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思维,哪怕只是听说过,也会改变人生
“你高考考不上好学校就完了。”
“你30岁还找不到对象,你这人有问题。”
“人到40岁还没啥成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
从小到大,你是否曾经经历过上面这些场景或是总被人冠以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个时候,你如何自处呢?是听信其言,颓废沮丧?还是不以为然,思考事情背后的逻辑,然后绝地反击?
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升级思维,优化行动,改变自己。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问题,想要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回答。
如果你知道答案,但不是很确定,这时候你会举手吗?
……
反正我这时候肯定会……心跳加速,大脑开始发出嗡嗡的声音,然后尽量躲开老师的目光。
是的,我小时候特别怕出错,更怕出错之后丢脸的感觉。
即使是长大后进入职场,这种怕错的思维依然在很多时候存在着。
后来我琢磨,为什么会有这种怕错的状态呢?
01
害怕犯错
是因为教育和环境?
有一种解释,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太多的批评和指责,所以变得不自信了。
上初中时,有一次我去帮老师评试卷,老师拿了一张标准答案给我,然后我就开始一道道地给试卷打钩。刚完成一张,老师就说,你这样效率太低了,只需把错误的内容圈出来,然后写上扣几分就行了。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这样确实比较高效,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对的题目多。但同时也会发现,这个方式在不断地强调,我们在什么地方错了。
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断地对我们哪里做得不好、哪里犯错一再强调,这让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避免犯错」的应对方式。
但在同样的环境下, 有一些人还是很乐于「迎接挑战」,并且经常会看到他们干劲十足的样子,好像他们不怕犯错,即使出错了也乐于接受。
这又是为什么呢?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花了30多年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发现「迎接挑战」和「避免犯错」的人最关键的不同,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她认为,那些敢于迎接挑战的人,有着「成长型思维」,而那些避免犯错不敢尝试的人则是「固定型思维」。
而且她发现,很多被看做是“天才”的人,其实一开始都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比如球王乔丹,高中的时候连校队都进不去;比如拳王阿里,被认为动作业余,身体素质不够格。
但他们因为强大的「成长型思维」,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最终才成为了“天才”。
卡罗尔·德韦克以对“成长型思维”的突破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此套理论鼓励学童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教育界影响深远。
02
你有成长型思维吗?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特质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如果只是从这个解释来看,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成长型思维」。能力可以提升,这不是“常识”么?
但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由「固定型思维」主导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正在学习写作,然后有个作家跟你说“我看你写的东西,感觉你没什么天赋,别继续啦”,这时你会怎么想?
是会觉得很生气,然后一定要写出一篇旷世巨作,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还是觉得很失落,连业内人士都觉得自己没天赋,不如早点放弃好?
你会觉得第一个想法应该就是「成长型思维」吧?
不好意思,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固定型思维」。
因为当你要“证明”给别人看的时候,你就已经默认了能力是“有”或者“没有”的状态。
“我的价值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我只有表现得好,别人才会觉得我有价值”,所以才会把目光放到自我证明上面。
而「成长型思维」关注的是「我可以从这得到什么进步」,所以可能会问“你认为我的文章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
毕竟能力的提升是漫漫长路,证明自己走了50步还是100步,意义并不大,倒还不如关注如何走得更快更远。
而思维方式也是同样的,不会有人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或「固定型思维」。
03
固定型思维出现时怎么办?
“培养成长型思维”说起来是挺简单的,但当我们在做一些新的事情、面对比较大的挑战时,「固定型思维」随时都会跳出来说:“失败了你会很难受的,还是做点别的吧”。
或者在开始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前,一定要准备非常充分才行,忍不住想要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总觉得如果做不好就完了。
我也不想呀,可是能怎么办?
