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拾麦穗/谢晓芳

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对麦收情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从小在农村长大,记得夏季麦收之后,忙完自家的那十几亩地,全村的老人、妇女、儿童都加入了拾麦穗的大军,正所谓颗粒归仓,不能让一穗麦子孤独地遗留在麦田里。

你看,一望无际金色的麦茬地里,排成一排排的,或是零星散落在麦地里的拾麦人,挎着竹篮的,提着口袋的,正弯腰屈膝地劳作着,由于一边拾捡着,一边赶着路,不知不觉就会走出去很远,走到别的村庄附近。顾不得劳累和腰酸背痛,休息的时候,为了减轻重量,装的更多,大家会使劲地揉搓篮子里的麦穗,让麦粒摆脱麦芒和麦糠的束缚,分离出来,然后再迎着风把麦糠扬走,于是拾一会,揉一会,扬一会,顾不得麦芒扎手的刺痛,篮底聚集着从百家地里拾来的品种不一、干瘪或饱满的麦粒,越来越沉甸甸的,地里留下了一片片的麦糠皮。因为走得很远,所以随身还带着一点干粮,带壶凉开水,也不是现在的啥红茶绿茶。最喜欢那时候在田间地头骑自行车飞奔而来的卖冰棍的,大人们总会慷慨地给一直也坚守在地里的孩子们买一根,以示奖励。

村里有几位年过古稀的老人,也弯腰驼背的来拾麦子。一是活动一下筋骨,二来在旧社会挨过饥饿的他们,更懂得每一粒粮食的珍贵!古诗也早说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前几年允许烧麦茬的时候,也和大人一起拾过麦子,只见麦茬连同麦穰一起化为灰烬。部分残留在地里的麦穗也被烧得黢黑,没了麦芒,拾着这种光秃秃的麦穗,手脸也被染黑了,鞋子裤腿就更不用说了,拾回来的这种麦子,被烧的半生不熟的,黑黑的,正好喂鸡,也算颗粒归仓了。

现在,收麦子多实现了机械化,剩余的年轻劳动力都去了城里打工,收完了麦子,年轻的媳妇,孩子们谁还愿意在这么热的六月天到地里拾那一把麦穗呢!倒是老年人还会延续传统。我二叔就是每年最忠实的一位拾麦者。每天天一擦亮,他就骑着他的三轮车出了门,放在田间地头,在光秃秃的麦茬地里,找寻拾捡着麦穗。他说现在用联合收割机割麦子,地里浪费的粮食更多了,机器在前面突突地奔跑,有好多倒伏的麦子或者拐弯的时候,有好多麦子就埋在麦糠里,没有割掉,而现在人又懒,在地头收了麦粒就回家了,谁还去地里拾一遍遗留的麦子呢!所以二叔拾麦子还随身带着镰刀和绳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只捡麦穗,而是和秸秆一起拾回来,用绳子捆了,放到三轮车里带回家。偌大的一望无际的麦茬地里看见几个孤独的老人弯腰驼背地还在捡拾麦穗,感觉他们是孤独的,同时又是充实有信仰的!他们不见得认识几个字,但是却那么执著地要将面前的每一穗曾经用生命结着麦穗带回家。即便现在家家早已经丰衣足食,不差这一点粮食,但他们依然早出晚归,延续着传统,感觉着他们才是真正麦田的守望者。

我劝二叔不要去拾麦子了,年纪大了,累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了,累一天能拾多少麦子?二叔摇头说,看地里拉下的麦子不忍心啊,拾回来为鸡鸭多好。粮囤里麦子是给人吃的,他要给鸡鸭们去积攒粮食呢!感觉着家里的鸡鸭们都在等着他,所以二叔拾麦子的动力十足,每天都要拾几捆回来。再在路边或空荡荡的场上碾压一下,扬好,装在口袋里做鸡鸭的口粮。看勤劳的二叔日日劳碌,也很是心疼,但是生长在那片土地上,没出过几次远门的他,已经牢牢地把根扎在那里,即便是千万次弯下腰来,也只是为了虔诚地要把每一穗麦粒带回家,向无数个仍在麦地里坚守拾麦的老人们致敬!

