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乌梅丸证

《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下面将从本条原文入手,探析乌梅丸方证之本义。  1  原文析义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蛔厥表现为但烦不躁,且烦有暂安时,亦无肤冷之症,“确与这脏厥差之千里”,“蛔厥者,那是能治的”[2],故仲景示“乌梅丸主之”。此处以“主之”表述,“提示其方证相应关系的紧密程度”[3],说明乌梅丸为治疗蛔厥之主方。
    “又主久利。”此处“又”字尤须详察,其意大概有二:一是乌梅丸为仲景所创,主治蛔厥,又可治久利,或又主久利为后人添加;二是乌梅丸非仲景所制,在仲景之前乌梅丸主治久利,仲景用之治蛔厥。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仲景用乌梅丸之本意都应是治“蛔厥”,而绝非治“久利”。
  2  制方分析
    从有关“蛔厥”叙述来看,下(肠)寒上(胃)热,且以下寒为本,正气虚损是其主要病机,故治宜温阳祛寒,除热止烦,驱蛔补虚。方中乌梅,味酸气温平,(《神农本草经》),醋渍以增其酸味及“杀邪毒”之力,重用为主药。黄连,味苦气寒,降“热气”(《神农本草经》),“治烦燥恶心”(《药类法象》);黄柏,味苦气寒,主“肠胃中结气热”(《神农本草经》),上二药共助乌梅除上热,止烦满,降逆气。上热实由下寒引起,而“清上热,正所以救下寒也”。干姜,味辛气温,主“温中”(《神农本草经》),“通四肢关节”附子,味辛气热,主“邪气,温中”(《神农本草经》),细辛,味辛气温,“主温中,下气”(《名医别录》),蜀椒,味辛气温,“主除五藏六腑寒冷”,《本草图经》谓:“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桂枝,味辛气温,主“温筋通脉”(《名医别录》),上五药温阳散寒,下气降冲,通脉除厥,蜀椒兼以杀虫。人参,味甘气微温,主“补五脏,安精神”,“除邪气”(《神农本草经》),当归,味辛甘气温,“止呕逆,虚劳寒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药性论》),上二味药补益不足,兼祛寒、止呕、止烦。其中,使用较重剂量之黄连、干姜,意在苦降辛开,升降气机,再加丸以米饭、蜜,可以调和中焦,补虚安中。诸药相伍,共奏温清并用,邪正兼顾之功。
    3  证候辨析
    “脉微而厥”,因于下寒。“厥”者,“逆气”也,故又称“厥逆”。“脉微”为阳虚,即阳虚不能鼓动脉气。而阳虚不能温达四肢,“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但此处的脉微当指脉微微而动、而续,不是“脉微欲绝”。“时烦”,因于上热。烦字从火属热,热则烦。烦和躁是两个不同的症状,“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本方证“时烦”因于邪扰,即烦一会发作,一会息止,反复出现。第289条“时自烦”因于阳复抗邪,与本症不同。蛔伏或久利致下寒而上热,故烦常发于蛔动或利前,止于蛔静或利后。“吐蛔”,为乌梅丸证特征性症状之一。“蛔厥者,其人当吐蛔”,明示是否吐蛔可区别蛔厥与脏厥。蛔虫寄生肠中,畏寒就温,上行入胃,若遇食气则可再上而从口出;肠胃以通降为顺,蛔虫滞留肠胃,气机壅塞,亦可致逆上而呕。“常自吐蛔”说明素有虫积,且蛔之数量较多。又《金匮要略》谓:“腹中痛,其脉当沉而弦,反洪大,故有蛔虫”,那为何本方证伴见“脉微”呢?二者虽都会有吐蛔之象,但蛔虫腹痛是为急症,而蛔厥时烦是为缓疾。所以,有人将蛔厥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症,这是不清楚仲景此方原非为治疗急症所设[6]。
    对于“久利”,仲景未予详述,须与“蛔厥”参看。本方证“久利”因于寒邪内侵,而“久利则虚”,又可加重下寒;寒甚逼阳上越,则可化热;正虚邪盛,寒热错杂,可致气血不和。正如《伤寒尚论辨似》所谓:“利起本寒,成于化热,始于伤气,久则脱血。”又方取丸剂,“丸者缓也”,表明“久利”亦须缓治。
    综上所述,《伤寒论》乌梅丸方证的主要病因为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病机为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兼心神被扰,胃气上逆。“脉微而厥”、“时烦”为必有症状,“吐蛔”或“久利”为特征性症状。乌梅丸方意主要为:乌梅、黄连、黄柏除上热以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细辛、蜀椒祛下寒以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人参、当归补不足,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缓图收功。

(0)

相关推荐

  • 厥阴脉症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十五

    厥阴脉症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十五 <伤寒论>曰:"厥阴之为病,消渴(即口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一般都认为这 ...

  • 脏厥与蛔厥的鉴别

    第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

  • 吴佩衡乌梅丸案证治浅析

    吴佩衡先生是近现代云南乃至全国皆名望颇著的中医临床家与教育家,他深研仲景学说,擅长经方运用,是中医扶阳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与践行者.吴氏临证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善用峻药,观其医案中常以四逆辈加减化裁,附子 ...

  • 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升降出入 中医之魂 补续. 薛东庆原创,**者请注上本人姓名,谢谢配合 大纲: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经典论据: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q ...

  • 【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 [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薛东庆原创, 大纲: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经典论据: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l ...

  • 明以前紫檀文物浅述 — 兼记一组清乾隆紫檀云龙纹扶手椅

    中贸圣佳2021春季拍卖会 预展 5月18日-5月19日 拍卖 5月20日-5月21日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斫木-明清家具专场 拍卖时间:5月21日 21:00 明 ...

  • 乌梅丸证新识

    乌梅丸证新识 □ 张再康 河北中医学院 ·乌梅丸证的病机有阳虚阴寒内盛和相火内郁化热两方面,故形成了寒热错杂的病机. ·乌梅丸证的病机为肝阳虚夹有郁火,肝阳虚为主要矛盾,郁火为次要矛盾.此种郁火并非必 ...

  • 浅述高效晶体硅电池技术

    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受到光吸收.载流子输运.载流子收集的限制.对于单晶硅硅太阳能电池,由于上光子带隙的多余能量透射给下带隙的光子,其转换效率的理论最高值是28%.实际上由于额外的损失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很低 ...

  • 八点浅述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差异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差别是什么?这个问题通常可以被理解为:"我究竟应该是采用精益生产还是六西格玛来改善我的业务活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这两种工程改善方法 ...

  • 【龚去非】运用九味羌活汤经验浅述

    龚去非副主任医师,年近八旬,行医六十载,早年曾师事于近代名医冉雪峰先生,对诊治外感和内伤杂病有丰富经验.龚老认为,疾病过程中,无绝对的表里寒热虚实.所谓"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 ...

  • 期货技术分析的利器<量价仓>理论浅述

    关于量价仓理论,它所包含的分析要素包括不同价格水平与投资者持仓兴趣.市场人气.市场能量.资金参与度等众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市场价格下一步的运动方向进行预测,虽然该理论目前还并不完美,但是相较其它类 ...

  • 浅述何绍基临古习书

    一.临古不厌 (一)临古不辍,终其一生 何绍基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逝后特旨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文安.何凌汉不仅身居显要,仕途畅达,其书法也为时所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