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贾康先生在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峰会“上的发言

主持人郎永淳:我们请贾康老师给我们讲讲,之前您提到“一带一路”和国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内在的契合,您认为两者间会有什么样的结合?怎么样就能结合?

贾康:时间有限,我最简要地说说自己的认识思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提升之中,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发生在供给侧。需求永远存在,永远变化,但它自己找不到满足它的答案,必须是供给侧成功的创新给予回应,引领市场,引领发展,同时伴随着文明的进步潮流。

这个文明发展如果从“一带一路”的概念来说,我想到这样几句话——对中国来说,它的意义确实是个宏大叙事:它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带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战略性倡议,是中国自工业革命以后落伍、积贫积弱而依靠改革开放走向伟大民族复兴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必然延伸,它也是基于人本主义立场在中国和平崛起、寻求共赢多赢中的创新型包容性发展之路。这几句话后面隐含着的,是形成更有效的供给体系,在中国全面改革支持下,一定要在全球化过程中与其他的经济体互动。这里面,如果对应我们这个单元讨论的主题——所谓“新的商业逻辑”,就很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商业的逻辑从它本身来说没什么“新”,它就是等价交换,平等交易,这个交易过程中体现了人类文明起点上供给侧的分工和合作,然后这样一个平等交换带来的,实际上是它隐含着要求公平交易规则的受保护——但是很遗憾,在人类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逻辑往往服从于另外一个丛林社会的法则,即我们过去在发展过程中看到更多的是战争侵略、强力掠夺,而现在它总的趋势来说,是越来越靠做生意的方式来满足分工合作这个基本商业逻辑的需要——但它新在哪儿呢?我刚才说的关于一带一路是中国和平崛起,共赢多赢来和其他经济体包容性发展这句话,后面的哲理和客观依据是我们这个时代供给侧的创新已形成“核威慑”,人类社会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已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这就是邓小平所强调的我们的历史机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争取在这个大概率中间加入全球化而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实现和平发展中间的现代化,和其他经济体一起多赢共赢。“一带一路”就是在这个哲理上,首先从一个全球、宏观的层面罩着这个商业逻辑,要求这个商业逻辑必须按照它的升级版来创新,那么这就有新意了。

我理解中国现在别无它路,要真正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必须走全球发展中跟全球做生意之路,而到了现在我们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情况下,我们现在有可能把一百多年前被动挨打时讨论中国人到底海防为主,还是塞防为主现在变为往外看我们要“走出去”,走出去当然就是一定要以供给侧创新来与他国互惠互利实现多赢、共赢,这样的供给体系的提升过程中,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中,首先是“一带一路”向西为主的发展,与地缘上相连的发展中新兴经济体有很多的合作互动中间共赢的机会。比如“带”也好,“路”也好,它形成的网状系统方面,所涉经济体首先它会“货畅其流”,这是商业逻辑基本的互通有无,而货畅其流后面跟着的,是它可以“地尽其利”,即它的相对优势、它的国土开发过程中的潜力将涌现出来,再跟着的则是“人尽其才”,这些经济体与中国一样,人力资本要有一轮一轮的升级,供给侧的创新逼着也好,引领也好,这样的要素流动的升级,它所托出来的是在供给侧创新大概率下,大家没有别的路径可走,就是一起寻求共赢多赢的以商贸促繁荣,以商贸为平台来实现大家共同的复合资产的形成、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我觉得从基本路径看,对这个商业逻辑上的升级共赢,大家要有一个基本认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经贸促繁荣过程中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一种中国古老文明里早已隐含的趋向:“各美其美”(这是讲比较优势),“美人之美”(你得理解别人是什么优势),“美美与共”(大家一起美),促进“天下大同”。“一带一路”是很好的这样一个从哲理到现实的框架思路,而且这么多的企业,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好,大家一起找到在这个过程中共赢的机会,把握住这个机会。

这个时候,现实生活会逼着你在供给侧作不断的创新。我注意到新的商业逻辑里首先对应到“一带一路”大量的基础设施怎么建设的问题,这些基本的干道、港口、桥梁、物流中心和一些节点上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保税区、宜居城市、环保项目,等等,所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逼着供给侧必须抓一个中国人已很看重、外国人现在也非常看重的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创新式投融资,把货畅其流、地尽其利、人尽其才的硬件方面的先决条件从供给侧提供出来:这个创新里从微观项目角度来说的新商业逻辑,表现为政府和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划清边界”,各行其道,井水不犯河水——划清边界在改革中有进步意义,但现在各地的PPP建设领域里,却要进一步升级为政府、企业在一起以伙伴关系来形成合作,来一起做事情,而且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合在一起,加上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这是“1+1+1>3”的供给体系绩效提升机制的创新。

刚才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是从一带一路概念上,从宏大叙事开始,落到所有相关经济体、合作主体的共赢,一个一个企业可以把握的新商业逻辑的机遇上。所以,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和整个“一带一路”上与其他经济体、各方参与者在一起的共赢,完全是内洽的。谢谢!

贾 康 介 绍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