周末在家,和二叔一起去地里,路过麦茬地,二叔见路上,地头撒下的麦穗,一定要停车下来拾捡起来,他动作麻利熟练,驼着背,瘦小的身体在麦茬地里越拾越远,也越来越小而又高大,那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农民本色……

作 者 简 介

谢晓芳,小学高级教师,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烈山区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爱读书和写作。思索人生,感悟生活点滴。











(0)

相关推荐

  • 郊外的家:我看到的麦收

    梁东方 早晨的路口上,面孔黝黑的庄稼人开着各自的拖拉机在等活儿.他们岁数都不是很大,毅然选择了干农活而不是外出打工,一方面是愿意付出这份辛苦,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自己的农活干得比较地道,即使再挑剔的主家 ...

  • 「年度散文推荐」席腾华|扬场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 ​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 ...

  • 鲁北往事:麦收

    芒种将至,小麦也就快到了收割之时.和现在的孩子们谈起以前麦收时节农村的繁忙景象,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不相信的表情很清楚的写在脸上--这也难怪,现在的庄户人家谁家还种那么多的小麦,还 ...

  • 华州农村: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华州农村:蚕老一时,麦黄一晌 作者丨吉建军 麦梢泛黄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响起了久违的磨镰的刺啦声.人们在街巷里遇到总是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到哪哒去了?""刚从南安地里回 ...

  • 难忘当年麦收忙

    难忘当年麦收忙 □高西友                     小满已过,热风袭来,麦子黄梢,一年一度的农忙大幕又即将拉开.看着田间来来往往的收割机,和拿着布袋悠闲地坐在地头等着装粮食的乡亲,不由得 ...

  • 散文:过麦

    散文:过麦 作者:赵勇 金色的五月,麦香阵阵,一颗颗麦穗泛着金黄,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马上要过麦了. 北方人都把麦收叫"过麦".我记得小时候很农村落后,机器少.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仰慕古隆中/李守忠

    古隆中的牌坊前,松柏森森,龙吟细细,迎来了我们这群诸葛孔明故乡的游客. 这是一段相距千里的行程,更是穿越1824年的对话. 站在襄阳古隆中门前,我看到了那个来自山东沂南县砖埠乡诸葛村的少年,跟随着叔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为祖国点赞/苏佳鹏

    日月穿梭.时光流转,我的祖国--中国,即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中国人民亲眼目睹着她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切身感受着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在经济.科学.民生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带一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月亮的脸/欧君武

    2018年5月29日,让我遇见了56张"月亮的脸",一张挂在天上,55张开在人间. 今天晚饭后,我早早地来到女儿的学校,准备陪同七年级(1)班的孩子们上加自习.因为学校有规定,是不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九华山朝圣/孙玥

    如若不是本人亲身经历,我也难以想像三步一拜竟然有如此殊胜功德. 2016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我从家里出发,二十下午到九华山,我是去还愿的,为孩子许的愿望很圆满实现,我曾跪在地藏菩萨座下发愿:请地藏菩萨慈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龙游/夏明

    出差路过龙游,我执意下车.因为在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妈妈和舅舅. 龙游,现为衢州市辖下的一个县,位于浙江西南山区通向金衢平原的公路节点上,是浙江龙泉至兰溪的必经之地.四五十年前大约是一个镇,似乎归属金华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初探仙瀑洞/金志敏

    樵夫彳亍攀援于崇山峻岭间,又累又饿,长途跋涉使他高度紧张.周身感觉越来越冷,体表温度都被风雨逐渐带走,他感觉手臂起来一片一片疙瘩,而且小腹处皮肤也逐渐变红起痘.山鸣谷应,无意中拨开一簇盘根错节的树丛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放牛的童年/路志宽

    对于牛,乡下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这牛啊,不是牲畜,而是人,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员,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一员. 最为最主要的劳动力,犁地耙田拉车拉磨,牛都是一把肯出力的好手.尤其是那些缺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见石榴花开/邓小爱

    石榴石榴五月开,石榴花开贵人来--刚记事时,我就认识了她.那时老家的大门前有棵石榴树,每逢夏天,树上开满一束束火红的石榴花,像喜庆的喇叭,又像少女翩翩的红裙子.蜂蝶闻香而来,一场场"演唱会&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痛和幸福在旅途/刘茹

    盛夏时节,我们一行游人,乘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高速行驶,终于在第二天清晨的六点抵达世界文化遗产地黄山市.我们匆匆吃了早餐,便在导游的带领下向黄山风景区出发了.途中,导游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黄山.关于古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