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故都丹阳 淅川故邑老城》连载四:龙巢寺文化

楚国故都丹阳 淅川县邑老城

——淅川县老城镇历史文化探究之四

文/田野 何占瑛

   一、龙巢寺概况

龙巢寺位于老城与马蹬交汇处的马饮山上。现隶属老城镇险峰村,1971年被丹江水库淹没。龙巢寺因为欧阳修幼年曾在此读书而古今闻名,成为淅川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1、龙巢寺

龙巢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原有房屋98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龙巢寺西依淅水,南邻丹江,古树参天,风景隽永,规模宏大。千百年来,一直是丹江流域重要的宗教朝觐场所。

龙巢寺的兴建与北魏皇宫一个规定有关。当时,北魏皇室有一个死规定:凡是被立为太子的王子,在册封当日,其亲生母亲必须自杀,防止其母干涉朝政。太子登基后,立乳娘(也就保姆)为皇后。孝文帝拓拨宏是献文帝的长子,2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其母按照宫里的规矩,自杀身亡。太子拓拨宏登基后,为纪念母亲,在马饮山建马饮山寺。宋朝改为龙巢寺。传说,灌河涨水,马饮山也跟着涨。无论下多大的雨,洪水总是淹不到山上。

2、欧阳文忠公祠

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公元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人,谥号文忠,系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文忠公祠”位于龙巢寺僧舍后边。欧阳修少时曾随其舅父在此读书,苦读数载而去。其读书处即在该寺僧舍的后边。四周修竹环绕,古柏苍翠。当地人们为纪念他,多次修建“欧阳文忠公祠”,几度废兴。

欧阳修做官后,对淅川龙巢寺念念不忘。北宋景祐年间,欧阳修被贬官夷陵县令,赴任途中,特意绕道淅川,来到龙巢寺,受到了龙巢寺方丈的热情款待。当时,兴化寺的方丈延遇刚刚建起了四道廊坊,便慕名来访欧阳修。欧阳修奋笔疾书,写下了《淅川县兴化寺廊记》一文。

欧阳修在任谏官的时候,上书宋朝皇帝,吸取黄河决口的教训,疏通丹江河道,加固河堤。当朝皇帝采纳了欧阳修的建议,丹江河道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为当地的水路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1627年,时任明朝礼部侍郎、太子太傅的彭凌霄辞官回到淅川老家,重修了龙巢寺及欧阳文忠公祠,并亲自为欧阳文忠公祠提名。由于年事已高,操劳过度,彭凌宵次年便因病去世。不过,他修建的欧阳文忠公祠一直保存到1971年,因为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被迫拆除。

二、欧阳修与龙巢寺

(一)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公元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在今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系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县沙溪镇。欧阳家族世代以读书为荣,文人骚客巨多,在外做官也很多,但在欧阳修以前,多为地方小官。其父欧阳观当时就在四川绵州做官。欧阳修就出生在父亲欧阳观绵州的官邸里。欧阳修像其他欧阳家族的子弟一样,很小就开始接受文化教育。

天有不测风云。欧阳修4岁那年,欧阳观从四川调往陕西做官。在宋代,官员调任的路费是由自己支付的。那时候,交通与通讯不发达,只能靠马车或者步行。有时候,官员赴任需要走好几个月才能到达。由于路途遥远,欧阳观赴任不久,就患病而死。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没有了父亲,家庭很快就衰败下来了。当时,地方小官俸禄很少,欧阳修家中没有多少积蓄,连回江西老家的路费也没有。幸亏舅父郑生及时赶到,在舅父的帮助下,一家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往江西永丰县走。

屋漏偏遇连阴雨。欧阳修一家在经过秦岭的时候,遭遇强盗,盘缠被抢劫一空。舅父与母亲推着父亲的灵柩,领着只有四五岁的欧阳修,讨饭往前走。到了淅川龙巢寺,已经身无分文。于是,郑生便把姐姐、外甥寄居在龙巢寺。自己到龙巢寺附近的板桥镇打工。欧阳修在龙巢寺读书。三年后,舅父攒够盘缠,再次踏上归途。一家人历经周折,终于回到了江西永丰老家。

