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43【东岳庙与飞云楼】
大山带你走黄河
万荣县有东岳庙,位于县城所在地解店。寻找东岳庙很容易,庙位于县城繁华地段,与现代建筑群混居排列,即便是民谚中,那个半截插在天里头的飞云楼也一时无法感受到其高耸入云的雄姿。
购票入山门,有碑文介绍东岳庙。在国内其他地区东岳庙很多,尤其是在黄河沿岸更是比比皆是。庙又名泰山神庙,是祭祀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据《封神演义·姜子牙归国封神》上说:“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所以这里供奉的就自然是东岳大帝“黄飞虎”。这与我沿黄一线看到大小寺庙或民俗活动中供奉的大神相吻合。
进山门便是飞云楼,没有太大的回旋余地,站在楼下需仰视才能见,蓝天映衬下,确有高耸入云、凌空欲飞之感。古建名师柴泽俊在其《山西几处精巧的古代楼阁》一文中称赞:“飞云楼以其华美的造型、精巧的结构,闻名全国,在我国现存古代楼阁式建筑中居重要地位。”
飞云楼楼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全楼四周斗拱交错,最上再覆以交叉脊屋顶。从45度角观察,别有一番情景。真可谓斗拱密布,而且形状极富变化,犹如云风簇拥,鲜花盛开。
飞云楼是纯木结构,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卯套之,没有一个铁钉。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四根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的联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通过平座、悬空抱厦、悬挑抱厦等结构出神入化的运用和搭配,建筑师使得飞云楼的三层楼阁互相独立而又各具生气、特色。
飞云楼共有斗拱345组,斗栱造型和结构极富变化,几乎每层斗栱踩数与昂翘形式都不相同。耍头有蚂蚱头、单浮云、龙头、卷云等;角科由昂有象鼻子和龙头,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头两种,极富装饰情趣。
在有限的空间绕楼多次,从各个角度欣赏着这座精美的建筑。整座楼面以木质本色示人,不染漆,通体醇黄若琥珀,这样的纯朴虽不多见,倒也符合古代大道至简的审美。
据明嘉庆元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
“邑志不载创始之年,惟见元代大德(公元1297年)重修,大明德景泰改元(1450年)又重修之,天顺改元(1457年)又重修之,乾隆十二年(1736年)又重修之。”
又有民间传说:唐贞观年间,秦王李世民河东讨伐叛将功成,为护佑苍生,保国泰民安,命尉迟敬德,分别在张瓮、解店、古城各建东岳庙一座,并在解店、张瓮建成乐楼一座,以壮观瞻。尉迟敬德招能工巧匠,修成三座寺庙,并建成乐楼,而古城和张瓮的建筑,已毁于战火,唯独解店的飞云楼和东岳庙幸存。
我们根据以上碑记与传说,可以大致了解到飞云楼的前世今生,也对这座建筑承载的精彩有所收获。一座楼经唐、宋、元、明、清和民国历代重修,对原貌虽有改变,但也凝聚了各代风格,巧妙融合之余留存给我们诸多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几乎所有的古代建筑都有这样的经历,这些跨越时空的存在其本身必然承载有它那个年代文化和时局的印记,飞云楼即是如此,它们的这些经历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
暂时告别飞云楼,沿庙内中轴线向后走去。中轴线上现存的建筑还有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都是元明时重修。
午门面阔七间,进深六椽,歇山顶,高7米,梁架简朴,斗拱工整,此处的午门并不起门的作用,只是一种象征而已。
过午门便是献殿,它的建筑结构属元代风格,面阔亦是七间,斗拱四辅作前后檐及中柱,硬山式屋顶。献殿是用来陈列贡品的地方,每逢古历三月廿八日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生日,献殿里琳琅满目的贡品才显示出它的作用。
再向后便是正殿,正殿前有香亭相连,二者重檐而建,整体成“凸”字型结构。香亭故名思义,就是焚香行礼的地方。香亭彩绘华丽、琉璃曾脊成行,四周构栏上流云绻绻,飞龙腾跃。四周栏板、柱石雕龙刻凤,造型生动精巧,是明正德年间石雕风格。周围还有20余根雕刻精美的石柱排列,端庄华丽。
正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梁架多为圆木,犹存元代形制。
东岳庙的游览结束了,虽然这里很小,但我还是用了整个下午的时间,敬畏,崇尚之余,更多的还是庆幸。
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屹立于此一千多年,其中经历不是我们可以想象之艰难。战火、地震等天灾人祸中可以从容留存,历经风霜雨雪、岁月流转,静观沧桑变化,凝聚天地音符。真的是一种幸运。
以它为载体,我们可以对话远古,跨越时空,确之幸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