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散文】郑建平 / 美哉羌塘草原
美哉羌塘草原
郑建平(四川)
存在留下印迹
之前,我去过不少草原,如,川西的红原草原、若尔盖草原、毛垭草原、龙灯草原、罗锅梁子草原等;北疆的那拉提草原、喀拉峻草原、夏塔草原、库尔德宁草原等。草原的辽阔、秀丽让人心旷神怡、身心舒展;其间的牛、羊、骏马像繁星一样散落在草地上、河滩边、溪水旁,很容易使人想起“三月蓝青腊月黄,无边草色沐秋光。牧歌声里雄鹰叫,风拂葱茏现牛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诗句来。这些草原的美我们都能用一个较为准确的词去概括它。然而,行驶在羌塘草原上,我却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表达对它美的感受。由于羌塘草原地处高压、高寒和高危地区,人很难在这里久居、繁衍生存,就是植物也只有一种像寸头似的浅草能够存活,其它不见任何植物。这种浅草当地人管它叫“那扎”,也就是它让羌塘高原有了羌塘草原。虽然羌塘高原平均海拔在5千米以上,但地表都是低山、丘陵、草原和湖泊的起伏所构成。因此,没有任何高山峡谷之感,也没有一望无边之阔。走进这片土地,首先映入我眼睑的就是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那扎和泛着铁血红的砂砾。它们铺满平地,山脚、湖边和公路的两旁,在阳光下一片金黄、殷红,特别在冉冉升起的旭日和徐徐西落的余晖照耀下闪烁着血红的光芒。我不知道那扎春、夏季节返不返青,开不开花,也不知道冬天它枯不枯萎,死不死去,可我知道它是羌塘大地美景的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延绵不断的草原中,最扯人眼球,让人兴奋不已的当属那些“措”了。据相关资料介绍,羌塘高原上有湖泊2万5千多平方公里,占了我国湖泊面积的25%,其中,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的就有500个,超过5平方公里的就有300多个。怪不得我们行驶在羌塘大地上一路都有措伴随着我们前行。这次我们所经过、停留观赏的措就有:纳木措、巴木措、班戈措、色林措、吴如措、达则措、当穹措、当惹雍措、扎日南木措、打加措、公珠措、玛旁雍措等。朋友们说这里是“一错再错,错上加错”。这些措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分布在草原中,分布在公路的两旁;有的措碧蓝,有的措湛蓝,有的措深绿,有的措翠绿,有的措从浅绿到深蓝皆有。那些个颜色太夸张,夸张得让人不敢相信,就像造假怍派PS出来的,可它真真切切的就躺在我们眼前,荡着浪花和我们亲吻,抚摸我们的肌体,刺激着我们的肌肤,发着阵阵碎语和我们交流着感情,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不是梦。这么夸张的颜色据说是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重金属所致。这些措就像一颗颗华丽无比的蓝宝石、绿宝石镶嵌在羌塘草原中,让本为平淡、荒凉的草原一下显得华丽富贵起来。
哪里有措哪里就有怪石嶙峋、陡峭险峻的雪山,这些雪山生得没有贡嘎山那么壮丽伟岸,也没有南迦巴瓦的美丽,但不失英俊气质。它们日夜守护在措的身旁,就像一对对情侣相互厮守在一起,不弃不离;更像一个个忠勇的武士保护着自己心仪的女人。因此,我对羌塘草原不仅有富贵、华丽之美感,还有英雄气概的壮美感觉。
俗话说:绿叶配红花,碧水慕蓝天。二者虽然不是不可或缺,但缺了总是不完美。特别在青藏高原的大风景,大景色的身前背后,晴朗的天空,蓝天白云,旭日东升,落日余晖,对观景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些元素的映衬、渲染、烘托,景色就会黯然失色,就会缺乏靓丽、鲜活的精神感、空间感、立体感、层次感和表现力,就难以感染、打动人,就会影响人的情绪。然而,羌塘草原的上空不缺乏这些元素。羌塘草原是典型的高原气候,虽然气温很低,但日照多,辐射强,大气干燥,空气通透,因此,昼日夜月,或日月同辉是为常态。
踏进羌塘草原,更让我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就如来到了天外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空气干净,蓝天干净,草地干净,湖水干净,雪山干净,脚下的道路干净……除了大自然造物主留下的那些东西外,没有一点多余的。这里更是静谧的世界,这里没有人的喧嚣声、吆喝声,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马达声、喇叭声,建筑工地的水泥搅拌声,也听不到飞禽的叫声,走兽的嘶鸣声,这里万籁无声,万籁俱寂。随着这样的静,我的思维往往也进入止水状态,浮躁的心灵恍惚找到了搁处。这里没有丰富细腻的色彩,展示给我们的只有黄色、蓝色、白色、铁血红色四大基调,这些粗狂、浓艳的颜色简明扼要、狂放不羁、大片大片地铺成在草原上,具有恢弘的气势,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氛围,这些景象让我不得不暗自感叹它的洪荒大美。
