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四圣心源》之“天人解(一)”

大家好,我是佰草轩。今天我们开始一起研究学习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天人解”部分。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天人解”这一章节产生的过程和历史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的理解黄元御的基本思想脉络,对准确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也是非常重要的!

No.1

“天人解”的写作过程

黄元御30岁因患眼疾被庸医误诊、误治后,开始发奋研读《伤寒论》等中医典籍著作,在当地名医刘太吉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所学及感悟,不断从事医疗实践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

黄元御研读《伤寒论》三年后,领悟到了《伤寒论》的精髓,所谓“仲景之道,三载而悟”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时候开始,黄元御就开始酝酿《伤寒悬解》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一书,《素灵微蕴》这本书是黄元御的第一本中医专著,该书在1740年(乾隆五年)9月写作完成,这一年黄元御36岁,在这本专著里就已经看到了“天人解”的影子,比如书中的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营卫解等。

1749年(乾隆十四年)黄元御45岁的时候,才开始撰写《四圣心源》,只完成了一个大纲后因事辍笔。这个时候黄元御已经写作完成了《伤寒悬解》和《金匮悬解》这两本书,并草拟完成了《四圣悬枢》的初稿。

第二年,黄元御46岁被举荐入宫为乾隆皇帝诊病,被乾隆皇帝恩赐御医。当年初春,在济南好友申士秀的建议下,起草《伤寒说意》一书,又过了一年,黄元御47岁时,1751年4月黄元御继续撰写《四圣心源》一书,当年《伤寒说意》和《四圣悬枢》均定稿完成,只有《四圣心源》一书尚未定稿,原因就是黄元御觉得该书缺少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应当加写一章,这就是“天人解”。1752年10月,黄元御48岁,“天人解”撰写完成,《四圣心源》一书定稿。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黄元御《四圣心源》和“天人解”的成书过程?原因就是通过了解《四圣心源》和“天人解”的写作过程,然后再读一读黄元御之前写作完成的专著,就能够很清楚的明白:为什么《四圣心源》是黄元御的代表作,为什么说“天人解”是《四圣心源》一书的理论核心?明白了这一点,就使得我们在学习以后内容的时候,要时刻围绕着这个核心而思考,这样才不会偏离方向,才不会迷茫!

No.2

阴阳变化和五行生克

学习中医理论绕不开“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元御的“天人解”一章中也不例外,他把“阴阳五行”放在了最前面来论述。

其实到现在为止,大多数人不管学不学中医,都对“阴阳五行”不陌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五行”相生相克是怎么回事也大致了解,中医院校的学生更是背的滚瓜烂熟;但能够准确把握“阴阳五行”要义或者说“精髓”的人则少之又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阴阳”是个哲学概念还是一个中医理论的专有名词问题。

在前面的讲座中我们也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与哲学的界限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大,在这里不便于展开,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我们都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意识的问题,这也成了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标志。在中国文字体系里面类似于这样相对的词汇有很多,比如:上下、天地、黑白、冷热等等,大家最熟悉的毛主席的《矛盾论》这部哲学著作,其中矛与盾就是一个相对的哲学概念。这些相对的哲学概念都蕴含了哲学的基础含义,那么“阴阳”也一样,它同样蕴含了哲学的基础含义,只要学过哲学的朋友都会认可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所以,“阴阳”本来是一个蕴含了哲学之要义的哲学概念,只不过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约定俗成的变成了中医理论的一个专有名词或者说“概念”,并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中医理论的“奠基石”。

所以,我们要准确理解“阴阳”的含义,就必须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它,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黄元御把论述“阴阳”的章节起名为“阴阳变化”,正是强调了这个关键点,他说:“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分开说叫“阴阳”,如果合起来说叫“中气变化”,客观存在是什么样子呢?这要去“悟”,语言很难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理解“阴阳”的偏差在什么地方呢?我举个例子:比如医生对病人进行辩证,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但问题出在医生在辩证以后的做法,只记得“分而言之,则曰阴阳”,所以就“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进行对证治疗,却忘记了“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忘记了“阴阳”是一种“变化”,这就是黄元御对“阴阳”的理解与把握跟其他中医界人士的重大区别!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地、更加明晰的看清这一点。

