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冬小麦玉米耕地地力专项分析报告

小麦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是全国主要种植基地之一。2019年,河北省小麦(含冬小麦、春小麦)播种面积3483.75万亩,单产419.83公斤/亩,总产14625700吨;玉米播种面积5112.3万亩,单产388.6公斤/亩,总产19866398吨。小麦玉米产量位居全国第六位。河北省冀中南平原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耕地平整、土壤肥沃,小麦玉米种植成规模,管理水平高,小麦产量占全省总产的93.4%,玉米占全省的90.6%,抓住了冀中南平原区域的小麦玉米生产,就抓住了全省小麦玉米生产,就会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做出重要贡献。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事关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耕地质量发生巨大变化,得到显著提升。本报告深入挖掘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1000个长期定位监测点数据,对冀中南平原地区小麦472个监测点、玉米547个监测点,专项分析耕地地力、产量、肥料效应等内容,分析现状,查找问题,提出建议,形成调研报告,以期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战略提供支撑。本报告中的冀中南平原地区(见图1)是指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区,区域面积8145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3.4%。冀中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按其生态气候类型将其分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三个部分。

图1 冀中南平原生态区分布一、产量、施肥量与土壤肥力现状(一)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1.小麦玉米产量现状。分析2019年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冀中南地区小麦玉米平均产量分别可达481.0公斤/亩和579.4 公斤/亩,玉米产量高于小麦。此数据略高于统计数据,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监测点均设置在基本农田上,土壤肥力较高;二是监测地块经营者经常接触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耕地管理水平较高。在冀中南三个地区中,低平原和山前平原两个区域玉米产量相差不大,分别为585.8公斤/亩和587.6公斤/亩。滨海平原玉米产量最低,为496.4公斤/亩,达到其他两个区域的84.7%和84.5%。三个区域小麦产量相差较大,产量最高为山前平原区,为500.4公斤/亩,其次为低平原区,为488.7公斤/亩,滨海平原区产量最低,为325.2公斤/亩,只达到其他两个区域的65.0%和66.5%。

图2冀中南地区小麦玉米施肥和不施肥产量2.基础地力产量现状。不施肥时作物产量,可表征土壤综合基础地力水平。不施肥时,冀中南平原平均产量为小麦315.0公斤/亩、玉米401.1公斤/亩,分别占施肥产量的67.3%和69.1%。三个区域中,滨海平原区小麦玉米不施肥产量最低,也就是说滨海平原区土壤综合基础地力较低。山前平原区与低平原区在小麦不施肥时产量差异不大,玉米生产中量差异更小。表1 冀中南区小麦玉米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区域小麦玉米样本数(个)施肥产量(公斤/亩)不施肥产量(公斤/亩)不施肥与施肥产量比值(%)样本数(个)施肥产量(公斤/亩)不施肥产量(公斤/亩)不施肥与施肥产量比值(%)山前平原232500.4332.366.4270585.8403.468.9低平原202488.7304.262.2234587.6401.368.3滨海平原38325.2249.776.843496.4382.577.1总体472481.0315.067.3547579.4401.169.1(二)施肥量与肥料利用效率1.肥料施用量现状。总体来说,冀中南区化肥投入量过高,以氮、磷投入量高为主,钾肥次之,低平原区磷肥过量施用情况严重。见表2。冀中南地区小麦肥料用量为氮肥(N)16.6 公斤/亩,磷肥(P2O5)9.3 公斤/亩,钾肥(K2O)4.2 公斤/亩。三个地区中,低平原区肥料用量最高,氮肥(N)用量达到了17.8 公斤/亩,磷肥(P2O5)用量达到了10.1 公斤/亩,均处于高用量水平;滨海平原肥料用量最低,氮肥(N)用量为13.8 公斤/亩,磷肥(P2O5)用量为8.1 公斤/亩。三个地区小麦季钾肥用量相差不大,为4.0-4.2公斤/亩。冀中南地区玉米肥料平均用量为氮肥(N)12.1 公斤/亩,磷肥(P2O5)6.6 公斤/亩,钾肥(K2O)3.7 公斤/亩。三个地区中,氮肥施用量差异不大,滨海平原区用量稍高,为12.9 公斤/亩。磷肥用量差异较大,低平原区磷肥用量最高,为9.9 公斤/亩,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表2 冀中南区小麦玉米肥料施用量区域小麦(公斤/亩)玉米(公斤/亩)NP2O5K2ONP2O5K2O山前平原16.08.74.212.33.93.7低平原17.810.14.211.89.93.8滨海平原13.88.14.012.95.24.1总体16.69.34.212.16.63.72.