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听了李璞老师的直播课《保险风云录》,非常受益,课下就保险的发展史,梳理了一个时间脉络,又查找补充了具体的资料,产生了这个学习笔记。李璞老师是谁?他就是今年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提到的"来干保险,要么走投无路,要么身怀绝技"的李璞老师。中国古代的建立“仓储制度”,即为了防止发生天灾而导致饥荒的发生,各地建立的粮食仓储,最早追溯到夏商时代。春秋时代孔子提出了“耕三余一”思想,即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1/3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古埃及建造金字塔的石匠们、古罗马军队中的士兵们,把收入拿出来一部分,成立建立了互助基金组织,谁要死了,就承担丧葬费用,这就是保险最早的形式。广义上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保险,国家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保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都深有体会。新冠肺炎的检测治疗费用巨大,国家给我们托底。从这个思想看,国家就是我们的保险,身份证就是我们的保险凭证。商业保险的模型要推到1347年10月23日。一名意大利船长非常担心,出海会遇到海灾而损失惨重,就和一个热那亚商人约定:他先存一部分钱到商人那里,如果六个月内,他的船顺利抵达目的地,那么钱归商人所有,否则商人将承担船上货物的损失。这就是有历史可查的全人类第一张保险合同。海上保险由此发展起来。
历史继续推进到17世纪中叶。英国的商人爱德华·劳埃德在泰晤士河畔经营一个咖啡馆,主要服务于船长和商人们。这些人在咖啡馆,交换信息,撮合生意,保险商接洽海上保险业务。
为了应对海灾弃货风险,这些商人们联合起来:当某船出海时,投保人就在一张纸(即承保条)上注明投保的船舶或货物,以及投保金额,每个承保人都在承保条上注明自己承保的份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直至该承保条的金额被 100% 承保。
后来这家咖啡厅,后来发展成为劳合社,全世界商业保险公司的鼻祖,现在仍位于伦敦金融中心。
1666年9月2日“伦敦大火”,让很多人流离失所,于是火灾保险兴起了。1667年英国出现了大量的火灾保险公司。
1688年正式的人寿保险公司出现,最早的组织叫“寡妇年金制”和“孤寡保险会”。
这两个组织被称为人寿保险的起源,很像我们现在的养老保险,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单身寡妇、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建立一份保障,使他们不会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而得不到生活的保障。
解放前,中国就有了很多家保险公司,上海更成为了保险金融中心。据历史资料统计,至1911年止,上海先后有33家华商保险公司。在1912-1937年,上海共有87家华商保险公司。那时候,很多社会名流都开过保险公司,如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1885年,招商局集团创办了两家保险公司:仁和水险、济和水火保险,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的财产险公司。1912年,大总统黎元洪任董事的华安合群保寿保险,是最早的人寿保险公司。解放后,中国的保险业务在开业与停业之间循环,直到1979年。这段时间,属于保险的停滞阶段:1966年,保险被视为“封资修”,打入冷宫,一直没落下去,直到1979年重新恢复业务。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保险行业从零开始,发展迅猛,沉寂了30多年的保险市场终于迎来了春天。
1980年恢复财产险,1982年,恢复寿险。1986年交行组建保险业务部,也就是中国太保的前身。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是友邦保险,其实不太准确。最早的外资保险公司是1984年成立的中美保险。当时,美国AIG集团的老大格林伯格非常看好中国的保险行业,他通过基辛格,动员中国政府,与AIG合办保险公司。第一次试水,由于当时的保险市场太原始,没有成功。格林伯格继续寻找机会合作,1992年,AIG集团的全资子公司AIA友邦保险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家独资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1992年,美国友邦进入中国,也带进了寿险代理人制度。2009年,友邦从AIG集团分离,在香港独立上市,更名为友邦保险。当时,在美国,寿险代理人制度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出来大量的人寿保险代理人形态,有专属代理人、独立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等各种模式。今天的中国,和美国比,还是处于早期阶段,没有那么多的从业人员形态,主要还是代理人和经纪人两种职业路径。1988年,马明哲,在深圳蛇口建立了平安保险,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最开始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给在中国开厂的外国企业提供财产险服务。据说,当时,马明哲去台湾考察了两家保险公司,国泰人寿和富邦保险,一家经营寿险,一家经营财险,这两家同时成立,到了1992年,经过30年的发展,国泰人寿在台湾的规模和利润,要比富邦大了100多倍。取经之后,平安就在上海开始做人寿保险业务,并开始一路反超友邦保险的人寿保险业务。1995年,中国出台了第一版《保险法》,到2015年,已经经过三次修正。
1996年,中国人保开始分业经营。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成立。之后,太平洋安泰人寿等多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成立。
1999年,大陆首次进行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当年,险资获准间接进入证券市场。平安推出第一个投资连结型商品: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
1996-1999年,保险行业经历过很大的动荡,称为“利差损毒丸”。
