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曲张,不过一团淤血!

静脉曲张,不过一团淤血!《医林改错》藏一方,业界常用,请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遗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恼人的静脉曲张。

我跟你说句实话吧,遇上这个病,中医人脑海中跳出来的第一个方子,就是身痛逐淤汤。

来,闲言少叙,你还是随我的笔,一起来感受这张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56岁,医案记载姓陈。

这个人,早在十年前,就被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

不过,在当时,他症状尚轻,似乎除了不太美观之外,似乎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地方。

但是,从大概一年前开始,此人的双腿,就开始肿胀疼痛了。

这一年来,他渐渐步履艰难,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静脉炎。静脉炎,往往是静脉曲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继发疾病。

怎么办?此人决定看中医。刻诊,见患者舌色紫暗,苔黄腻,脉象沉而弦涩,面色晦暗,双侧下肢皮肤粗糙,皮下结节多而硬。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果断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秦艽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红花、羌活、没药各10克,当归15克,五灵脂10克,香附15克,牛膝20克,地龙1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

这个方子,患者前后服用了3个月,中间略有加减,下肢的肿胀不适感大大减轻,病情稳定下来了。

这是1988年,在《辽宁中医杂志》上刊发的案例。我为你基本转述完了。

这里头的学问,其实也很好理解。

静脉曲张这个病,我们用老百姓的思维理解,就是有血液在里头瘀住了。对不对?因此,中医看待它,其实就是个血瘀证。包括由静脉曲张继发而来的静脉炎,中医往往也按照血瘀证来看待。

比如说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脉象沉弦而涩,舌头紫暗,这些都提示我们,他有明确的淤血证。苔黄腻,下肢局部灼热,提示我们他血瘀日久而化热。

这个时候,怎么办?必须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兼顾清热。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秦艽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红花、羌活、没药各10克,当归15克,五灵脂10克,香附15克,牛膝20克,地龙10克,苍术、黄柏各15克。

这里头,其实是身痛逐淤汤的化裁。

身痛逐淤汤,出自《医林改错》的下卷,血府逐瘀汤去掉柴胡、枳壳、桔梗、生地,加上秦艽、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地龙组成。上面医案里的配伍,基本就是身痛逐瘀汤原方的应用,加上苍术和黄柏。

总体看,身痛逐瘀汤主要就是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祛风除湿。它主治的是淤血痹阻所致的肩痛、腰痛、腿痛,以及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就方义来看,其中的川芎、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没药,善于活血化瘀而止痛,秦艽、羌活、香附,可以祛风除湿,理气止痛。地龙、牛膝,善于通经活络。苍术和黄柏,可以化解湿热。

这就是基本的意图。等患者淤血得解,热邪得散,局部的下肢病变,也就可以改善了。

在这里,我还想重点强调一下,身痛逐瘀汤对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意义。

其实,在中医外科领域,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炎一直是比较受重视的疾病。以身痛逐淤汤加减进行治疗,是常规操作。好像在三年前,《上海中医药报》上就曾经刊发案例,介绍了用身痛逐淤汤加上温化寒湿之法,来治疗静脉曲张的案例。可见,这是业内的共识。

所以说,我建议专业的读者朋友,能够对这件事加以留意。因为静脉曲张作为常见病,的确是困扰了太多人。非专业的读者朋友,您也做到心中有数。毕竟,中医里头是有一点办法,来改善静脉曲张症状的(根治肯定谈不上)。将来有机会,我们可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化裁身痛逐淤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