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五经富》573 培养后秀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在古代,德高望重的世家,必有专门的田产用于支持读书人,这种高瞻远瞩的举动,会让后代出显贵,了不起,不受人欺。
比如安徽桐城的张英世家,明清两个朝代,出进士数十,举人近百,秀才千人,叹为观止,史上绝无仅有。一条六尺巷,宽六尺,不到两米,长180米,却产生如此强大的宗族,世代公卿,入帝王南书房,并且六尺巷(一条有高尚灵魂的石头路)成为顶级国家名胜古迹。
有文化不怕地方不大
不怕后代弟子差就怕培育计划眼光不远大
而张氏家族就有专门的义田来培贤育贵,才使得小小的六尺之巷,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世家精英,并且有了聪训斋语,使得曾国藩都讲:字字皆吾肺腑之言。并且做出众弟子人手一本,朝夕研磨的督促。这不是培养人才的小格局,而是培养世家,国之栋梁的大布局。
当然,还有江苏的,把最好的地方用来办学堂,从此延续范氏一族英才勃发的八百年气象。
研究历史,要从中汲取到切身利益。
五经富重视培养青年俊秀,譬如下油坊的老太公,就专门出巨资,支持大老师考秀才。
一个秀才背后总是有全村人的努力
还有上油坊奕亮公曾德翔举人,宗族中,就有专供贫乏者的基金。就由奕亮公的长孙天心公设计,天心公也是云岭斋的创始人,他联手邱玖华,创造“三更灯火课儿书”的五经富美谈。
而曾德翔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举人。
(御赐曾德翔文魁匾,现悬挂于奕亮公祠内)
至于其他村寨房中,某人读书很认真,口碑好,又家贫,群众看在眼里,公众认可,便会全力支持。
譬如曾播臣,从小识文断字,公众看好,一群人出资支持他,去潮州学针灸,把针灸传给村里人。
像这种风俗很好,一人学艺,群众受益。不仅让村有村学,家有家学,还让后世有榜可依,有样可学,同时这样带着恩德去学习,那种思报之心都特迫切。而公众的钱也花的响亮,投资得当。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此联记载于五经富锅厂慎守学校大门壁,题写者秀才曾春亭。因此五经富在过去潮汕客家,是出名重教学之地。
(锅厂慎守学校)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