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旦传承好声音-记著名京剧老旦名家吕昕(下)
在北京,有许多老年人是京戏迷,但是有些老人行动不方便,吕昕就到敬老院为他们演唱。有一次让她印象很深,那天她到东直门敬老院演出,一进大门,就被晒太阳的老人们围了上来,他们高兴地握住吕昕的手,嘘寒问暖,令吕昕感到十分温馨。这些老人都已是古稀、耄耋之年,有几位已年逾九旬,他们都经历了京剧繁荣时期,见过很多名角大家。老人们听着吕昕的演唱,十分陶醉,吕昕十分感动地听他们对她说:“京剧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不能让她断了根呀!”
吕昕不但积极参加国内各种艺术活动,还多次出国进行国际艺术交流,将京剧艺术远播到海外,受到国际友人们的热烈欢迎,有力地推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她曾受美国加州音乐学院的邀请进行讲学。还到多所美国高等学府进行艺术交流,使得国外观众们近距离了解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京剧的魅力,令外国友人赞叹不已。
她的贡献被许多国际机构认可。2010年,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授予她“和平使者”荣誉称号,被多所美国慈善机构聘为董事会成员。她在洛杉矶进行慈善义演,帮助自闭症儿童,为中美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2011年韩国庆州举办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吕昕作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理事,代表中国演唱的《打龙袍》得到高度评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在中韩建交20周年纪念演出中,为中韩两国领导演唱了京剧传统剧目《孝义节》,受到大家的称赞。
为了把京剧艺术传播得更广,吕昕曾顶风冒雪奔赴西藏,面临着高寒缺氧的危险,到海拔四千米的雪域高原为藏族同胞演出。她也曾深入内蒙古草原为蒙古族同胞演出,在碧绿的草海中放声高唱,演出直到夜晚,星斗满天,寒风凛冽,但是观众们热情不减,围着篝火歌舞,为北京来的贵客们煮着上好的羊肉。畅饮过后,当地的蒙古族同胞还想听吕昕的演唱,于是她那高亢的声音又在大草原上空回响起来。这时借着篝火,她看到一位蒙古族老阿妈,核桃皮一样的脸庞呈现出动人的微笑,古铜色的袍子在火光中如镶上了一层金边。吕昕走上前去,握着老阿妈如树枝一样的手,因为语言不通,两人只能泪眼相对。第二天一大早,在蒙古包前,她看到老阿妈劳作的身影,喝着老阿妈端上来的奶茶,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老阿妈世世代代就生活那里,安安静静地和大地作伴,和日月星辰相依,当阿妈听到吕昕唱的京戏的时候,她一定会想,这是北京给她带来的声音啊!当年老人已经92岁了,在吕昕心灵深处刻下永不能忘怀的慈祥,她认为,老人家就是天地,就是永生,她常常这样想:“老人家祝福您!我会再去看你。”
在通辽、赤峰这些城市、农村的进行义演活动时,有很多的戏迷围着她,请她一段接一段地唱。她感觉京剧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受地域限制的,京剧艺术也能搭建起与少数民族同胞友谊的桥梁,她和蒙古族的同胞们,手牵手、心连心。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和为基层群众的演出经历,更让吕昕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她说:“人民群众是让京剧事业发展传承的'天’,我就是要在这个'天’底下唱好戏。”
吕昕演唱的《打龙袍》选段
天津、石家庄演出引起轰动
一次,她与天津花脸名家康万生联袂演出《遇皇后·打龙袍》,自龚云甫、金秀山唱红后,经过李多奎、金少山、裘盛戎等名家百年间的磨练,成为了京剧老旦、花脸行的一出经典对手戏。那次是吕昕与康万生首度合作,舞台上他们实力相当的激情碰撞,给观众带来了唱念做俱佳的艺术享受,把戏迷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名剧演绎得堪称完美。尤其是吕昕一再出现的“一口气”唱法的大腔,不仅是龚派传统演唱技法的根本和精华、衡量正工老旦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也是京剧演唱中最见功力的技法之一。他们的成功演出,让戏迷们享受到了一次真正的艺术大餐。