肥料利用效率现状。过高的肥料用量导致较低的肥料利用效率。肥料贡献率是指因肥料施用所增加的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冀中南地区肥料贡献率平均为小麦33.7%,玉米30.9%。其中,低平原区小麦玉米肥料贡献率均较高,分别为36.5%和31.3%,滨海平原区小麦玉米肥料贡献率均较低,分别为20.4%和25.0%,较三个区域总体肥料贡献率低13.3和5.9个百分点。肥料偏生产力(PFP),指施肥情况下的作物产量与施肥量的比值,表征单位肥料投入量所能生产的籽粒产量,是反映当地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河北省小麦玉米的氮磷钾偏生产力总体水平偏低。养分偏生产力中,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山前平原最高,为34.2 kg/kg,低平原区次之,为30.5 kg/kg,滨海平原最低,为24.9 kg/kg,冀中南地区平均为31.9 kg/kg;玉米氮肥偏生产力中,低平原区最高,为54.7 kg/kg,山前平原次之,为54.4 kg/kg,滨海平原最低,为43.1 kg/kg,冀中南地区平均为53.6 kg/kg。小麦与玉米磷肥偏生产力中,山前平原最高,分别为76.7和220.3 kg/kg,其次为低平原区,分别为64.3和179.8 kg/kg,滨海平原区最低,分别为49.5和152.1 kg/kg,冀中南平原小麦和玉米平均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69.4和197.2 kg/kg。钾肥偏生产力小麦玉米差异较大。小麦中,滨海平原最高,为108.7 kg/kg,其次为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分别为97.1 kg/kg和80.9 kg/kg,冀中南地区平均为90.8 kg/kg;玉米中,山前平原钾肥偏生产力最高,为133.5 kg/kg,其次为低平原区,为121.5 kg/kg,最低为滨海平原区,为98.7 kg/kg,冀中南地区玉米平均钾肥偏生产力为126.0 kg/kg。见表3。表3 冀中南区小麦玉米肥料贡献率和偏生产率区域小麦玉米贡献率(%)PFP-N(kg/kg)PFP-P(kg/kg)PFP-K(kg/kg)贡献率(%)PFP-N(kg/kg)PFP-P(kg/kg)PFP-K(kg/kg)山前平原33.034.276.797.131.254.4220.3133.5低平原36.530.564.380.931.354.7179.8121.5滨海平原20.424.949.5108.725.043.1152.198.7总体33.731.969.490.830.953.6197.2126.0(三)土壤肥力现状1.土壤物理指标现状。土壤耕层物理指标含耕层厚度、土壤容重和质地等多个指标。耕层厚度可影响土壤的养分库容量、水分保持量、根系下扎深度等;土壤容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含水量、通气性以及矿质元素的运移,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这三个指标均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均属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1)耕层厚度现状。冀中南地区耕地耕层厚度平均为19.8 cm,总体属于黄淮海区3级(中)水平。滨海平原耕层厚度最大,为23.3 cm,属于2级(较高)等级。其次为低平原区,平均耕层厚度19.9cm,属3级(中)水平。最低为山前平原区,耕层厚度为19.1 cm,也属于3级(中)水平。冀中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土壤耕层厚度均大于10 cm。山前平原区与低平原区耕层厚度在15-20 cm的样点分布比例分别为86.6%和86.7%,其余等级的样点分布比例均低于10%。滨海平原区耕层厚度15.0-20.0 cm,20.0-25.0 cm和>25.0 cm样点分布比例分别为46.9%,20.4%和32.7%,也就是说滨海平原区高等级的样点较多。见表4、5。表4 冀中南区耕地耕层厚度和土壤容重区域耕层厚度(cm)耕层厚度等级土壤容重(g/cm3)土壤容重等级山前平原19.13级(中)1.383级(中)低平原19.93级(中)1.393级(中)滨海平原23.32级(较高)1.353级(中)总体19.83级(中)1.383级(中)表5 冀中南区耕层厚度分布区域样本1级(高)>25.0cm2级(较高)20.0-25.0cm3级(中)15.0-20.0cm4级(较低)10.0-15.0cm5级(低)≤10.0cm山前平原个数(个)419245150占比(%)1.46.786.65.30.0低平原个数(个)02421590占比(%)0.09.786.73.60.0滨海平原个数(个)16102300占比(%)32.720.446.90.00.0(2)耕层土壤容重现状。冀中南地区耕层平均容重为1.38 g/cm3,在黄淮海地区分级中属于3级(中)的水平,各地区差异不大,容重由大到小分别为低平原区1.39 g/cm3,山前平原区1.38 g/cm3,滨海平原区1.35 g/cm3,均属于3级(中)水平。见表4、5。(3)耕层土壤质地现状。冀中南地区耕层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此类土壤最适宜农作物生产。