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 | 吃货艺术史:热衷吃吃吃的中国人,在绘画中有何表现?

俗话说得好嘛,民以食为天,在关于吃这件事情上,无论古今中外,从来都没有含糊过。

当饮食行为越来越满足口体之奉的初始功能时,它被赋予的礼仪功能就越发丰富和明显。

饮食在中国文化中曾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最高行政长官叫宰相,治理国家叫调和鼎鼐,国家重器就是九鼎

而鼎呢,曾经就是用来烹饪的器具。

孔子所谓:“国之重事,唯祀与戎。”

祭祀就是奉献食物给神灵,无论这神灵是上帝还是祖宗。

在中国绘画中,很早就开始描绘饮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刻纹上就有宴饮图:人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形象就说明了中国就是一个属于“吃货”的国度。

根据性质的不同,宴饮也有不同的类型,祭鬼神之酒肴谓飨宴,帝王赐予群臣之正式筵席谓大宴,国家庆典王赐臣民之聚饮谓酺宴,帝王宣喻宴饮谓宣宴,帝王以饮而会群臣谓酺会,帝王赐臣下之便宴谓曲宴……

东汉,《迎宾宴饮图》拓片

自秦汉以来,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唐五代至宋时期的墓室壁画都有对庖厨、饮宴场面的大量描绘。

东汉墓《夫妻宴饮图》(局部)

这是饮食见诸中国绘画较多的一面。相反,在中国文人甚至那些专业画家笔下,涉及饮食的描绘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多是饮酒、品茶之类。

或许是因为除了前述堂乎皇哉的庙堂饮食,中国百姓日常糊口的饮食曾长期短缺,饥饿是长久的民族记忆,现如今大家见面打招呼还关切“吃了吗”,就是一个遗留下来的习惯。

先民的饮食态度曾很张扬。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汉墓壁画的饮食表现非常真实而堂皇,并无后世对饮食的扭捏态度。

1949 年以来,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甘肃、内蒙等地,发掘清理出大量汉代大、中型画像石、砖墓以及壁画墓。

著名的如山东诸城前凉台村汉画像石墓、山东金乡汉画像石、嘉祥武氏祠、河南密县打虎亭汉画像石墓、宋山汉画像石 、四川新都汉画像砖、嘉峪关画像砖墓、和林格尔壁画墓等,均有歌舞饮宴图、庖厨图,留存了汉代饮食生动的场景。

《庖厨图》局部线描

这些绘画中尤以庖厨图为重要。

庖厨图里,描绘大量食具炊具以及禽兽野味等食物,杀猪宰羊 、和面做饭 、打水刷碗都包罗无遗。

宰牲的不同方法,包括牛猪羊狗都有交待,连接血的盆都清清楚楚,可见当时人们可能也食用内脏及血……!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仿照当时地主宅院建造:各室内是相关生活内容的石刻画像。

东耳室的西、南、东、北四壁,皆刻有庖厨方面的画像内容,即肉食加工及酿造的全部程序。通常,画像石墓的庖厨图,各种生活器皿、炊具齐全,各种牲畜宰杀加工,蒸煮烤煎,一应俱全,突出表现的是肉食,汉族主要肉食猪牛羊狗等都登上食案,当时人们的美食标准就是肉!

看来当时的人们跟小编一样都是无肉不欢星人。

相反,像面食、大米之类的主食则较少被关注。

汉代人的饮食是丰足的。沂南画像石的丰收图、密县打虎亭汉画像石墓中收租图、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耕作图中不乏运粮的大车小车、储粮的仓囤,以及堆积如山的粮食,画像证明瓜果蔬菜、五谷杂粮这种汉民族基本饮食格局在那时基本定型。

汉代画像不仅描绘了当时人们的饮食状况,也顺便交代了汉民族饮食文化乃至农耕文明的扩展。

隋唐蔚兴的石窟壁画,对社会生活进行全方位描绘,将当时的饮食风尚的重大变化形象地保存下来,尤其是无意中将这一时期中国的餐桌礼制因胡风影响急剧变化的事实存真下来,颇见世事变幻,夷夏消长。