为响应国家号召,吕昕首先提出“京剧名家+当地班底”的模式,这不仅让各地观众欣赏到了名家艺术,也让各地的京剧演员得到与名家同台学习的机会,同时减少了一个名角出外演出,大队人马陪同的巨额支出。在这个新模式中,“名角儿”是关键。李少春大剧院售票处的工作人员说:“凡
有名角的演出,票就格外好卖,票房也高。”确实,京剧艺术在发展传承中形成了“角儿”这一独特的“品牌”。
2012年,为了弘扬老旦艺术,也为了纪念老旦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龚云甫先生,在由美国华人京昆艺术研究会、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天津文艺广播协办的
“纪念京剧老旦龚派创始人龚云甫先生诞辰150周年(天津)演唱会”上,吕昕又与当代著名裘派花脸康万生先生联袂献艺,对唱十二出传统京剧经典唱段。当天大雨倾盆,但观众热情高涨,纷纷前来观看演出,演出过程中高潮迭起。龚派传人赵静尘(卧云居士)之子,已经年过九旬的赵恒钧先生也到场观看。赵先生见吕昕既有李派的基础,又能体现龚派的特色,十分欣喜,其后,曾多次向吕昕讲述父亲当年对舞台人物的各种艺术处理方式,并希望吕昕能够继承发扬龚派老旦艺术。
吕昕与赵恒钧先生
戏迷们说,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世纪演出。吕昕和康万生在演唱会上的表演方式也十分特殊,先由吕昕演唱一出戏的全部核心唱段,大约用时四十分钟,之后再由康万生先生演唱一出戏的部分经典唱段,依此类推循环往复。吕昕演唱了《钓金龟》(包括:引子、定场诗、念白、二黄慢板、散板、三段原板),《行路训子》(包括:二黄慢板、倒板、碰板、原板、大段训子念白、原板、倒板、散板),《游六殿》(包括:二黄散板、倒板、碰板、慢板、原板),《徐母骂曹》(包括:西皮倒板、三眼、骂曹大段念白、西皮二六),《孝义节》(二黄中三眼)等骨子老戏。康万生演唱了《探皇陵》《探阴山》《赵氏孤儿》《将相和》《除三害》《锁五龙》《铡美案》《坐寨盗马》《刺王僚》等名剧。一个凤鸣鹤唳,一个虎啸龙吟,刚柔并济,相映生姿,酣畅淋漓,令观众大饱耳福,如渴者饮琼浆,如旱苗沐甘露,让戏迷们如痴如醉。这种演唱会形式可谓是前所未有。不过对演员来说,这比演一整出戏还要累得多,因为唱戏时还有配角帮衬,而这种演唱方式,就是两个人整出整出的唱,没有休息时间。戏迷们说:“只有像吕昕与康万生先生这样有着深厚功底的实力派演员才敢这样唱。”
吕昕演唱的《钓金龟 哭灵》选段
演唱会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在演出的新闻发布会上,大批天津媒体界的朋友到来,天津人都了解他们天津的名角康万生,康先生是优秀的裘派第三代传人,素以铁嗓钢喉著称,久驻天津,誉满梨园。而他们对从北京来的吕昕就感到陌生了,当时有一位记者就向吕昕抛出了一个问题:“吕老师,您初到津门,大家对您并不了解,这样,您给大家露一手,如果真好,我们就买您的票!”吕昕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满宫满调的打了一个《钓金龟》引子“家无隔宿粮,饥寒实难当”一句,真是声如裂帛,响遏行云。在场的人都被吕昕高超的技术、高亢的嗓音所折服,那位记者当即表示:“吕老师,您放心,这次天津演唱会的宣传我们一定做好!我叫上亲友们都来听戏。”当场就买了25张戏票。
吕昕回忆说:“天津那次演出,宣传费只花了不到两千,票却卖了二十多万,台下可谓'满坑满谷’。头一天三层和一层两边的座就全卖完了,到了开戏那天,票全都卖出去了。原本安排在一层的摄像师都被挤到了楼上。”
那次演出圆满成功,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众所周知,天津是有名的“大码头“,过去戏班中有句话,叫做“北京学戏,天津出名,上海挣钱”。一个演员唱遍北京、上海,但天津观众不认你,你也不算一个真正的大角。过去很多大角也是“谈津色变”,由此可见在天津演戏之难。天津观众爱戏、懂戏,对演员十分挑剔,但同时也真捧角儿,只要你有“真玩意儿”(即高超的艺术水平),天津的老少爷们也真捧你。这次演唱会令天津观众知道了北京有位老旦,戏路正、玩意儿实,好角!