579个监测点中有344个监测点土壤质地为中壤,占比为59.4%;轻壤172个点,占比22.1%;砂壤43个点,占比7.4%;重壤12个点,占比2.1%;黏土8个点,占比1.4%;砂土耕地没有设置监测点。山前平原、低平原、滨海原3个区土壤质地分布未发现显著差异,山前平原区土粒粒径相对较粗,土壤疏松,滨海平原区土粒粒径相对较细,土壤黏重,低平原区介于其他两者中间。2.土壤化学指标现状。本报告分析了土壤化学指标中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7项指标。其中土壤pH影响着土壤养分存在形态及有效性,对微生物活性也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其含量变化是农田土壤养分管理的综合结果和肥力演变的重要标志。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属于速效养分,可直接表征土壤氮磷钾养分的直接供应能力。全氮、缓效钾为容量指标,可表征土壤养分的供应潜力。这些指标含量的高低均表征着土壤地力的高低。冀中南平原土壤化学指标如表6所示,均为中上等水平,有利于作物高产。pH平均为8.1,有机质为18.3 g/kg,全氮为1.14g/kg,碱解氮为106 mg/kg,有效磷为24.3 mg/kg,速效钾为180 mg/kg,缓效钾为934 mg/kg。其中速效钾含量属于河北省1级(高)水平,全氮和缓效钾2项指标属于2级(较高)水平,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4项指标属于3级(中)水平。所有土壤养分因子中,除速效钾外,山前平原区均优于其余地区,平均值分别为pH 8.0(pH为越接近7.0越优),有机质19.5 g/kg,全氮1.20 g/kg,碱解氮106 mg/kg,有效磷27.7 mg/kg,缓效钾952 mg/kg。山前平原区有效磷平均含量较冀中南平原含量高14.1%,有机质含量高6.5%。低平原区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缓效钾含量均为三个区域中最低,分别为17.1 g/kg,1.09 g/kg,917 mg/kg,速效钾养分为三个区域最高,为187 mg/kg,其余指标处于中间位置。滨海平原区碱解氮、有效磷水平最低,分别为88 mg/kg和19.0 mg/kg,较平均值低16.7%和22.0%。见表6、图3-6。表6 冀中南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区域pH有机质(g/kg)全氮(g/kg)碱解氮(mg/kg)有效磷(mg/kg)速效钾(mg/kg)缓效钾(mg/kg)山前平原8.019.51.2011127.7173952低平原8.317.11.0910321.5187917滨海平原8.217.61.118819.0182920总体8.118.31.1410624.3180934二、存在问题(一)肥料过量施用,作物增产潜力没有充分实现。冀中南地区小麦玉米产量仍较低,产量为481和579公斤/亩,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黄少辉等(2016;2019)确定的河北地区小麦659公斤/亩,玉米739公斤/亩的产量潜力相比,当前只实现了73.0%和78.3%,增产潜力还很大。目前冀中南地区化肥施用量仍然偏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组组长张福锁2009年等推荐,河北地区化肥用量为应为氮肥(N)12-14公斤/亩,磷肥(P2O5)6-8公斤/亩,钾肥(K2O)4-5公斤/亩。与之相比,冀中南地区化肥用量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特别是低平原区的氮肥和磷肥用量均较高,存在环境风险。较高的肥料用量造成低肥料利用效率,冀中南区小麦氮肥偏生产力仅为31.9 kg/kg,与国际公认谷物生产偏生产力的目标范围(40.0-70.0 kg/kg)仍有很大差距。(二)基础肥力水平总体仍处在较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冀中南平原土壤pH平均为8.1,有机质为18.3 g/kg,有效磷为24.3 mg/kg,3项指标均处于3级(中)水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贾良良团队2019年研究发现,河北省能达到稳产的最低土壤养分目标为有机质16 g/kg、有效磷30 mg/kg、速效钾110 mg/kg。可见河北省需大面积提升土壤有机质,低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应改进施肥方法,提高磷肥施用效率。尤其是季节性休耕区玉米土壤有效磷显著下降,由2017年平均含量20.9 mg/kg,下降至2019年15.5mg/kg,降低25.84%,需要在玉米施肥中增加磷肥用量。(三)生态区域间土壤肥力不均衡,针对性调控要求高。河北省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差异大,山前平原区土壤肥力最高,而低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的土壤肥力明显低于山前平原区。各生态区肥料投入特征,土壤养分特征也各不相同。如山前平原区有效磷平均含量丰富,磷素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应合理控制磷肥用量。低平原区、滨海平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应重点增施。