羌塘是我国三大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土地虽然贫瘠、苍凉,却生长着好几十种我国一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其中我们沿途所见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黑颈鹤等动物就是这一地区特有的产物。这些精灵长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十分美丽好看,它们成群结队、不时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满足了我们的镜头,更是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同行的朋友见了它们,恍惚打了鸡血,不顾高原缺氧的反应,跑上跑下力争找到最佳角度将它们拍摄下来。我对动物没有多少兴趣,出发前设想的多拍些藏族同胞的形象回去,可是,事与愿违,主要是太赶路程,没有时间和机会和他们有更多的接触。到了羌塘草原后,大多是无人区,夸张一点说,见到的藏族同胞还不如见到的湖泊多。我们所到之处都是交通通畅的地方,但1200多公里的路程中县城也就三个,每座县城都很小,人口也很少,更不要说乡村了。县城的建设和生活设施设备都很差,与内陆的乡镇都无法比较。就拿这里人们使用的水来说,每天全靠水车从远处送来,可见其生活的艰辛。这里的自然环境就更加恶劣了,要么天寒地冻,寒风凛冽,要么日光汹汹,灼得人皮开肉绽。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里氧气太稀薄,只有内陆的50%,随时随地都有让人窒息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我感动的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藏族同胞,和那些从内陆去和这块土地相伴的人们。
我们到班戈和尼玛时,接待我们的都是朋友的朋友,他们都是从内陆去的大学毕业生。班戈这位朋友34岁,看去英俊帅气,但他公考到这里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他手下有6人,其中我们见到的两位英俊小伙子也是两年前从内陆去的大学生,就他们6人管辖着该县的一项重要工作。同行的朋友不无感慨道:我们到这里来仅仅旅游几天,这里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都让我们感到难以待下去。而你们却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为西藏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听后脸上表露出一种苦涩的笑容。说实话,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是何种原因到了这里,他们能在如此艰苦、恶劣的地方坚持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西藏的建设事业,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后来,我的车在去措勤的途中陷进沼泽泥坑里,正在为难之际时,一位骑摩托车路过此地的藏族青年主动停下车来帮助我们施救,完后,他没有向我们提到一个钱字,也没有要一句我们感谢的话,而是见到我仍在路边的方便面纸盒后,窘迫的向我朋友问道:你们带有方便面?朋友说有,并在车的后备箱里找了两盒给他。后来,朋友在车里把这个事情讲给了我听,我听后一阵心酸。都生存在一个天空下,生活境遇相差却那么大。那位藏族青年在为温饱奔波,我们却在四处寻找精神上的刺激。
羌塘草原的景色之美,是很多地方难以望其项背的,这里的人们也是如此的淳朴、憨厚,要求也是如此的低,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是如此艰辛、困难。这些情景的对照,羌塘草原又让我有了凄美的感觉。
我们在羌塘草原只停留了三天,它的美虽然让我难以表述清楚,却让我难以忘怀!
郑建平,现居四川省人民政府玉沙宾馆。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