而作为“礼仪之邦”,饮食,自然也与“礼”挂上了关系。

中国先秦时代系一人一案,而成都出土的汉代饮食画像砖里饮食者两人共案和“并坐”, 这促使食案加长,后来兴起较大的食案,食案一边坐客。

而开始围坐会食后,从敦煌壁画的饮食图及唐周昉所绘《宫乐图》、长安韦氏墓壁画《宴饮图》等流传的图像看,唐五代至宋的宴饮座制大多坐在食床的两边或三边。唐初,流寓长安的各族侨民更多,西域风习盛行;除了在饮食上效法西域,胡人垂脚坐姿和使用坐具,也进入了汉人的生活中。

也就是说,用桌椅吃饭,其实是胡人传入中原的哦。

其实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文明社会,但因为礼法限制,古老的跪坐之礼才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才稍有突破,迟到晚唐、五代及宋时,垂足而坐才渐渐普遍,席地而坐的礼仪制度变为陈迹。

食案进化成桌子,食床演化成椅子,再加之建筑斗拱的发展,居住建筑内部空间抬高,旧的生活方式被有意识突破,同时烹饪技术的进步,菜肴品种的增多,有唐代演化出的合餐制度逐渐完备,至明朝四面围坐而食的“会食制”完全取代了“分餐制”。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开始围坐在一起吃饭啦!要是还使用“分餐制”,那年夜饭时一家人到底要备多少张桌子才够呢!

宋代毫无疑问是文化繁盛年代,在绘画艺术上也可以说是传统绘画最后的荣光。

涉及饮食绘画的既有皇皇巨制的《清明上河图》,也有遍布全国的宋墓壁画宴饮图。

宋墓壁画发现和发掘都很多,遍布全国有八十多座,墓尽显东京繁华,市廛热闹,食肆小吃随处可见,从《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出来,如果能穿越回宋代,那“吃货们”一定很幸福!

而宋代盗墓风盛,富贵人家后代们为求得泉下保佑,让死者在地下仍能享受世间荣华,就用壁画和砖雕器物来代替实物,因此大量日常用品模型,备宴、乐舞、铺床、侍读、弄儿等图像出现在墓室壁画中。

一般,宋代墓室壁画下层大面积的墙壁安排的是现实的人世间生活图像,整个墓室大部分的面积是表现宴饮、乐舞、梳妆等日常生活场面,这些宴饮图成为宋代饮食的真实写照。

东京当时真正的繁华商业街毫无疑问是州桥一带。该河是汴梁主要漕运水道,年运粮600 万石,因为冬季封冻停运,来年复航运粮船从南方来到汴京时正值清明,于时民生复苏,满城欣欣。画家绘此或在刻画升平,非仅寄意民生。其人已逝,无从索解了,唯《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市民、劳作众生仍栩栩如生,活在千载以后。

就在文人画兴起后的元明清时期,由于生活习惯,尤其是葬制跟以往大相径庭,民间墓室画大失前朝风貌。

如汉唐宋代墓室壁画、画像砖这样具有实际功用的饮食绘画,也不大可能再有啦。

因为墓室壁画的出资者,往往受文人画风及审美观念影响,让民间画匠信笔直写,刻镂形象,于是留存当时当地的生活细节的画法不得不随之变化,甚至被鄙弃、摈弃。

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饮食表现日见稀少,即便有,在造型能力和艺术构思上往往严重不足,殊无足观。

明清两朝文人画依赖一套程式化的绘画语言,用笔墨在纸面上大玩象征主义,山水、花鸟成为文人寄情托意所在和绝对主流。职业画家及民间画工不再受重视,似乎好的民间画家这时也绝迹了。

文人画里绝少烟火气。绘画里的饮食,至此似乎可以略过了。

附:

2019全国书偶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已经开始啦!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报名呀!登录网站https://www.artlib.cn

https://www.artlib.cn/shuou.html

注册信息、提交作品。

万元奖金,等你来赢!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