我把德韦克教授的《终身成长》啃下来,但是发现里面关于怎么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方法很少。不过其中有一个方法还挺有意思的,就是把你的「固定型思维」想象成一个人格。
你可以给你的「固定型思维」起个名字,想象他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性格、喜欢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之后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这个方法还挺“戏精”的,感觉就是主动地把自己变成人格分裂呀。
不过效果还是有点的。之前我有机会到省图书馆做关于精力管理的分享,但当时我第一反应是抗拒的,因为线下的演讲总是会让我感到焦虑。
然后我仿佛看到我的「固定型思维」,他是我200斤的样子,整个人抱住我的大腿,玩命拽着我说:这是个挑战,如果失败的话,就会很丢脸,大家会觉得你不厉害了。
这时候我就知道了,不是“我”抗拒这件事,而是“我过去的思维”在抗拒。
接着我开始安抚这个胖胖的我:虽然我过去在公众场合会很容易焦虑,但现在我已经调整心态了。我不是希望通过演讲获得认可,而是希望大家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希望我分享的内容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仅此而已。
所以,根本不会有“失败”的情况。
想到这,我就能感觉到胖胖的我已经开始松手了。当我把“获得认可”调整为“被了解”,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焦虑了,因为犯错已经不是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了。
所以,把「固定型思维」人格化,可以把原来虚无缥缈的思维方式,变成一个可以“看见”的角色,帮助自己更好地觉察到,并突破障碍。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是没法完成一些挑战,遭遇到一些“失败”,这时候「固定型思维」又会冒出来,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那又该怎么办呢?
04
给思维方式装一个“开关”
在我培养自己「成长型思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开关”,那就是——「暂时」。
最近一位伙伴找我做咨询的时候,说到自己做事情的效率比想象中的慢太多了,比如20分钟的课程,一边学一边研究,可能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学完,感觉自己很差劲。
我当时给的反馈是:“这件事可以加个时间维度,只是现在你做事情的时候,需要的时间「暂时」超出预计。但接下来每一次做事情,都可以得到任务时间的反馈,慢慢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就会越来越准确了。”
「暂时」,这个思维转变的开关,其实就是给“失败”加入时间的维度。
如果我们给自己贴上标签,比如“我时间管理很差”、“我学习速度好慢”,那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里。
但只要我们换一种想法,改成“我暂时还没法准确预估时间”、“我暂时还没达到理想的学习效率”,这就意味着这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能力,所以就会自然地切换到「成长型思维」啦。
在美国,大多数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最显眼的地方贴着一幅海报,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 (换个说法,换个思维),也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九个改变”:
关于理解
换个说法:I don’t understand. 我就是不懂。➙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么吗?
关于放弃
换个说法:I give up. 我放弃了。➙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别的)方法。
关于错误
换个说法:I made a mistake. 我犯错误了。➙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关于困难
换个说法:This is too hard. 这太难了。➙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关于足够
换个说法:It's good enough. 已经挺好的了。➙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绩吗?
关于聪明
换个说法: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关于完美
换个说法: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关于否定
换个说法:I can't read. 我阅读不太好。➙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关于能力
换个说法: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长这个。➙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常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习惯,这就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把到嘴边的话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在悄悄地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05
人生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过去很多人认为智力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要么生来很聪明,要么很平庸。但是现在的科学研究都显示了,大脑更像肌肉,当你越使用它,它会变得越强壮。
因为当我们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大脑里面神经元的连接就会增加,越是迎接挑战就会变得越强。
可能我们还需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来培养我们的「成长型思维」,但幸运的是,哪怕只是知道了这个概念,都可以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带来巨大的转变。
因为过去很多被认为是不会变化的、不可控的事情,你都会因此看到转变。
就像是过去我们总是说,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但似乎更关注在我们的性格、天赋,就像那个“自己”已经存在,我们只需要去发现它就行了。
但我觉得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它是什么样的,源头只是起了一部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流向大海的途中,会遇到什么山坡,会怎么拐弯,会进入什么样的树林,跟周围的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你原本是什么样的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