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进草书|《师说》(中),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很有现实意义
原创声明:以下作品均为循规书法堂非传统笔墨探索书法原创作品,并在头条首发,可以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尊重原创作者的创作成果,谢绝改头换面、掐头去尾再编辑后抄袭发表,盗版发表,所有图片版权均为本堂所有,如有意发表高进书法的头条号,可以与本堂联系,取得授权后方可发表,谢谢!在此再次重申,有部分头条号抄袭我的作品时介绍作者时张冠李戴,把我介绍成了军人出身,中共党员,著名书法家,有时还介绍成了高进铎,我明确告诉大家,除了是党员身份外,实为一介布衣。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据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当年,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才35岁,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师说》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