。熏肉以县城郭玺家最为正宗,七八两重的方块肉大小均匀,皮肉一体,不像其他家为防止肉皮脱落要用线绳绑起来。

怀安镇张宝家的熏肉也颇具特色,在怀安城的主街上,店面虽然不大,但生意相当不错,遇上年节去晚了都买不上。随着电商普及,小镇也与时俱进,不仅线下售卖,还提供免费真空包装,代办快递业务,品种也不只限于熏肉,还包括怀安特产豆腐皮、炸豆腐、炸糕、新鲜土豆粉条等。

对怀安的豆腐皮,我要用专门的篇幅来写,一是这豆腐皮确实好,二是因为婆婆家曾经开过豆腐房,做出的豆腐皮也是十里八乡有名。怀安所说的豆腐皮,有的地方也叫干豆腐,因为加了盐等调味品,口感咸鲜,风味独特,无论凉拌、热炒都十分适宜,不做任何烹饪也特好吃,婆婆知道我喜欢就那么咬着吃,每次回去都不忘在锅里热几张。

按说那一带种大豆的也不是很多,为什么豆腐皮那么好吃呢?据行内人讲,把黄豆打浆、烧胚、过滤、点浆、舀皮,一锅豆腐皮就得舀70多张,接着是压水、扯皮、煮皮,这一连串的工序都在40℃的高温下进行,所谓精工出好活儿。除了做工精细之外,还要归功于怀安城的优质水源,地利加人和,让怀安城豆腐皮以薄、鲜、柔、韧、适口性好而著称。

怀安城街道

刚刚从豆腐皮布上扯下来的豆腐皮白生生、筋颤颤,如果把它象手绢那样揉成一团甩在皮板上,光滑的豆腐皮不会有一丝裂缝,而且都不会掉角,真是筋道得难以想象。冒着淡淡热气的豆腐皮薄如纸张,筋似皮条,色泽清白,香气盈鼻,怎一个色香味形兼具。前阵子回去镇上的同学请吃饭,问我爱吃什么菜,我首选的就是怀安城的豆腐皮和大豆腐。从老家回来时,亲戚、同学都为我们预定了豆腐皮,足足带了几十斤,至今冰柜里还冻着不老少。

怀安镇下辖41个行政村,人口约3万多,镇政府所在地怀安城有两条呈十字形的主街,因为相对偏远,缺乏支柱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很多地方还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样子。位于西大街路北的昭化寺是一处古迹,建于明朝,现存大殿、偏殿、钟鼓楼等,只是宣传不到位,又没有其他景点做支撑,极少有人知晓。

怀安城老城门

我们一介平民,也不能为家乡做什么事情,唯有借助文字在有限的范围里做个推介,衷心祝愿婆家怀安城立足地方特色,创新业态发展,日益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阳房村,天蓝树绿。

张家口大境门

制作“一窝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