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峰丨做糖的年味

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如今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这些脆嘎嘎的甜食,在生活相对拮据、商品欠缺的过去,只有在春节临近时才加工出来。过去皖南地区的农家正月里招待客人时,除了茶叶蛋、香菜、自制的豆腐干子外,能拿出手的也就是这些四四方方的糖块了。每年岁末腊月间,做糖是家家户户的习惯,成为传统的年味之一。

做糖先要熬出糖稀。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量产不大,熬糖稀主要原料是山芋,圩区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多用大米熬制。

“好炭炼出好钢来,好糖须得有好柴”。在没有通电、没有液化气的年代,熬糖稀主要靠硬柴。松树根因其含有很多松油,燃烧时间长、火头旺成为首先燃料。读初中时,寒假期间要是没有其他农活,我就带上一把镐头到山上刨松树根。松树的根系很发达,咬土非常紧,小孩子气力有限,需要二三十分钟才能刨出来,汗流浃背自不必说,有时还与其孩子为了谁先发现树根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很难刨,但只要连续两三天的辛苦,熬糖稀的燃料也就够了。

要将山芋熬成糖稀,还需要利用麦芽进行催糖。麦子在发芽后会产生一种酶,可以作为催化剂分解山芋淀粉中的糖分,这种方法在民间流传已久。由于冬天气候干冷,即使有太阳的天气麦子也难以发出芽来,需要加温催芽,人们便将装有小麦的竹扁放在灶台上,利用饭后锅灶的余热对麦子催芽。等到麦芽长到一寸左右时,就可以着手熬糖稀了。

熬糖的山芋也是有选择的。太过壮实的因为淀粉含量过高,出糖量反而少,基本不用。每年山芋挖回家后,人们都要挑选一些颜色稍带青黄的、相对瘦小的山芋进行窖藏,用作熬糖稀的原料。熬糖稀的头一天,掏出埋藏了几个月的山芋,削掉皮和冻烂了的部分,切成若干小碎块,洗净后放在竹篮里沥水晾干,大锅灶旁早已堆放了晒干的松树根,一切就绪只等开锅。

熬糖稀耗时较长,劳动量也不小,家里人都要帮忙,更需要起早。记得过去家里熬糖稀时,尚在人世的祖母天不亮就开始煮山芋汤。等我们起床后,炊烟弥漫的灶屋里早已飘满山芋的香味。山芋汤煮好后,父亲在锅灶旁用三根毛竹搭起支架,挂上一个十字架,四角系上干净的水纱布,地下放一只大木盆,盛出煮烂的山芋和汤水倒进水纱布里开始筛摇,将淀粉和汁水过滤出来。我则用小石臼将掺了水的麦芽捣碎成浆,再用纱布包住反复用力挤压出汤水。祖母将过滤后的山芋汤舀进大铁锅里掺入麦芽浆加热熬制。热气腾腾的褐黄色汤水就是糖稀的最初形态,也是山芋的精华。

灶膛里引着的松树根火头很旺,很快汁水开始沸腾起来,不断鼓出小波浪,祖母偶尔用锅铲搅动一下,防止结底。中途也会舀出一点给我尝尝,说是给我挖松树根的奖赏,那香甜可口的味道至今想来都回味无穷。

随着不断加热,汁水渐渐变稠,祖母搅动的频率开始加快,糖稀的雏形已经形成。期间为了节省柴火,需要并到一个锅里熬制。并锅后,祖母在搅动的过程中不时用筷子挑出一点糖稀往锅里滴,根据糖稀挂丝的厚度和下滴的速度来掌握熬制的火候。待到下午三四点时,几大锅山芋汤终于熬成了一锅浓稠的糖稀。熄火后,糖稀需要冷却一段时间,否则会烫炸装糖稀的陶钵。糖稀盛出后,祖母往粘有糖稀的锅里倒入一些碎锅巴,用锅铲抄起翻滚再捏成黄晶晶的圆团,叫做“吻糖锅,滚糖果”。每人分得一块。此时,一家人围着糖钵,啃着又甜又脆的糖果子,品尝浓浓的年味。