2014年吕昕受邀,再次到石家庄人民会堂演出《钓金龟》。演出过程中,观众掌声、喝彩声不断,剧场气氛十分热烈,演出后观众不舍退场,强烈要求吕昕返场加唱。盛情难却,于是她又返场唱了《四郎探母》中佘太君“一见娇儿泪满腮”的著名唱段。演出后,观众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原汁原味的艺术。
那次演出中,一位观众至今让吕昕不能忘记。在售票口附近,一位老年人经久徘徊,原来这是一位特殊的老年戏迷,他要用一个月的低保费买票看这场演出。这让吕昕和同伴们十分感动,他们主动为老人买了门票。
2014年10月24日,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为纪念李多奎、周文贵二位大师,吕昕与康万生再次合作,吕昕演唱了《钓金龟》《哭灵》《望儿楼》《滑油山》《游六殿》《孝义节》《打龙袍》,康万生演唱了《探皇陵》《探阴山》《锁五龙》《铡美案》《除三害》《赵氏孤儿》等花脸名剧,是日还请来了周文贵先生的入室弟子、京胡演奏家王志林操琴,李多奎先生的女儿、月琴演奏家李世英也主动为吕昕伴奏。周文贵先生之子、北方昆曲剧院花脸名家周万江、李多奎先生的女婿王淼也应邀到场,发表激情洋溢的讲话。
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吕昕、康万生轮番登台,共演出五番儿,每番儿还是四十分钟,这种全新独创的演出形式,演员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绝对无法完成的。两位京剧名家争奇斗艳、精彩纷呈,传统韵味十足,唱法颇显李多奎盛年神韵。吕昕行腔吐字周正圆润,气息运用功力非凡,韵味拿捏恰到好处,唱功技法娴熟自如,高亢处似鸾鸣天阙,低回处如古寺晚钟,令观众听得如醉如痴,叫好声、掌声须臾不断。来自京津冀乃至大江南北的戏迷,齐聚一堂,共同欣赏他们的表演,盛况空前。
演出结束,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迟迟不肯退场,众多戏迷上台献花,鲜花堆满了舞台,争相与两位大家合影留念,纷纷探问下次演出是什么时间,追捧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更使吕昕树立了要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决心。
继承发展, 锲而不舍
虽然吕昕的表演是场场火爆,但对于京剧目前的境况,她还是很忧虑,她说:“京剧目前的境况确实令人堪忧。一个是丢失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再一个很多人都对京剧的误解还是太深。认为是陈旧的东西,不愿意接受。”的确,如今演员在传统剧目和技法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流失。吕昕认为,如今要达到前人的专业水平,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童子功很重要,但是又能有多少人想让孩子从小吃苦去练功呢?她认为,我们最起码要能在态度上积极学习前人对艺术的执着精神。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基本“四功”,对于老生、青衣、老旦、铜锤等行当唱功居于首位,是要经过非常严格艰苦的训练。陈彦衡先生曾经在其著作《旧剧丛谈》中说过:“虽然此特论嗓音之优劣耳,设或五音不讲、四声不谐、格调不高、韵味不厚,纵能震惊乎俗耳,难免贻笑于方家。要之嗓音虽由于天赋,而人力亦实居大半,其间发音运气、念字行腔,具有微妙之作用。”
很多前辈演员从小天不亮就要早起练声,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明确发音用气的正确方法,结合自身条件找到一个最为高效的训练方法。过去的老式剧场没有电子扩音设备,全凭演员一条肉嗓子灌满整个剧场。在传统意义上,好的声音一定要具备最基本的两点:一要响亮,二要打远。吕昕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曾经花了大量时间去喊嗓、练嗓,对提高自身的音色、音量、音域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很多人把京剧的好嗓子比喻为可裂金石。看过一代名净金少山演出的老人们回忆,一嗓子出来可以震得剧场天井直往下掉土。根据记载,金少山在第一次灌制唱片的时候,曾经把录音设备唱炸,让外国的工程师们都十分震惊,所以他一般灌唱片都要与设备保持一些距离。固然金先生天赋极佳,但是,也更离不开后天正确的方法与自身不懈的努力。
可是如今,很多人认为京剧陈旧、过时了,不值得下那么大的功夫。不可否认,观众的日渐稀少和近些年各种娱乐形式的丰富多彩,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以及一部分从业演员在整体表演的技法上的明显退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从另一角度去看,社会关注度上还缺乏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而这一现象更使京剧艺术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所以吕昕说:“对于京剧的继承问题,确实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以及探讨的重点。”一个艺术想要很好地传承下去,首先需要一个行业公认的、明确的艺术标准和要求。按照这个大体的艺术标准和要求来评测从业者的水平,是否达标,以此来不断筛选,使得我们这门艺术再一次焕发青春。
