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地理考,13

(二十七)据《汉志》右扶风栒邑有豳乡,推证古邠邑近河东荀城。

不过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汾水的流程这么长,公刘居住在汾水之滨的山丘,所谓的豳,究竟在何处呢?回答是:这固然很难考证,但也未尝就不能微加求证的。

《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郡栒邑有豳乡,《诗经》中的豳国,公刘的国都。”应劭说:“《左传》说毕原酆郇,都是文王的后代,郇侯贾伯曾经参与伐晋之战,就是这个郇侯。”

臣瓒说:“《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之后赐给了大夫原氏黯,就是荀叔。又说晋文公筑荀城,那么荀城应当在晋国境内,不当在扶风界内。今天河东有荀城,古代的荀国。”颜师古说:“臣瓒说得对。这个栒的读音和荀字相同,自然是另一个城邑,不是伐晋的那一个。”

考证《水经·汾水注》:“古水发源于临汾的西边,又西南流经荀城,在绛州西十五里处。”这是汾水流域的荀。

另外有郇瑕,《水经·涑水注》:“涑水流经猗氏故城的北面,又向西流经郇城,当年郇伯的封国。”这是涑水流域的郇。两地自然是有别的。但是晋国有荀息,而《潜夫论》志氏姓写作郇息,那么郇荀是相通的。就像绛有故绛新绛,曲沃也有新故。郇和荀,或许也是如此。

周人既然向西迁徙,秦地于是就有了豳,地名相移,这又是一个例证。今天秦地的豳乡属于栒邑,回过头来推论,那么公刘所居住的邠,应当离汾水流域的荀城比较近。这是邠邑地望可以推论的第一点。

(二十八)邠在河东临汾古水之滨,公亶父居之,称古公。

《水经·汾水注》:“汾水向西流过长修县的南面,又向西与古水汇合。古水发源于临汾县城故城西面的黄阜之下,向东注入汾水。”《寰宇记》:“临汾故城就是汉代的临汾县,在今天绛州理县东北二十五里处。”董祐诚说:“临汾故城在今天绛州的东北,古水在西北方向的古山脚下,也叫鼓堆泉。”(《唐书·地理志》曲沃东北三十五里有新绛渠,永徽元年命令崔翳引鼓堆水灌溉农田一百余顷)那么临汾有古山古水,公亶父本来居住在此,所以称为古公,就像公刘被称为豳公。由此推之,公刘居住在邠,直到亶父,大概就在古水之滨,这是邠邑地望可以推论的第二点。

(二十九)古水东有梗阳城,为太姜邑。

榆次有梗阳乡,我怀疑梗阳是姜字的音变,前面讲过。古水东边有修水,旁边也有梗阳城。古公为了躲避昆夷而离开,说是“爰及姜女”,那么这个修水边的梗阳城,是否大姜的城邑呢?地望相近,也可以用来推断公刘、古公居住的城邑,这是这是邠邑地望可以推论的第三点。

(三十)《公刘诗》于胥斯原,于京斯依,为晋九原,一名九京,即古山,又称鼓堆。

《大雅·公刘》一诗中说:“笃公刘,于胥斯原”,又说“陟则在巘,复降在原。”又说:“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遘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是庐旅……笃公刘,于京斯依。”现在说公刘居住的邠位于临汾的古山古水,那么这些诗句中的原和京,也能够找到具体的说法吗?