做炒米糖之前,首先得有炒米。先将糯米煮熟后再进行晾晒,乡下人称为“晒阴米”。之所以被称为“阴米”,系因糯米饭不可暴晒,须阴干为佳。阴米晒干后,再用铁砂烫出后就是炒米了。糯米在农村虽不是稀罕物,但因其量产少,平时吃的也不是很多。因此每年晒阴米之前,全家人都很高兴,可以饱食一顿又香又糯的糯米饭,尤其是佐以蒸熟的腊肉,咸中带香,口感极好,常常是吃得鼓腹而出,饱嗝不断。正因为糯米的黏性非常强,因此阴米在晾晒的过程中要不时将干硬的米团翻过身来揉碎,防止粘在器具上,同时还要看守,防止鸟雀和牲畜糟踏。

芝麻糖在做出之前相对简单,只要将芝麻洗净晒干后炒熟即可放入糖稀制作。做花生糖就要辛苦一些了,需要用手一粒一粒地将花生米剥出来,手劲小的人剥不了多久就会手指生疼,叫苦不迭。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花生衣的功效,只知道有点涩嘴影响花生糖的口感,所以花生米炒熟后还要去衣。用一只竹筛装上炒熟的花生米不断筛摇,一边散热,一边用手搓揉去衣,一口气吹去,花生衣飞得到处都是,有时碎屑钻进鼻孔牢牢黏住,几个喷嚏都喷不出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做了出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花生衣的价值。

炒米有了,芝麻、花生米也炒熟了,正式开始做糖了。顺序一般是先做炒米糖再做花生芝麻糖,主要是炒米糖量多怕糖稀不够。炒米和糖稀的比例搭配很有讲究,糖稀多了不仅浪费还很齁人,炒米糖很容易软化也不便保存,需要有经验的大人来操作。

本家有个“四爹爹”(即四爷爷)是当时村里比较出色的刀工手和调糖师,村里人家做糖的日子里比较吃香,大多要请他去掌勺操刀。糖稀在加热过程中,“四爹爹”手握一把长柄锅铲不时在锅里翻搅,一会儿又提出铲子查看,熬到一定火候,再把炒米倒进糖稀,撒上桂花米,迅速地搅拌起来。锅灶旁早已搭起一张长长的案板,上面摆放着做糖的木制模框和用来压实的平底木槌。粘有糖稀的炒米在锅内很快被“四爹爹”捣鼓成一个大大的“米包”,接着又被快速的从锅内捧出,在两手之间转来转去,最后摊在模框里。刚出锅的炒米糖松松软软地黏在一起,用平底木槌压平整后,再撤去模框,趁热用刀来切。切糖的时机须得把握好,太热时炒米糖过软容易粘刀,太冷时发脆容易碎,也是一个经验加技术的活。“四爹爹”切糖时的动作可以说是一场表演。只见他手起刀落,三下五除二将撤去模框的炒米糖切成一道道两寸来宽的米条,然后再横刀快速切成一片片正方形糖块。用手比量一下,大小厚度几乎一模一样。用“高手在民间”来形容“四爹爹”的神刀绝技一点都不为过。糖块装入大口瓮里密封保存,吃时掀盖伸手即可探囊取物。至此,炒米糖才算是做出来了。花生芝麻糖制作的过程也大抵如是。

流经岁月,多年过去。现在吃的糖都是在超市或是糖坊购买,品种也很多,都是大米熬出的糖稀做的,山芋糖已经很难见到。如今的孩子们自然体会不了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艰辛。我的孩子有时嫌这也不好吃那也没味道时,我就告诉他过去我们的生活经历,有时他会默默地点点头,有时又不置可否的摇摇头,也不知是怎么想的。我也只能淡淡一笑了之,也许这就是代沟的一种体现吧。

每逢春节来临之时,儿时老家做糖的场景都会浮现脑海。松树根燃烧时发出的“劈啪”声,“咕噜咕噜”的糖稀沸腾声,“咔嚓咔嚓”的切糖声,笑语声,溢满了热气腾腾的灶屋……这一切都构成了过去不可或缺的年味,令人难以忘怀。

作 者 简 介

红杨树,原名吴云峰,生于1973年9月11日,大学文化,法学学士。安徽省芜湖县人,系该县总工会公务员,现居芜湖县城。酷爱乡土文学作品创作。部分民俗散文、古体诗词发表于《芜湖日报》、《安徽文学》、《今日宣州》、《鸠兹鸟》等。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年货的幸福时代

    如我女儿一样生在21世纪大城市的孩子,基本不知道年货的概念. 假如我跟她说什么是年货,她一定一脸困惑. 过年前为什么要储备年货?那些东西平时都不愿意吃,干嘛还要留到过年才吃? 我说,平时没得吃,提前准 ...

