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建文帝隐居宁远并云游四方,系列证据链重磅推出
梅语一直认为,搞历史研究讲究的是证据,当这些证据形成证据链,就坚不可摧,真相就一定会水落石出。梅语所采用的证据为直接证据,即为建文帝本人或其随从在生活中形成的历史碑刻或谱录等,其它证据本文概不列举。
一 建文帝在宁远建立流亡朝廷
1.建文帝在宁远建有流亡朝廷的原始碑刻
▲碑刻的标题是“重建庙廊碑”——这是建文帝在宁远建立流亡朝廷的最原始证据。仅从碑文标题就可证明这是建文帝在宁远建朝廷的碑记。
标题中的“廊”已经模糊不清,但是碑的正文中有两处“庙廊”还是比较清晰的。梅语将其展示在上面的图中。
碑文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庙廊”:庙廊即朝廷,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
碑文中的第二关键词是“重建”,它表明,建朝廷者原有朝廷,到宁远来是重新建立。
由于碑文中有“大庙廊上下二座”的描述性语言,可知这是指朝廷,而不是指天子、皇帝。
据此,《重建庙廊碑》的立碑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了。查看碑文最左边其显示为为“¨¨三十八年乙酉岁孟夏立”,此时间为永乐三年乙酉,即1405年5月立。
2.建文帝在宁远“立朝数年”
▲下灌《李氏族族》给李闻举立传,最早由李闻举侄孙李普智撰于1492年,后于清乾隆间再修时李含粹转述。其文载“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
3.《重建庙廊碑》与《闻举公序传》的关系
▲《重建庙廊碑》中“秀人李文举倡造”,表述了由下灌李闻举在宁远倡造了新的流亡朝廷。这也说明下灌族谱中的《闻举公序传》中的建文帝“立朝数年”来自《重建庙廊碑》,是对重建朝廷碑的总结性记叙,也确定了李闻举书写了《重建庙廊碑》。
二 建文帝退位当和尚
1.建文帝在宁远建退位当和尚的原始碑刻
▲建文帝亲立的逊国退位碑——《缘化袈裟记》,它与《重建庙廊碑》同在今新田龙池寺。
▲《缘化袈裟记》中的核心句子
永乐六年(1408)建文帝携太子和王子,立了一块碑《缘化袈裟记》,宣布正式退位。并承认“燕天豈复,何言代立”。意思是,燕王都已经全面胜利统一全国,我们还怎么继续称帝称王呢?惟一就是退位归隐。他先在龙池寺举行了退为为僧仪式,而后让本清替他在寺庙做和尚,自己就回到今梅木堂的家,成为了一个在家出家的和尚。所有的这些,在诸多碑文上都有体现。
2.建文帝与永乐帝争斗十余年的族谱记录
▲《奉氏族谱》收藏湖南省图书馆,其中有记“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从建文元年算起到建文四年,其都城在南应,后迁宁远再建朝廷,共十余年正好吻合。
三 建文帝退位之后隐居梅木塘
▲上图为梅木堂《李氏族谱》中始迁祖李慎斋的传记,文中明确梅木塘始祖李德胜是因为“龙门高隐”梅聘用李慎斋而迁居的,并把他的隐居地改名为“梅母塘”,后再改为梅木塘。这个梅便是《缘化袈裟记》中的“小行德祖梅”。
建文帝退位之后在大观堡建慈善机构乐善堂
▲建文帝创立大观堡乐善堂时所制定的章程碑及碑文
▲建文帝留在大观堡的神位雕像及祭祀他的碑文,这实际上就是大观堡二帝神位的内容。
四 建文帝去世后的葬地——白陵
▲明朝白陵简称白陵,是大观堡主建文帝去世前花数年为自己建造的一座墓塔合一的帝王僧陵墓。周长560米,面积25000余平方米。墓的四周在建造时,清除障泥,做了排水系统,尔后,这此排水系统用地被老百姓开垦为梯田。建文帝去世前为自己亲书的墓塔铭。我们将解读与翻译附在下方。
[铭文]铭曰:璧绿楚国,丑陋难陈。流幻说幻,示此幻轮。离幻说幻,吾不得名。溪声是舌,山色即身。欲问个中端的意,桃花□□李花生 。 白掌眉叟亲书。
[标题]□□正宗□□□□□□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
[正文]夜衣天子神位及余位名目另树别碑
[落款]□□□□□邓耀先谢奇能亮彩彩臣邓林先有朋造
□□□□□季 冬 望 日 吉旦立
□□□□□业主柏晚成 勘舆郑尔玉 廷章
五 建文帝云游四方的证据
智眉禅师《白掌塔铭》中的亲书部分, 以“璧绿楚国”、 “臣邓林先朋有朋造”、 “勘舆郑尔玉廷章”告诉阅碑人:他是拥有传国玉玺的真龙天子,不过他亡国失位,所以当了和尚。他亲书的铭文究竟是啥意思呢?我们将翻译直接附录如下。
铭文是:我一个拥有传国玉玺的真龙天子,落得个皈依佛门、流亡楚国的境地,内心的悲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四处云游传说佛理,常常告诉人们我的帝王身份。在这法轮(传国玉玺)即将离我的肉身而去的时候来,我还是没有获得解脱。就让我的舌头化作这里的溪流水声,我的身躯化作这里的山光美色(葬在这里)。若是想问我这铭文的真实意思,朱智眉就是大观堡乐堂主持人朱标儿子朱允炆的残年余生。大观堡乐善堂主持人智眉老头亲自书写。
(看完记得右下角点个“在看”再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