同时该区,磷肥施用量大,土壤有效磷含量低,应改进施肥方法。全区速效钾含量高,速效钾为180 mg/kg,处于1级(高)水平,可以适当减施,保持高产,维持土壤含量稳定。滨海平原区土壤肥力低,小麦产量低,加以小麦生育期需要消耗大量的灌溉水,在此区域种植小麦资源环境成本较高,资源效率低,应予调减。因此,应针对不同生态区土壤肥力、肥料效应特点,提升土壤有机质,优化施肥配方,重点改进施肥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四)四是耕地层厚度偏浅,土壤坚实度高,影响作物根系水肥吸收。冀中南地区耕地耕层厚度平均为19.8 cm,小于20厘米样点占65.2%,近50%的监测点位土壤容重大于1.4g/cm3。根据土壤深松作业标准,按土壤容重数据判断,综合考虑地面20厘米砂土层出现概率,冀中南地区需要开展深松作业的耕地面积接近50%,有待进一步加大农机深松耕作业推广力度,增加耕层厚度,疏松土壤,扩大土壤库容,扩大作物根系吸收范围。

图3-6 冀中南地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分布三、对策建议(一)化肥合理减量施用,提高利用效率。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和专家指导合理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制定肥料施用标准,设置肥料施用的上限和下限,使用专用配方肥,按照“增有机、减无机、配中微”(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用量,补充微量元素)的总原则,科学高效管理养分。开展有机替代技术,增施有机肥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种养结合,即消纳畜禽废弃物,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农艺与农机结合,改进施肥方法,推广肥料深施和分层施肥技术,将肥料在耕层垂直方向8-25厘米分3-6层施用,氮肥在中、上层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利用率,磷肥在中、下层施用能够诱导玉米根系下扎,提高抗旱性及玉米产量。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随水施入降低环境损失与人工成本,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二)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是有机肥的主要来源。2018年,河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约6415.35万吨,约含纯氮38.5万吨,磷(P2O5)29.4万吨,钾(K2O)100万吨,总量167.9万吨,相当于全省化肥施用量(310万吨)的54%,折算成复合肥价值44亿元(按复合肥0.26万元/吨折算)。根据河北省实际,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秸秆和畜禽粪便配合堆沤还田两种模式。部分区域可结合实际情况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为切段还田,在不离田的情况下利用专用机械切成3-5cm的小段,均匀撒布于地面,然后进行整地作业,解决整地质量不高、秸秆腐解与作物生长前期争氮问题,增长投入碳素土壤停留时间,增加固碳效率。每亩施用200-300公斤优质农家肥替代20%化肥用量。(三)大力推广农机深松耕作业。大力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改善通透性,扩充容量,提高耕地质量。质地为黏土、壤土的耕地,当土壤容重超过1.4g/cm3、影响作物生长时应适时深松耕,20厘米以下为砂土的耕地不宜深松耕。这样可增强植物根系下扎深度,增加水肥吸收,并且增强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有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四)根据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综合管理措施。山前平原区降低氮、磷投入,稳定碳投入,兼顾缺钾地块补钾,综合其他管理技术为主,增强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低平原区协调养分平衡施用,减少磷肥用量,推广分层施肥,增加碳投入,提高秸秆碳向土壤碳的转化效率,同步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田生产力。滨海平原区以季节性休耕为主,维持或减少化肥用量,集成深松、配方施肥等技术,增施有机肥,以碳补氮,改善土壤物理结构,促进滨海盐碱区农田土壤肥力的稳定提升。(五)持续做好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做好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工作,对作物栽培、水肥管理、作物产量、施肥效果和土壤肥力等内容进行长期定位监测,查清土壤肥力现状与演变趋势,为小麦玉米耕地土壤肥力调控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为新技术的创制和应用提供支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