  • 米肖:何处悲声破寂寥

    一 每天早晨,将孩子送去学校,总是拦不住自己,执意往菜场走一遭. 家门口遍地私人超市,菜品价格合宜,但无论如何,就是吃不惯那些被激素催成的速生菜. 抓一只布兜,在菜市东游西逛--多年下来,早已甄别,哪 ...

  • 散文||煳 味

    煳   味 邵孔发||安徽 如今偶尔忘记煤气灶上烧着食物,以致烧煳:从前吃煳食闻煳味,家常便饭. 乡间春荒难熬,青黄不接,饥饿的孩童野外四处打食.折下灌浆的麦穗,掰下嫩玉米棒,扒出嫩头青的山芋.尚未收 ...

  • 吴云峰丨乡村腊月豆腐香

    豆腐,这个号称西施色泽的豆制品凭借其嫩滑的口感一直赢得芸芸众生的怜爱.此外,豆腐谐音"都富",这个吉祥的名称又其成为皖南农家逢年过节.祭祀先祖时的必备菜.在没有通电.没有通自来水, ...

  • 吴云峰丨索朗娜姆,“扎西德勒”

    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对于置身于西藏的我们来说,心胸随之而开阔,而豪迈,而骄傲.我们真正地与这个神秘的地方"亲密接触"了! 这里的美景对于我们是仙境,而藏民 ...

  • 吴 群丨做一株桃树

    乡下老家门前不远处有一片面积约十亩的桃园,一夜春雨,滋润无声:天亮霎时开出一片花海,鲜艳.热烈,将小小的村庄包围,香气氤氲在村子的上空.花增添了小村的动人景致,小村赋予了桃林人间气息. 在这个喧嚣的季 ...

  • 吴云峰丨仙女湖,远离了沧海桑田的人间天堂

    走出北国的初冬,远离了沧海桑田,在阴历十月的晨风里,把心情放飞在云端,让心境豁然明朗.带着轻松的心情,纵观一路风景,犹如童年的歌谣,简单明了.南国的高楼大厦已被渐渐甩掉,车轮辗入了远离尘嚣的山水之间, ...

  • 吴英杰丨做一个享受的读者

    有书相伴,寂寞就能开花!墨花朵朵,你就是一个享受书香的读者. 有书相伴,孤独就能结果!汲取书中的精髓,滋养你的精神,丰盈你的思想,改变了你的认识,重塑了你的性格,更换了你的性情,你就成为了一个享受的读 ...

  • 早餐饼,这一款总吃不腻,粗粮细做,软糯味美,无糖也甜

    早餐饼,这一款总吃不腻,粗粮细做,软糯味美,无糖也甜.复工了,朋友们的早餐怎么安排呢?是吃好出门?还是带着早餐便当出发?总之,要记得好好吃饭.我家经常做各式面点.粥品.面条.米粉等,简单快捷,营养丰富 ...

  • 【黄梅年味】程俊||儿时做糖粑之四——揉糖

    做糖粑 揉糖 儿时记忆 01 空白 终于要揉糖了! 吃过晚饭,母亲将装糖稀的瓷罐搬出,尽管煤油灯的光不是太亮,但母亲仍看到糖稀浅了许多,她冲着我瞪了一眼,我马上装作抱柴禾,用眼角的余光,我偷偷地打量了 ...

  • 【黄梅年味】程俊||儿时做糖粑之三——炒米籽

    进入腊月,年的脚步似乎也加快了,村子里的女人们都被年催着忙个不停,做苕果儿.打豆腐.炒花生.炒米籽.做糖粑......母亲也不例外.我天天盼着母亲早点炒米籽,因为米籽炒好,离做糖粑也就不远了. 母亲终 ...

  • 【黄梅年味】程俊||儿时做糖粑之——冻米

    母亲每年很早就开始忙年了.大雪前后,选个晴好的天,母亲把坛子里储存的糯米取出来,淘洗干净,放在木盆里浸泡,大概要浸泡一天一夜,待到糯米发胖的时候,到阁楼上把那只蒸糯米的甑拿下来,拿到门口的水塘里洗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