利差损,就是说,给客户的回报过高,超过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使得保险公司出现巨额的亏损,最终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当时的银行存款利率很高,高达8%-10%左右,于是保险公司也相应出台了预定利率较高的保险,最高利率有8%,平均利率也有6.5%。
之后,银行存款利率急剧下滑,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冰点1.98%。很多老的保险公司,如平安、国寿、太保,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利差损负担。2000年之后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则因为开业晚,避开了这个不良业务。
2000年,中保国际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民生人寿等中资寿险公司成立。中国太保推出第一张万能寿险商品:太平盛世长发两全。
2001年,中国加入WTO,美国纽约人寿、美国大都会、日本生命人寿3家外资公司获得业务执照。
在这里,停下来梳理一下,合资寿险公司的“跨国婚变史”:
1)美国纽约人寿与海尔集团,合资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后,外方股东纽约人寿撤出中国市场,更名为海尔人寿。由海尔集团、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社和北大方正集团联合重组,方正集团控股,2012年第二次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
2)美国大都会与首都机场集团,合资成立了中美大都会人寿(后,中方股东换为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更名为中美联泰大都会保险)
3)日本生命人寿与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长生人寿,稳定,未变股东。
4)法国安盛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成立了金盛人寿(后,中方股东加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控股,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
5)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合资成立了瑞泰人寿(后,中方股东变为国电资本,外方股东退出,由南非耄卫人寿保险接手)
6)英国英杰华集团与中粮集团,合资成立了中英人寿,稳定,未变股东。
7)英国保诚集团与中国中信集团,合资成立了信诚人寿,稳定,未变股东。
8)加拿大宏利人寿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宏人寿(后,中方股东变为中化集团)
9)美国信诺北美人寿与招商银行,合资成立了招商信诺,稳定,未变股东。
10)加拿大永明人寿与中国光大集团,合资成立了光大永明人寿,稳定,未变股东
11)英国标准人寿与天津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恒安人寿(后,更名为恒安标准人寿)
12)荷兰AEGON保险集团与中国海洋是有总公司,合资成立了海康人寿(后,中方股东变为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同方全球人寿)
13)德国安联保险集团与大众保险,合资成立了安联大众(后,中方股东变为中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德安联)
14)美国恒康人寿与天安保险,合资成立了恒康天安(后,外方股东撤资,更名为天安人寿)
2001年,中国保险业协会成立。
2002年,泰康人寿推出第一个“保底产品”——银保“放心理财”投连险。
2003年,保监会允许外资寿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养老金/年金险业务,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
2004年,第一家专业年金保险公司太平养老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平安在港交所上市。
2005年,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2006年,被允许用人民币自有资金购买外汇,进行境外投资。
2007年,对重大疾病保险所涉及的病种做出了统一的规范。这里要提一下,重疾险的发展历程。1983年,重疾险在南非产生,由心脏科医生伯纳德先生发明,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1995年来到中国市场。2006年,友邦重疾险“保死不保病”诉讼案,引起了社会对于重疾险疾病规范性的讨论,于是第二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医师学会,统一制定了《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范围规范》。“ 无论是保80种,还是保100种,合同条款的前25种疾病条款内容,各家保险公司的定义都要相同。”根据理赔数据来看,这25种重疾的理赔,占据了各家保险公司理赔的95%-98%。通过这一规定,加强了对保险行业的监管。2020年,重疾险疾病定义规范又进一步更新,增加了3种重疾和3种轻症。重疾的具体释义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最新的医学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在产品不断迭代更新的时候,代理人制度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2020年4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意味着保险代理人监管新规即将到来虽然我们国家的保险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发展非常快速,现在我们已经成为第二大保险市场,未来借助移动互联网科技的先发优势,中国的保险业肯定会越来越好。也正是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市场上还存在一些乱象,国家对于保险的监管才会非常严格,且更加倾向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我是Sunny,一名保险人,很高兴与您一起学习保险发展史,希望您能有所收获哦。
懂保险,爱保险,体面地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