回答是:可以!《寰宇记》:“九京又叫作九原,晋国大夫赵盾葬在那儿,《礼记》说赵文子观处,有一条河叫古水,发源于九原之西。”这就是古水东岸有原的证据。

方以智的《通雅》第十七卷有京古原一条论述了这个问题。另外,《朱子语录》“庐山有陶渊明的古迹”叫做上原。《渊明集》写作京,这样我们知道京原两个字是相通的,后世都是如此。

《方舆纪要》:“鼓堆泉发源于九原山,山上有个高堆,形状如同反扣的釜,水分两股,东边的叫清泉,西边的叫灰泉,最后汇入汾水,《水经注》称之为古水,那个高堆也叫做古堆。”说明古山也就是九原山。《山西通志》说这个高堆在山的西北麓。考证《公刘》诗中说:“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夕阳,豳居允荒。”那么九原山西北麓的古堆,正是公刘“度其允荒”的“夕阳”。“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指的是清泉和灰泉。

司马光《绛州古堆泉记》:“堆的周围四里方圆,高三丈,顶上呈圆圆的穹隆形,形状如同覆釜,有数十个泉眼环绕,泉水汩汩涌出,汇聚到南边,形成一个深渊。”这里所说的数十个泉眼,泉水涌出,就是诗中提到的“百泉”。

乔宇的《游古堆泉记》(详细文章参见《通志·古迹考》):“从太原往西南,泉水灌溉的范围最大,人民受惠的时间最长,当推晋祠之泉;从平阳往西南,泉水灌溉的范围最大,人民受惠的时间最长,当推龙祠之泉;从绛州往北,泉水灌溉的范围最大,人民受惠的时间最长,当推古堆泉。古堆泉有清浊两个泉眼,清在北,浊在南。北边的泉眼是石头构成的,出口一尺五多,自己汇聚成一个水池,幅员一丈,深度也差不多。泉水从池中溢流而出,向南流淌,又折往东流。南边的泉眼是土构成的,出口一尺多,也汇聚成一个水池,溢流而出,向北流淌,折往东,与清流的泉水汇合。泉水的西边则是隆起的高堆,高堆的南北都是平整的田野,也是靠泉水灌溉的。”这篇文章和诗经中的“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彻田为粮”,何其的相似。所以我们知道《公刘》的“于胥斯原,于京斯依”就在此地。

(三十一)《诗》称笃公刘,与古公亶父同例,皆以邑名。笃董声转,推公刘先居董泽,在涑域。

有人问:《诗经·公刘》中称“笃公刘”,是什么意思呢?我的回答是:“笃公刘”,就类似古公亶父的例子。公亶父居住在古水之滨,所以称为古公,公刘称笃公,也应该是邑居的地名。有人很自然还会问:那么笃指的是哪个城邑呢?我的回答是:确定的地点无法得知了,但还是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断。

《水经·涑水注》:“涑水向西流经董泽陂,南边就是古池,《春秋》文公六年(前621年),(晋襄公)在董泽田猎阅兵,就是这个水泽。”考证该年杜预的注释:“河东汾阴县有董亭。”沈钦韩《左传地名补注》对此辩驳说:“按《续志》河东临汾县有董亭,闻喜县有董池陂,即古代的董泽,郦道元和刘昭误把这两处地名合二为一,杜注的汾阴应当为临汾。”根据这一点,我们知道临汾有董亭,地望与古水相近。董笃的发音一声之转,我怀疑笃公刘应该是董公刘。以前把笃解释成“笃厚”,那是不知其所以然而强加解释了。

(三十二)涑水经周阳邑,即不窋所奔,至公刘乃迁汾。

又考证得知涑水流经的城邑有周阳邑,董泽陂就在其地。《水经注》称周阳邑的城南面临涑水,北倚山原。董祐诚说:“《魏书·地形志》闻喜县有周阳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周阳城)在闻喜县东三十九里处。唐朝初年闻喜县治在甘泉谷,在今天县城以东二十里处,那么周阳城应当位于今县城以东六十里处。”

《闻喜县新志》说:“周阳曾有三个不同的名称,实际上是同一个城邑:《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的先祖晋平公,曾经封颛顼的孙子鍼在周川的裴中,大概周川就是(非邑)城的所在,也就是周阳,这是第一个异名。《竹书纪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征伐晋国,周有白兔在市场上起舞,这个周也就是周阳,这是第二个异名。《史记·魏世家》秦国攻取我曲沃和平周,张守杰认为曲沃在桐乡,平周在介休。秦人攻取的城邑必定是相连的,平周既然和曲沃放在一起说,断然不可能远在桐乡以北五百里外的介休,大概平周就是周阳,这是第三个异名。”这说明周作为城邑名,最先是在晋(河东),而不在秦(关中)。

