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张铁民
顏真卿楷书《鹿脯帖》(拓本二种)
颜真卿之妻因病服药,需要“鹿肉乾脯”,致书友人李太保,请求惠及,是为前帖。待收友人所送鹿脯之后,又书致谢,同时送友人几味药,祈祝身体健康,说不久要前往拜谒,是为后帖。前帖署款:“廿九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后帖末尾此本残缺。后人白纸条抄录缺文与款裱补左边,款曰“二十日颜真卿状上。”前后帖行楷草书存十二行。
据前人考证,李太保者,乃李光弼。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拜太子太保;颜书前帖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后帖时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后帖有“春寒”之语,当为初春时节16。其时,李光弼年57-58岁,颜真卿56-57岁。李氏是唐朝元老,与真卿一样,平抗叛军,效忠王室。真卿对李氏“辄恃深情”,先后致书请其惠及小米、鹿脯。知二人情谊深厚。
开首有少数字为楷体,余则行草书。《鹿脯帖》前三行字体较大,楷法端庄,余则变小,秀劲俊丽。行草者字间绝少连笔书,多是字字狡立,笔意严谨,神气蕴含,行气平正而婉和。清初孙承泽评曰:“宋拓鹿脯帖,与三稿稍异,而沉毅激昂,力透纸背,书至此神矣。吾每观张长史真迹,气韵古岩,此帖无不一一宛合。鲁公言累代书法皆手传口授,以至长史。公之所得者深矣。”宋米芾评说《鹿脯帖》“浑厚纯古”,确是楷行兼备的颜书的又一新面目。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9行,计8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李光进书。李光进是李光弼之弟,官至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帖中称:“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颜夫人韦氏其时正在病中,需鹿肉佐药,可见其家境艰难。帖原为安师文旧物,《忠义堂帖》刻本当是墨迹摹勒上石者,远胜其他宋拓。
是帖著录首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太子太保李光进书。帖云:“惠及鹿脯,甚慰所望。”可见,是颜真卿向李光进乞得鹿脯后所书。
释文:
阴寒,不审太保所苦何如?承渴已损,深慰驰仰。所检赞犹未获?望於文书细检也。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幸甚幸甚!专驰谒不次,谨状。二十九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谨空。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唐代宗大历元年(765),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三年(768)四月,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了一首《送妻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杨妻将这首诗作为离婚的证据呈献颜真卿。颜看了杨诗后,非常同情杨的遭遇,钦佩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为此,颜还将《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众。这则判词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