她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些年来创排的个别新编剧目,都是吸取话剧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在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化妆动作等方面追求视觉上的生活还原,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京剧的艺术原则,这也必然导致这些新编剧市场冷清,不能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观众的欢迎。而且,每排一出新戏都要制作新的布景、服装、道具,可这些服装道具等却没法再用到别的戏中,只能被束之高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反观传统剧目,虚拟性表演,节省了舞台布景的开支;传统的行头,基本不受朝代的限制,稍加添减即可供多个角色和多出剧目循环使用;使用传统的砌末(道具、布景),沿用传统的化妆也保证了京剧固有的程式化身段完成。
戏曲界的前辈们经过无数次的舞台实践,历经了时代的考验,总结出了程式化的动作,规范了生旦净丑的化妆方式,确定了行头砌末的样式,这都是前人的心血凝结而成!是需要继承的宝藏!今人也是要在继承古人留下的艺术精髓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的,比如取消饮场、取消检场等等,这些才是有益的改革、进步的创造。所以说如果新编戏,不继承前人智慧,却想要推翻京剧根本的艺术原则搞创新,这无疑是愚蠢自大、徒劳无功且劳民伤财的事情。
对于京剧现在舞台上的这些“改良”风气,不惜大价钱在声光电上做功夫,吕昕对此十分担忧,因为京剧与现代的很多流行艺术不同,它是中国独有的戏曲传统程式化表演艺术,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在表演上的一大特色,是明显区别于话剧等戏剧表演形式的,有些人为了吸引年轻人而想尽各种噱头,打着“传统文化”“国粹”等幌子进行创新。诸如“摇滚京剧”“京剧比基尼”这些产物,不但不会提高京剧等传统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反而会适得其反。吕昕认为,只有具备真正的实力,才是挽救整个行业的硬道理。吕昕说:“跟前人比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以现代创新精神上去复排老戏,而从经济上讲,复排一出老戏的花费和搞出一台新戏的花费少之又少,可以说是九牛一毛。特别是在创新上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究竟什么才叫创新呢?这正如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以这个理念来创新,才能按照传统的脉络,去寻求一个真正经济合理的创新办法。”所以,吕昕到处呼吁要重视、鼓励、发展创新,但是这必须在充分继承和理解传统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进而保持艺术的健康发展与传承。
诚然,由于过去的技术限制,导致不少传统的东西渐渐丢失,这也是很多京剧从业人员和爱好者们苦恼的地方,但只要保持对待艺术真诚的态度,目前所能抢救、收集的艺术资源还有很多,急需相关人员发掘整理,并且结合现有条件付诸于实践,与广大观众见面。比如,在艺术理念方面,在京剧鼎盛时期,有不少大家、学者都对京剧的演唱表演阐述过自己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提出意见,这些都是现在的从业人员以及研究人员所应该多多接触,参考并且学习的宝贵财富。总之,只要从业者对于其所从事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追求,戏曲事业得到繁荣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在当下,为了更好地创新发展京剧艺术,京剧演员首要的任务就是继承,继承剧目、表演与演唱等各方面的技法,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只有继承好了才能更好的发展。所以演员要多学多演传统戏,保留继承冷门戏,挖掘整理濒临失传戏,既提高了艺术,又丰富了剧目,也满足了观众的需要,投资不多但收益甚大,这才是一本万利,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观点。
她说:“真真正正地按照京剧本身应有的格局和规范去排出几出优秀的京剧剧目,并且将之展现给观众,由观众进行评判和监督,这才是振兴京剧的开端。因为京剧是舞台艺术,要想真正地继承发展,必须回归舞台,回归剧场,让演员面向观众。演员只有在不断的舞台实践当中,才能逐步完善自己的表演技巧,才能不断进步,逐渐提高整体的舞台表演水平。还可以鼓励不同演员们在不同的剧场、舞台进行表演,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竞争比拼的机制,逐渐使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有更多的机会感悟、欣赏真正的京剧艺术风貌,拉近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使优秀艺术真正地为民众服务。”吕昕认为,如果真能这样,至少在未来几年,我国京剧事业整体水平会有显著的提升,并受到观众的欢迎。我国优秀的京剧艺术也会大步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