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行:广元千佛岩游记
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你在沿途中看了多少风景,也不在于你是否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在于你旅行中的那种心境的变化和丰富的经历......
离开阆中约1个多小时,就驱车到了广元千佛崖。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古栈道险阁——石柜阁就在崖南头,与皇泽寺隔江相望。广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临江而建,颇为壮观,川陕公路从其下方通过,形成了江、路、山、佛的有机统一。千佛岩这个地方我虽然去过两次,可惜每次来的都不是时候,总有半边正在维修。
佛教是在两汉传入中国,而到了北魏时有了快速的发展,不仅佛教已经入主中原,规模也大了很多。这一时期留下了很多遗迹都有佛教内容,其中重要的是石窟佛像。不仅山西的大同云冈、河南的洛阳龙门有,而在四川广元的“千佛崖摩崖造像”,也是这一时期的遗迹。从北魏开始算来,足足过了1500年。
驱车很快就到了千佛崖的景区大门,从此处进去直走就到了景区。
阳春三月的千佛崖景区,一路鸟语花香。
既然有佛教、有佛像就应该还有寺宇,
这里有一处“大云寺”看似很古老,其实大云寺国内有好多处,都是始建于武则天时代。
不管你的寺庙资格有多老,到了现代都不能够脱俗。我们几个同游者都不信佛,算是到此一游吧。
寺庙内一个小水塘边,见三母子耍得挺欢,卡了几张。
离开大云寺继续前行,就到千佛崖了。千佛崖下的金牛道,是古代中原北方通往四川的主要通道,历朝外放官员、文人、商贾往来于此,或为官,或流徙巴蜀,或往来经商。在唐朝,王室、官吏、商贾多有开窟祈福的传统,这种风气也顺着金牛道一路蔓延四川,千佛崖也就成为了石窟艺术进入四川的前沿码头。
千佛崖在嘉陵江边大约200米的峭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龛窟,据说有十三层,让我一下子想起了现在川西色达的那些修行者的小房子,远观也如同佛龛一般,把所有的空间都占满。
在1935年修筑的川陕公路,也傍着千佛崖延伸,当时千佛崖有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毁,实在是可惜。这里现存的大小造像还有7000余尊。
参观千佛崖需要爬栈道上岩,有些险,胖子上去的话比较恼火。这两张图片是我第一次去时拍的,可惜原片丢失了,只保留了小图。
这些栈道比较狭窄,加上我们去时又在维修,所以走起比较恼火。
栈道通往每一个佛龛,游客可以在这里慢慢欣赏。
千佛崖石窟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向南北两段延伸。大云古洞是千佛崖最大的一窟,正中中心柱雕有弥勒佛站相,南北各有两个圆形龛,龛中设坛,这种布局,既有造像,又是僧人修行的密所。
据当地人说,大云洞中的弥勒佛身材修长,眉如新月,樱桃小口,就是依照武则天的模样刻成的。
第二次去时认真看了看弥勒佛的样儿,我觉得如果武则天就是这模样,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俩会要她吗?
千佛崖现存许多代表性洞窟多为来自两京(长安、洛阳)地区的官员出资开凿,造像风格近于陕西长安、甘肃麦积山一带的石窟艺术,形象古朴凝重,线条雄浑而简洁,雕刻技艺精湛,代表了两京地区佛教石刻艺术的流行风尚和艺术水平。
千佛崖造像主要特色在于盛唐时期所独创的一种佛坛式洞窟,中心坛背屏式雕刻更是独步国内石窟。这种佛坛窟一般是在窟室的中心凿出一座佛坛,然后在坛上雕出一组主要的佛教人物形象,雕像的身后一般还雕着双树形的大背屏,直通窟顶,信徒们环绕着这个佛坛可以作右旋式的礼拜。
大佛窟的大佛方脸浓眉,鼻梁粗大,既不像印度人模样,也不像中国南方人的相貌,而是典型的北方人形象。历史上的此时广元,虽然归属南朝,却屡屡被北朝军队占领,大佛的风格恰恰证明了这段历史。
在北魏晚期,开山凿佛造像在北方成为风气,往来于中原和巴蜀之间的僧侣们也注意到了千佛崖,并开始在此造像。历经西魏、北周、隋等数代工匠的完善、丰富,在唐代凿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窟龛。
盛唐时期造像与官宦关系密切。诸如韦抗、苏颋、毕重华等唐朝官吏自长安入蜀赴任利州,随行带来的中原技艺精湛的石匠、画师,在当时的千佛崖绝壁上凿石开龛,佛像俨然有“千百万亿”之巨。
盛唐之后,广元民间造像已极为踊跃,捐资者的身份也是林林总总,可以清晰地看出石窟造像从官宦走向民间的脉络。
晚唐之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继衰落,深受中原影响的千佛崖大规模造像也日趋停止。在宋、元、明、清等时期又有少量开凿、补塑、原窟重塑或重新装饰,规模远不及从前,仅仅是民间的顶礼膜拜。
“广元的风,昭化的葱”。广元夏秋交换季节的风速达18m/s,尤其是处在嘉陵江河谷风口的千佛崖,最大风速可高达10级以上,风力侵蚀是造像风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国时期修筑川陕公路时,对千佛崖临江峭壁进行爆破施工,其南段佛像、碑记、石刻均遭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护造像,对造象区域内的危崖支撑加固,在崖壁上开辟栈道、使全崖龛窟互相连接,对易风化崖石进行了化学处理保护。
广元千佛崖虽然风化比较严重,不过有完整的佛像,每个佛龛都有自己的简介,还是不错。是川内少有的佛崖石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