第二、关于“五行生克”问题。

在说“五行生克”之前,要首先明白为什么把木火土金水称作“五行”?行者,动也!“五行”就是一个运动的状态,不是一个个“死”的东西。黄元御是这样描述的: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要好好的、慢慢的领悟一下黄元御的这句话!

用现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气是一种能量态,木火土金水只有处在包含着能量的状态时,才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中医理论问题,一定要搞清楚,不然我们的中医理论体系就是不严谨的,就会在理论上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第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问题。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我们首先还是要搞清楚它们的哲学含义与界限,上面我们基本上已经说清楚了“阴阳”本质上是一个哲学概念,那么“五行”呢?“五行”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中医理论的专有概念,但却包含了百分之八十的哲学概念,其中:木火金水这“四象”本质上是哲学概念,“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四象”如果通俗的来说,可以用“春夏秋冬”来描述,但需要注意的是哲学上的“四象”含义更加广泛,“春夏秋冬”只是其中一种表象而已!

在中医理论层面,这个“春夏秋冬”常常被描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或者描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它与我们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并且成为了我们中医辨证的基础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中医理论如何描述“四象”,“四象”的哲学基础含义是必须要包含在里面的,这是我们准确理解中医“四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

还有一点就是:既然“四象”是从“阴阳”变化而来,那么它必然蕴含“阴阳”的基本含义,所以,“四象”也有阴阳之分,木火金水有阴阳之分,春夏秋冬有阴阳之分。明白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的理解后面我们会提到的甲木、乙木是怎么回事了,不然的话,各位网友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甲木是“胆”、乙木是“肝”、甲木属“阳”、乙木属“阴”?其实中医的理论就是这么来的,以哲学为基础,逐步演化而来,一点都不神秘,完全符合人类的基本思维脉络和发展规律。

那些把中医理论神秘化的说法,要么是因为“无知”,要么是出于“恶意”。

好了,我们基本上已经把“阴阳”和“五行”的关系说清楚了,细心的网友可能会问:不对呀!“五行”中还有一个“土”没有说呢!没错,“土”的概念太重要了,这个概念直接触及到了黄元御理论的核心,而且在“四象”的基础上,由于“土”的加入,使“四象”过渡到了“五行”,从而使“五行”完全成为了中医的一个专属基本理论概念,中医理论从此具有了“生命力”、“活”了起来!

由于“土”的概念太重要了,我们将在下一讲详细说明!

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讲座的内容,我会在“佰草轩”公众号同步推出语音讲座的文字版,各位网友可关注“佰草轩”公众号

好,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

  • 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是一个 古老敏感的课题 它涉到中医的 两大经典著作: <内经>. <伤寒论> <内经>奠基了针炙经络,辨证论治的体系 <伤寒论>奠基了汤方,辨 ...

  • 收藏 学习中医的四种思维方法

    2021-09-21 广义大美经方5期魏宏伟学习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mp300:0040:37 学习中医的四种思维: 学中医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首先,感谢广义大美经方大讲堂这个平台,感谢邓文斌老 ...

  •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 ...

  •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 ...

  •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 ...

  •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气血原本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 ...

  •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 ...

  •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形体结聚

    肝主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发.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 ...

  •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

    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心属火,其臭焦,其味苦,其声笑,其液汗,其色赤.脾属土,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其色黄,其臭香.肺属金,其声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肾属水, ...

  • 《四圣心源》天人解(珍贵)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1.阴阳变化 1.阴阳变化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 ...

  • 《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五行解读

    《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五行解读

  • 图解《四圣心源》天人解3.脏腑生成

    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