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组织的生命周期模型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实施GJB5000A,即使刚入GJB5000A之门,实施标准二级的要求,组织也要先行建立起软件的生命周期模型。因为项目策划过程域的专用实践1.3要求定义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组织如果没有定义组织生命周期模型,软件项目组就更难以完成这一实践要求。

那么,组织应该怎么建立起自己的生命周期模型呢?是不是把软件工程书籍中介绍那些经典的生命周期模型照搬过来就可以了呢?

如果只按生命周期模型的定义:

把一个产品或项目的生命周期分为或若干个阶段的划分模式。

那么只要照搬书本中的经典模型介绍就可以了。

而实际上,我们在使用生命周期模型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划分阶段,还要对用以实现阶段目标的阶段内的活动进行定义,也就是要有过程定义的内容。

如果没有对阶段内活动的定义,软件项目组即使选了同一个生命周期模型,也不能确保各个阶段目标能够实现。

所以,组织建立生命周期模型,不仅要给出阶段划分模式,同时也要给出各个阶段内要完成的任务/活动。这样的生命周期模型才更便于软件项目组使用。

组织要建立适合本组织内各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 项目特点

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规模大,有的规模小;有的工期长,有的工期短;有的复杂,有的简单;有的需求明确,有的需求模糊;有的用户不参与开发过程,有的用户要求过程控制。组织建立生命周期模型要适应项目的特点。

  1. 开发方法

嵌入式软件开发通常采用面向结构的开发方法,非嵌入式软件开发通常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新一代的软件开发方法还有领域驱动的开发方法,GJB5000A体系还要覆盖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方法,组织建立生命周期模型要考虑与这些开发方法相适应。

  1. 开发工具

组织建立生命周期模型,还要考虑组织当前及将来使用的开发、测试的工具。比如,如果组织使用了自动化测试工具,那在生命周期模型中就会有设计和维护自动化测试用例的任务。

  1. 知识技能

组织建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还应考虑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如果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比较高,就可以使用敏捷开发模型,或者对一些质量控制活动进行适当的裁剪,比如把正式评审改成审查。

这正是:

生命周期要建立,多种因素要考虑

多做分析看实际,项目用来最便利

参考书目:军用软件工程,作者:黄震宇等,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