欧阳修母子回到江西老家,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可是,母亲郑氏不忘让欧阳修识字学习文化。由于家贫,上不起学。郑氏便亲自叫儿子识字。买不起纸,便用高粱杆在沙地里写字,叫儿子认。欧阳修天资聪慧,一学就会。六七岁就能吟诗作赋,闻名乡里。

一日,在湖北随州做官的叔父回到江西老家,看到欧阳修聪慧好学,感叹说:“能支撑欧阳家族门户的人,就是这个孩子呀!”于是,叔父在离家的时候,坚持要把欧阳修带走。郑氏为了儿子的前程,含泪同意了。自此,欧阳修结束了流离失所的日子,踏上了学习的快车道。

欧阳修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考中了进士。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对欧阳修非常赏识,提拔欧阳修做馆阁校勘,也就是现在的编辑部校对。可是不久,范仲淹被贬,欧阳修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被罢官。范仲淹当时做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于是请欧阳修做自己的掌书记,也就是现在的秘书长。

欧阳修在文学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宋代皇帝只好把欧阳修调回京城,在汴京城任翰林院学士、知谏院。欧阳修刚正不阿,屡次进谏,惹恼了皇帝。宋皇帝便把欧阳修贬到滁州做太守。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就是在那时候写成的。

公元1057年,宋王又想起了欧阳修,调回朝廷,任翰林院内阁学士,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深受皇帝的爱戴。此后,欧阳修在官场一路顺风,先后被提拔为史馆修撰、殿试主考官、开封府知府、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宋代大文豪,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欧阳修多次上书,希望外调,但是,宋王都没有允许。

公元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欧阳修用辩证的思维,对王安石的变法中,错的批评,对的肯定。王安石甚为不满。欧阳修辞官,宋王不肯,还要为欧阳修加官。欧阳修坚决不受,到蔡州(今河南汝阳)当了一个小小的知县。一年后,欧阳修以太子老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安徽),最后,死在颍州的家里。欧阳修死后,按照他的遗愿,家人把欧阳修埋葬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欧坟烟雨”被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二)欧阳文忠公祠

“欧阳文忠公祠”位于淅川县城南二十四公里的龙巢寺院内。欧阳修少时曾随其舅父在此读书,苦读数载而去。其读书处即在该寺僧舍的后边。四周修竹环绕,古柏苍翠。当地人们为纪念他,多次修建“欧阳文忠公祠”,几度废兴。

公元1627年,时任明朝礼部侍郎、太子太傅的彭凌霄辞官回到了淅川老家。彭凌霄的家在淅川县城(老县城)东三里桥附近的安洼村。彭凌霄回家后的第二天,便到龙巢寺拜佛,膜拜欧阳文忠公祠。

由于战乱,当时的龙巢寺破烂不堪,欧阳文忠公祠的房屋已经倒塌。彭凌霄一生为官刚正不阿,其性格与欧阳修相合。甚至,两个人做的官也曾经是一样的,都曾经做过礼部侍郎,太子太傅。触景生情,彭凌霄看着满目凄凉的龙巢寺,决定重修龙巢寺及欧阳文忠公祠。

彭凌霄自己拿出一部分钱,靠自己在淅川的影响力,号召一些大家族捐赠。很快,就筹措到了修缮的银子。几个月后,欧阳修读书处就修建起来了,龙巢寺也焕然一新。为了纪念欧阳修,在淅川倡导读书之风,彭凌霄亲自为欧阳文忠公祠提名。

揭牌那天,淅川的知县、社会各界名流到到场祝贺。彭凌霄感慨万千,当场赋诗一首(诗文见下文相关的诗词歌赋选编),以示祝贺。

不仅如此,彭凌霄还在家乡广办学校,推动家乡的教育事业。但是,由于年事已高,操劳过度,次年便因病去世。不过,他修建的欧阳文忠公祠一直保存到1971年,因为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被迫拆除。

