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熊家长”

周末带女儿去商场的餐饮区吃饭,吃完饭出来,听得一声比一声高的尖叫不绝于耳,众人纷纷侧目而视。女儿和我同时都皱起了眉头,放眼望去,两个孩子伸长个脖子憋红了脸在练嗓子,而两个妈妈在旁边哈哈大笑,其中一个还在鼓劲儿:好儿子,你的声音还没妹妹大呢……

看到有异样的眼神飘过来,有服务员看不下去了,上前小声劝慰,两位妈妈不以为然,而且还愤愤不平:怎么了?他们是孩子,孩子吼两嗓子怎么了,谁家没孩子啊......

服务员面色通红,尴尬离开。

女儿在旁边低声询问,“难道他们不知道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很丢人吗?”

我竟无言以对,突然想起多年前的一次出游。

那次旅行,正值旅游旺季。在酒店登记时,看到不少外国游客。酒店大堂内待客区的沙发处,一边是来自美国的两个洋娃娃,一边是中国的三个孩子,年纪相仿,大概都在7岁左右。两个洋娃娃一个乖巧地看护着行李,另一个低头安静地看书。不知道三个孩子是见到洋娃娃好看,想引起注意还是别的原因,自顾在酒店大厅追逐打闹了起来。但无论他们三人如何打闹,两个洋娃娃也是不理,偶尔抬头看看他们,冲着父母无奈耸肩膀。

某位爸爸看不过,大声斥责其中一个孩子,珠光宝气的妈妈看不过眼,斥责老公“他们还是孩子,玩呗,碍你什么事儿了?”某爸爸悻悻闭嘴。

最后,三个熊孩子竟然不小心将前台一张桌子上的花瓶打碎。一片寂静后,是一个孩子嚎啕大哭的声音。

那位浑身珠光宝气的妈妈着急了,冲过去抱住哭的那个孩子,心疼地安慰被吓哭的孩子,“宝贝,没事,没事,没吓着你吧。”这时,某爸爸过来说了几句,妈妈生气了,“赔钱不就行了吗?多大点事儿。”

两个洋娃娃吃惊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庆幸,他们的父母已经办完了入住手续,带着两个孩子,礼貌离开大厅。

剩下了我和很多人,无比尴尬,空气像凝结了一般,而三个孩子就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重又开始大闹天宫......

在国内,相信很多人都不止一次见过同样的场景:在饭店的大厅,在豪华的商场,在西餐厅,在医院,在银行,在所有能想到的需要保持安静的公共场合......经常会有孩子们东跑西奔,追逐打闹,而他们的父母视若无睹,甚至以孩子能发挥天性为骄傲。他们把那些公共场合当成了家,想怎样就怎样,甚至有的父母,在地铁上让孩子撒尿,在公交上视若无人,在商场任由孩子撒泼打滚,甚至把飞机当成能唱歌的KTV......

这些熊孩子之所以“熊”,因为背后都有个“熊”家长。这些熊家长自己就常在公共场合吆五喝六,在家对妻儿呼来喝去,在学校孩子受欺负了他恨不得上前先掌掴别人家的孩子......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有些规矩必须在家就教会。

在国外,当孩子懂事时,就被家长灌输很多规矩和原则,比如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那是大家的地盘。所以,无论孩子如何解放天性,他们都早早学会,一到公共场合,收起自己的个性,尊重身边的人,尊重公共场合的秩序。

人说,每个“熊孩子”的后面都有一个“熊家长”。孩子的毛病,大多家长也会有。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他在人间的第一个榜样。父母身上所有的习惯,都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而孩子也只有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习,才会慢慢分辨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一旦不良习惯形成,他需要靠很多年的自我强化,才能把家庭烙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去除。

那些自小爱在公共场合打闹的孩子,一定有在公共场合不注意言行的父母;那些不会尊重大人的孩子,自小就没有被尊重;从小敢因为爷爷不给买糖就给爷爷一巴掌,长大就敢在要钱不给时揍你一顿......

家长和孩子,有时互为镜子,能照出彼此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总责怪家里有个熊孩子,那是因为熊孩子身上有你太多的影子。你已经在社会上吃够你该吃的亏,过成了你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想让孩子成为更优秀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要跟他(她)一起成长,最后,他(她)才能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有时,“熊孩子”虽调皮,但其实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以为是放任自由的“熊家长”们。

麦子简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