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日本,多些研究,少喊口号

日本天皇明仁退位,平成时代落幕,令和时代开始。

德仁皇太子登上大位,远在欧洲的查尔斯王子估计很受伤。

笑话不说了,我们来讲正经的。

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昭和天皇即位的时候,两份有代表性的中国杂志,分别是怎样反应的呢?

一份是上海的《良友画报》。此报1926年2月创刊,一炮而红。

不如引用某百科上的说法——

20年间……《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

一句话,它以图为主,记录当时的社会。这种形式,大概是跟日本明治时代的《风俗画报》所学的吧。

(《良友》画报上的内容)

在编辑们努力之下,《良友》杂志成为中国人的好朋友,它做到了“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可谓雅俗共赏。发行不但覆盖国内,更远销五洲,凡有华人之处,即有《良友》的读者。

1926年12月25日,嘉仁崩御,《良友》因为月刊,故在2017年第一期做了报道。

极其简单。

五张图,一个大标题。

标题是《日本新旧皇帝之交代》。

图则为戎装的大正天皇与昭和新皇。洋裙的两位皇后。另一张则是大正天皇在大臣想辞职时,写给他的慰留信,图题为《大正皇迹笔》。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为何如此?

无它。

其一、大正天皇去世,对中国人而言,算不得太大的事。当时北伐军气势如虹,北洋军阀节节败退,这才是国人关心的。

其二、《良友》本为画报,介绍中国及世界事物事件,详细报道与深度评论,并非它所长,也与它的调性不符。

其三、事情已过20天,没了什么时效性。国人要了解此事,早从其它地方看到了。

因此,对《良友》而言,稍加报道即可。

(《良友》上的内容)

另一份杂志名为《现代评论》。

还是直接引用某百科上的介绍。

《现代评论》,是一本综合周刊,1924年12月13日在北京创刊,1928年12月29日出至第9卷209期停刊。其间还出版3期增刊和一批“现代丛刊”。王世杰负责编辑,主要撰稿人有燕树棠、高一涵、周鲠生、陈西滢、陈翰笙、张奚若、李四光、胡适、唐有壬等,多为留学英、美的教授学者。徐志摩、丁西林、凌叔华、闻一多、沈从文、胡也频等亦有文学创作在该刊发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艺、哲学、教育、科学等各方面。

它在1927年1月1日登载了松子的《从大正到昭和时代的日本政治》一文。

相比《良友》画报的粗略,此文不但详细而且犀利。

文章列举了大正时代种种或好或坏的大事,以及不同于明治时代的一些变化,认为经过欧风美雨的洗礼,日本已从明治时代的普鲁士政体转向英国式政体。

(现代评论 文章)

在抢米风潮等运动中,国民权利意识更加觉醒,兼之1925年的改革,新赋予1000多万人选择议员的权利,可以预期,日本将更加向英美等国靠拢。文官将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而藩阀元老政治与武人干政将走向没落。

这些评论,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很精准到位的——当时又有几人能料到几年后华尔街会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并深刻影响整个世界呢?

而且,他的分析不仅及于日本国内,更分析了对中国的影响。

他写到,从日本的民族性来看,他们是充满着极端的狭隘的国家主义的精神的。他们那狭隘的民族自大的精神,夸大的国家主义的观念,不根本改变,恐怕即令在国内实行民治,对外还是从事侵略的。

如果这是当时只要稍会思考的人就能想到的,那他另一个观点,无疑对现在的人都还有参考价值。

(侵华日军)

在文章最开始,他说,近年来,国人对于日本的事情颇为忽视。或许是因为排日而不愿了解,或许是因为轻视而不屑注意。我们对于日本的知识,反而没有清末维新时那么多。这固然可以认为是一种进步,因为我们不再间接从日本接触世界最先进的知识,但更是一种退步,我们把视线放到了远方,而忽略这个跟我国关系最密切的国家。

从国民利益着想,我们还是要多研究日本的事情,不断注意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从他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重心长,不要因为不喜欢日本、排日而不研究它。

划重点,是研究,比了解更深一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