三、欧阳修对丹江流域的贡献

1、倡导了读书之风

公元1012年,欧阳修随舅父郑生、母亲郑氏护送父亲灵柩到达淅川。由于在秦岭遭到强盗抢劫,身无分文。龙巢寺的方丈看到欧阳修眉目间有一颗若隐若现的明珠,知道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便把龙巢寺后面的一个小院让给了欧阳修一家人。

郑生把姐姐和外甥安置后,把姐夫的灵柩存放在龙巢寺。自己到板桥镇打工,积攒回家的路费不说。且说郑氏对欧阳修管教甚严。由于家庭贫寒,欧阳修没有钱上学,母亲郑氏便亲自教欧阳修读书。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每天3更时分便被母亲叫醒。为了节约点灯的香油,欧阳修便拿着书,来到龙巢寺大雄宝殿,借着佛像前的灯光,大声读书。龙巢书声成了当时龙巢寺的另外一种声音,回荡在马饮山上,鹳河两岸。

欧阳修苦学影响了当时的淅川人,也影响了淅川整整1000年。多少年来,人们修复欧阳文忠公祠,膜拜欧阳修,把欧阳修视为勤学读书的典范。

、给兴化寺撰写碑文

北宋景祐年间,欧阳修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县令。欧阳修赴任,再次途经淅川,居住在龙巢寺幼年居住的故居里,受到了龙巢寺方丈的热情款待。当时,兴化寺的方丈延遇刚刚建起了四道廊坊。听说大文学家欧阳修在龙巢寺,便慕名来访。受延遇方丈的邀请,欧阳修奋笔疾书,写下了《淅川县兴化寺廊记》一文。

兴化寺在淅川丹江岸边,距离龙巢寺12公里,兴建于隋朝仁寿四年,原名法相寺。后更名为兴化寺。寺院几经战乱,到了北宋年间,已经破烂不堪。延遇出生于江苏杭州,少年便出家当了和尚。那时候,僧侣是受国家管辖的。19岁的时候,尚书祠部给延遇发了牒牌,成为有名的大和尚。延遇游走四方,于公元992年到达兴化寺,居住下来,收徒传教,重建兴化寺。

欧阳修的散文《淅川县兴化寺廊记》一文被收入《欧阳文忠全集》一书。该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当时欧阳修倡导的文化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淅川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启动了丹江河道修通工程

欧阳修在任谏官的时候,上书宋朝皇帝,吸取黄河决口的教训,疏通丹江河道,加固河堤。当朝皇帝采纳了欧阳修的建议,丹江河道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为当地的水路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 历代名人与龙巢寺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名拓跋宏,出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因为梦见母亲骑马来到鹳河岸边,故修建了马饮寺。这就是龙巢寺的前身。前文已经记述,这里不再累赘。

、唐代李商隐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2年,卒于公元858年。河南泌阳人。唐代著名的世人,与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是一个多情的红帽诗人,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官。但是,由于他的政治诗对当朝政治进行了残酷无情的冷嘲热讽,在朝廷受到排挤。他的一生,赋闲时间长,在位时间短。因此,又写下了许多情诗和田园诗歌。

李商隐曾多次到淅川流域旅游,在淅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一日,李商隐来到马饮寺(龙巢寺),写下了《板桥晓别》诗歌。在唐代,位于龙巢寺附近的板桥镇为丹江流域的重镇。“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写出了他内心的悲愤和柔情。

、宋代欧阳修

幼年曾随舅父郑生和母亲郑氏在龙巢寺居住,读书。后又多次回故居看望。前文已经记述,这里不再累赘。

、明代李荫

李荫,字于美,号岞客,内乡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历任河北宛平县知县、刑部主事。李荫一生刚正不阿,惩恶扬善,被称为是明代的包青天。

