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因何捧宋?
我多次听人说最想生活在宋代,宋代跟欧洲中世纪比,的确辉煌灿烂,但这些人并不是跟中世纪对比,是跟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比。宋代奉行“以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而且对文官颇为宽纵。宋代沿袭了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扩招,北宋将进士录取人数扩大了10倍,他们是文官的来源,这样,北宋的文官就构成了一极单独的势力,这样才能做到宋仁宗的与文官共治天下,这也是文人无时无刻的梦想。
唐代科举取士始于高祖武德五年(622),终于昭帝天祐四年(904),前后凡282年,共开科273次,总取士8455人,其中进士6692人,诸科1569人,另有秀才29人,其他165人。进士约占总数的80%,唐朝平均每科录取进士约25人。北宋自太祖至徽宗八朝的166年间,共开科69次,取士31,985人,其中进士18,512人,诸科12,358人,每科录取进士268人,相当于唐朝的十倍。
通过科举阵地战赢取功名的叫“正奏”,宋代除了采取科举考试的扩招制度,宋朝还有特奏名制度。简单说,也就是皇帝格外开恩,对于多次考试不中的人,朝廷要极尽拉拢,为什么呢?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头人黄巢,也就是那位写下《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大人物,就是一位科举不如意者,到了晚清还有一位科场失意的大人物洪秀全。
宋真宗的时候规定“礼部贡院,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虽不合格,并许奏名 。”,也就是说,进士考6次,诸科9次不中,朝廷赏赐一个功名。宋仁宗的时候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宋仁宗还增加年龄,就这样宋朝将科举得意和失意的人都尽力笼络起来了。“特奏”出身的官员比不上“正奏”出身的官员,做官也只能做低级官员,基本前途无望,属于皇帝给予的关照,类似于荣誉博士。但拥有士绅所拥有的免税额度,还可以免除各种差役。
《续文献通考》统计数字,南宋从高宗建炎二年至度宗咸淳十年共取士48榜,其中缺载10榜,实存38榜。共取进士19965人,平均每榜实取525人,没有诸科的记载。
同样地,据《续文献通考》统计数字,明朝277年历史,共开科考试88榜,计24612人。平均每榜约为280人,平均每年89人。《明代登科进士考》一文对各个数据来源进行了考证,最后确定的数据为24,595人,差距也是不大。清朝276年历史,共开科考试112榜,取士共计26881人,算下来,平均每榜240人,平均每年约为97人。《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一文将各个文献进行了对比,最后确定的人数为26,849人,这一数据已经是差异非常小。
宋代通过特奏名制度获取功名的文人超过5万人,宋朝皇帝将他们养起来,降低他们的怨气,不惜背上财政负担,也就说将读书人纳入体制内,这种制度创新让读书人如春天般的温暖,皇帝考虑的太周到了。
除了此之外,宋代高级官员的薪酬较其他朝代更高,《中国货币史》有专门的研究。彭信威考虑到各个时期货币的购买力不同,将官员的薪俸折算成大米,他得出结论,中国历代官吏的真实收入,高级官吏的官俸以北宋为最高,低级官吏以盛唐为最高,都超过汉朝甚远。北宋以后,这种收入就一代比一代减少,明清为最低。拿具体数字来说,汉朝三公号称万斛,每月真实收入折合大米在西汉不到一百公石,东汉不到五十公石。盛唐时的一品大员可以拿到一百六十公石,若加上职分田的收入,大概一百八十公石。北宋盛时的三太三少可以拿到四百公石上下;元代的正一品官,最高时也不过一百一十公石。明初也想维持一百一二十公石,但因通货膨胀,逐渐减少。到了清朝,一品官的收入,最多的时候也不到四十公石。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识字的人写就的,所以宋代的历史地位特别高,因为宋朝皇帝会做人,他们给读书人以下恩惠:1. 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2. 硬考不行,皇帝赏赐功名养起来;3. 给官员高薪,物质保障做的好;4. 给文官的政治地位高,达到文官集团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程度,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5. 对于文官犯罪的惩罚极为轻微。
如果你是一个后世的读书人,你在写宋代历史的时候不进行合理的吹捧,我觉得就是背叛,宋代给了你们一切的好处,你们还不赶紧吹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