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十八,衣被天下

古代世界仅有九个狭小的地区发展出农业,在农作物方面,包括谷物、豆类、纤维和根茎植物,其中最重要的二个发源地,是位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地和中国的中原地区。在纤维植物中,新月沃地驯化了亚麻,中原地区驯化了大麻。后世最重要的纤维类作物是棉花,没有在这二个地区得到驯化,原因很简单,这二个地区没有野生棉花以供驯化。

有四个地区分别驯化了四种不同的棉花,它们是:

  1. 印度的亚洲棉,也叫粗绒棉。可能西汉时就传入中国的华南地区,在海南、雷州半岛种植,后来传播到全国。但这种棉花的纤维短,不够细,现在基本让位于陆地棉,仅药用棉和民用絮棉还用到这种棉花。

  2. 中美洲的陆地棉,也叫细绒棉。十九世纪末叶始传入中国栽培,很快取代了亚洲棉,中国现在种植的棉花大多属于此类。

  3. 南美洲的海岛棉,也叫长绒棉。这是一种优质棉,最近二十多年才开始在中国试种,但受制于市场行情,种植面积不大。

  4. 东非的草棉,公元五、六世纪,就是南北朝时期,传播到新疆一带,后来传播到陕西,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现在很少有人种植。

粗绒棉,元明时期中国的主要棉花品种

细绒棉,清末开始在中国推广,现在中国最主要的棉花品种

长绒棉,优质品种,推广较晚,目前在新疆种植较多

草棉,中国很少种植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棉花只在海南岛和两广地区种植,在中原地区,棉花是观赏植物,是在花园被作为“花”来观赏的,当时中国人的衣服主要是用大麻和蚕丝织成的,历史要远远长于2000年。所以中国古人纺和织的技术早已成熟,纺棉线和纺麻线、纺丝线没什么本质的区别,织布更是一个道理。

棉花、棉籽、棉絮和棉纱

唐宋时期,棉花(主要是粗绒棉)开始向中原移植,到宋元之际,整个中原地区包括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开始种植棉花。黄道婆从海南带回乌泥泾的并不是种植棉花的技术,也不是新的棉花品种,纺和织的技术也未必有多高明,她带回来的应该是针对棉花处理的“捍和弹”的技术和工具。

捍就是用铁杖从棉花中捍尽棉子,代替用手剖来除去棉子。弹就是以强有力的绳弦竹弓代替线弦竹弓,把棉絮彻底弹松。二十年前,我们在大街小巷还能看到弹棉花的师傅和作坊,他们用的可能还是绳弦竹弓,梆、梆、梆的弹棉花声铿锵有力。这二项新技术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棉花半成品的质量,为后续的纺纱做好准备。

这个弹棉花工具现在还有人用于弹棉絮

元朝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开始征收棉布实物作为税收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用行政命令,强行推广棉花种植,使得“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最后促使棉布取代丝绸和麻,成为几乎所有人主要的服饰材料。

在元朝到明朝初年的一百年间,乌泥泾靠着黄道婆传授的新技术新工具,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走在时代的前列,又契合政策,棉布业的质量和产量都位列全国前茅,当时松江棉布可以供给全国,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显示环太湖平原的粮食产量和质量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黄浦江边的米市渡,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知衣、食的重要性。从明朝开始,上海所在的苏南浙东一带,在这二个关键的元素上都已经富足。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能够飞速发展,抢先进入近代化、现代化的社会,是有这些历史底蕴作为铺垫的。所以这一方水土,仓廪实、衣食足;这一方人,知礼节、知荣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