一次,皇上最亲密的一位太监冯保的母亲杀了人,苦主告了几年,官司一直没有人敢接。明朝的宦官当权,鱼肉百姓。李荫对此非常憎恨。苦主听说李荫是一位“包青天”,便到京城告状。李荫接到案子,不顾冯保的求情,秉公执法,很快把冯保的母亲绳之以法。为此,李荫也得罪了冯保,埋下了祸根。最后,被冯保诬陷罢官。

李荫被罢官后,回到老家淅川,写下了大量诗篇。他同当时南阳知府程明府一起到龙巢寺膜拜,写下了“大鹏非所向,吾意在冥鸿”的壮丽诗句,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明代黄儒炳

黄儒炳,字士明。广东珠江三角洲人。万历年间进士,任吏部左侍郎。因为不满宦官专政,多次上疏无果,遂告老还乡。

黄儒炳告老还乡途中,历经淅川,专程到龙巢寺膜拜欧阳修,敬仰欧阳修的为人和文采,写下了“登台不用南州望,访古依然六一居”的优美诗句。

、明代彭凌霄

彭凌霄,字用沈,号参柱,生于1560年,卒于1628年。明代淅川县城东安洼村人。因为曾经当过翰林院大学士,淅川人称之为彭翰林。

彭凌霄文采飞扬,性格刚正不阿。曾任殿试副总裁、礼部侍郎,翰林院内阁大学士,太子太傅。死后,被自己当了皇上的学生追封为尚书。曾经主持重修了欧阳文忠公祠,在淅川倡导读书之风。

彭凌霄的故事在淅川广为流传。最典型的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三里桥送别,一个削指甲。这里,笔者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A、送别

彭凌霄在没有考中进士前,有一个好朋友,姓全。因为考中了解元,所以,当地人称他为全解元。

全解元与彭凌霄是同学,也是发小,两个人可以说是莫逆之交。同学俩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全解元居住在淅川县城(老县城),彭凌霄居住在城东三里的安洼村。每次,全解元到彭凌霄家,还是彭凌霄到全解元家,离别的时候,两个人都要相互送别。有时候,你送到我的家门口,我又把你送到你的家门口,来回送好几趟,一直不肯罢休。最后,两个人约定,以后不管谁到谁家,送别的时候,只送到县城东门外的三里桥中间,然后各自回家。

话说这一年,全解元与彭凌霄一起参加乡试。全解元中了解元,而彭凌霄名落孙山。彭凌霄带着礼品前去祝贺。回来的时候,彭凌霄一边走,一边与全解元说话。可是,彭凌霄说了好长时间,没有见全解元回话,扭头一看,全解元早没有了。原来,全解元只把彭凌霄送到门口就回去了。可是,两个人约定三里桥中心为界呀。

这件事对彭凌霄刺激很大。原来,最好的朋友也会变的呀。此后,彭凌霄发奋图强,第二年考中了进士甲等第二名。

B、削指甲

彭凌霄当了太子的老师。因为彭凌霄刚正不阿,得罪了当权的太监。太监便想寻一个事儿把彭凌霄赶出京城。

一次,太子过门槛,门槛太低,太子过不去。彭凌霄便走过去,把太子抱过门槛。可是,一不留神,彭凌霄手上的指甲把太子的脸给划破了。

古时候,文人都喜欢留指甲。彭凌霄也不例外,他的指甲留得老长老长的。没有想到,这个被彭凌霄引以为荣的指甲竟然给他惹了祸。

其实,这是一桩小事。可是,太监却大做文章,向皇帝汇报,说彭凌霄想陷害太子。皇帝是一个聪明人,那里肯信呀。皇帝说,你去给彭凌霄说说,让他把指甲削削。太监得了皇帝的话,假传圣旨,让人把彭凌霄的十个指甲全拔了下来。年事已高的彭凌霄被拔了指甲,疼痛难忍。一气之下,便告老还乡。

后来,太子登基,彭凌霄已经死了。小皇帝把当初陷害彭凌霄的太监处死,追封彭凌霄为尚书。重新为老师修坟,以表扬彭凌霄的教育之恩。翰林坟坐落在淅川县城(老县城)外三里的安洼村,坟前有石马、石狮子。现被丹江水淹没。(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