考证《史记·周本纪》:“不窋末年,夏王朝政事衰败,不重视农业,不窋失去农官,出奔到戎狄之间。”后稷教导耕种,既然在稷山、介山一带,那么不窋的出奔戎狄,会不会开始时迁往东方,居住于周阳的高地呢?所以该地有周的名称,又有董泽。

旧《山西通志》说该地栽种荷花、水稻,灌溉达到十余里,而公刘被称为董公(董的本义是一种叫鼎蕫的草本植物)。到公刘躲避夏桀北迁,到达古水流域,那儿也有董亭,那是古人迁地后移旧地名的惯例。古公亶父因为本来居住在临汾的古城,被称为古公,笃公刘同样因为本来居住在周阳的董泽,而称为笃公。根据古公的称呼,可以上推公刘所避的地点,又根据笃公的称呼,可以上推不窋出奔的地点。这就是所谓的不能确知,但仍然可以做些合理的推断。

(0)

相关推荐

  • 汉献帝和伏皇后

    汉献帝刘协生逢王朝末世,一生完全为权臣所挟持,对朝政没有丝毫的发言权,一点也没有颐指气使和作威作福的皇帝气派,说他命苦一点也不为过. 影视剧中的汉献帝 献帝的父亲灵帝对何皇后相当宠爱,何皇后恃宠而骄, ...

  • 卷六(3/3)

    邑,罕有知者,后以识胆而去.涑水又西南,迳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上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西北流迳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南.<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 ...

  • 周初地理考,24

    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 李君说我文章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全盘接受了从<尧典>.<世本>.<五帝德>,以至于<古史考& ...

  • 周初地理考,23

    (五十九)吕尚河内人,钓滋水遇文王,即霸水,在渭水下流,不在宝鸡. 为什么又说文王得到吕尚,也不在渭水的上游呢?回答是:<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人士."高诱注 ...

  • 周初地理考,22

    七.文王篇 (五十七)文王母太任,妻太姒,皆出东国.生岐周,卒毕程,皆在东土. 太王.王季的事迹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最后要谈到的是文王.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

  • 周初地理考,21

    (五十五)熏粥.猃狁.淳维.匈奴皆一类,与犬戎.鬼方.混夷皆由燕声递变. 太王所避的狄人,是燕京戎,居住在汾水上游,太原周围的山中.不过,<孟子>又说:"太王服事獯鬻." ...

  • 周初地理考,19

    (四十八)槐里.犬邱.槐谷.鬼谷,皆以鬼戎得名. <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径槐里县古城之南,古代的犬邱城.周懿王在此建都,秦国更名为废邱,也叫舒邱."<雍录& ...

  • 周初地理考,18

    六.王季篇 (四十六)<绵诗>混夷駾矣,即王季所伐西落鬼戎,为周人渡河后新敌. 我认为:太王离开邠到岐定居,是为了避开狄人的入侵.<大雅·绵>诗中说:"柞棫①拔矣,行 ...

  • 周初地理考,17

    (四十三)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即岐丰,太王所迁,非美阳城邑.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和申侯一起征伐周,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救助周王室,作战很卖力 ...

  • 周初地理考,16

    (四十)宣王猎漆沮,在朝邑华阴之间,不在扶风. 后来到了宣王时代,又有近畿之蒐.<诗·小雅·吉日>诗中说:"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姚际恒<诗经通论>解释说: ...

  • 周初地理考,15

    五.太王篇 (三十六)<诗·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朝邑华阴之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古公亶父"四字衍. 周人起源于晋,其先祖在涑洮流域,其后向北迁徙,又越过汾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