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之玄武门之变(一)

公元626年,是为大唐武德九年。
如果这一年来个“悲催大唐”人物评选,大唐皇帝李渊说自己是第二,估计没人好意思在他面前争第一。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因为在这一年——
1.时年60岁的李渊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俩儿子,外加10个孙子。虽说李渊有22个儿子,少俩就少俩,不叫事儿。但关键是众所周知,下手的人是李渊的另一个儿子,李世民。手足相残,人伦惨剧啊。
2.不光儿子、孙子死了一堆,李渊自己也被鹅子李世民从皇位上拱下去了;憋憋屈屈的当了9年的太上皇,最后郁郁而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其实说句马后炮的话,李渊惨,但并不冤;玄武门这档子事儿即使武德九年不出,后面迟早也会爆出来;区别只是看李渊这爷儿几个谁搞死谁了。这里边儿的原因也简单,立国之初大唐的天上就不止李渊这一个红太阳;换句话说,李渊的皇权早就失守了。
所谓皇权,由两部分构成,具体的说就是政权和军权:
政权是政务处置权,说白了笔杆子,人事、财政,包括意识形态,皇上一支笔签字生效;军权是部队调动和开火儿权,这是枪杆子;党指挥枪,让打谁就打谁,没二话。
笔杆子让你干嘛你得干嘛,你要是不干,就枪杆子伺候。所以这俩杆子加起来(俗称2杆子),就是皇权。
看看武德九年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也几个人手里的牌面儿:
大唐的三省六部
  • 李渊:皇帝,帝国的NO.1。

  • 李建成:太子,大唐的二把手,接班人。

  • 李世民:秦王,天策上将、太尉、司徒、上柱国、中书令、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

  • 李元吉:齐王,司徒、门下省长官侍中、并州大都督。

对比一下头衔儿,在政务处置这块
在中央,李世民拿下了中书省和尚书省两大块;门下省是李元吉的地盘。
在地方,李世民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凉州总管;相当于华北地区、四川、现在的陕西、甘肃等地,这些地区不论是行政官员还是军官,全部受李世民节制。
李元吉手里只有一个并州,还只是并州名义上的军权,并州的政务李元吉插不上手。
李世民最牛掰的头衔是天策上将。这是620年到公元621年,李世民率部在洛阳会战中打崩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渊封的;内意思是你这尕娃功劳太大,老子又不能让你当太子,但已经没啥能拿得出手的了,那就代表老天爷封你个官吧。
天策上将可不得了:
1.天策上将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已经跟太子拉平了(尽管表面上不这么说,但事实上就是。)。
2.天策上将为中央武官之首;在洛阳建天策府,天策府可以拔擢自己的官僚体系(这其实就等于另立中央了)。
在军权这块:
唐朝实行府兵制,调动军队必走一套流程,这个谁也逃不掉。从这个角度说,建成、世民、元吉在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在长安,名义上宫城禁军(元从禁军)归李世民统帅,不过调动权和开火权由李渊掌握。千万别小看这个职务,这为李世民渗透禁军提供了便利!从玄武门之变当天的结果看,禁军已经被李世民渗透成筛子了,李渊根本调不动。而李元吉的军职就一个并州大都督。
所以总结一下,大唐初期:
  • 李渊是皇帝,负责全面工作;

  • 李建成是太子,常务副皇帝,负责日常工作;不过从工作流程上看,好像处处有他,但在理论上没有他其实流程也能跑的通。

  • 李世民,天策上将(隐隐已然是二太子了),在洛阳有一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班子;在中央拿下中书、尚书两大板块;在军中威望无人可及(包括他爹)。

  • 李元吉,在中央掌握门下省;在军中和地方没根基。

到武德九年,由于李世民强势崛起,这爷儿四个:李元吉差点儿;内三位,李渊的圣旨、李建成的太子令、李世民的教令,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很多部门已然形成了一条儿不成文的潜规则,先来后到,先收到谁的命令,就按谁的执行。
重复一遍,啥是皇权?
政务处置权+部队调动和开火儿权;这俩合起来是皇权。
你说李世民这资历,李渊能不虚,李建成能不急?
可能有大胸弟会说,既然这样儿,李渊干嘛不干脆点儿废了建成,就立李世民当太子?
李渊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
但是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

1、易储是天大的事儿,尤其是换成年太子之前需要很多轮儿政治布局。
比如要不动声色的扫掉太子的外围,朝中哪些人(尤其是重臣)是挺太子的;这些人里哪些可以通过收买改变其立场,哪些需要无情打掉;哪些吓唬吓唬让其保持中立即可。扫完外围还得清内围,像太子的老师、太子卫率,太子妃家里的亲戚,以及出身东宫的官员等等;这些人就指望新君登基之后飞黄腾达的,都是核心利益相关方,所以必须都要拿掉(尤其是手里有兵权的)。
干完这些,还得找机会难为太子本人(不过这一点不好把握;因为成年太子都是经过政务历练的,有一定的理政经验;所以打这张牌会比较烧脑。但即便如此还得干。)
给太子出难以完成的任务:
太子擅长领兵打仗,这段时间偏偏让他理财。
太子擅长文学写作,这段时间偏偏让他赈灾。
太子擅长国计民生,这段时间偏偏让他打仗。
等等吧,就说这意思。
每个人都有优势、劣势,即便贵为皇帝、太子也一样,不是说你坐到内个位置了就一下成了百事通,你总会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但这个时候偏偏就让你干不擅长的。名义上是为君父分忧,为国家效命;干好了名扬天下青史留名,实际上前面是个巨坑;一个不当心,很容易露脸就变成露屁股了(大概率是露屁股)。
这个时候,太子的威望受到打击,灰头土脸的;但这个时候还不能换,还得找太子的近臣有一搭无一搭的在朝中散布太子就是个驴粪蛋儿,表面看着挺光鲜,但私下里就是一包草的言论;并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最后,还得找个点炮儿的。
经过这一套流程之后,换太子才不至于引发朝局动荡,才能平稳过渡。
2、易储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清洗;既有秋后算账,也有斩草除根。
之所以会这样儿,原因就一个字儿:牵扯的利益太大。
你知道一个太子位背后有多大的利益网络?
从一个太子被立为太子的内天开始,有心人就开始布局了;而且随着太子的年龄增长,承担的事务越来越多,聚拢在太子身边儿的人脉和资源也就越来越多。
比如太子爷也是有老师的;而太子爷的老师可不止太子一位学生,尤其是隋唐之后有了科举,太子的老师要是当了主考官,那还了得?
过去官场上最瓷实的一种关系:师生之谊!你认了老师,老师让你干嘛你就得干嘛,你要是不干,传出去,你这辈子在官场上永远别想混出来!所有人都会认为你是白眼狼!因为你背叛师门!
这个时候,你的同门师兄弟里有一位是太子,那都不用别人给你贴标签儿,你妥妥儿的太子党。
等易储之后,这些人能留吗?
显然不能!
谁知道你揣着什么心思。
这一点具体到李建成、李世民这儿,当时支持李建成的:
  • 左仆射(宰相)裴寂,李渊的好基友;

  • 燕王李艺(小说里罗成他爹),李建成平河北刘黑闼时结交的李艺;公元623年,李艺入朝;

  • 其他的都是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人,如太子洗马魏征;

  • 太子中舍人王珪(南梁大将王僧辩的孙子,后来的唐初名相);

  • 齐王府副护军薛万彻(隋末名将薛世雄之子);

  • 太子率更令欧阳询(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等人。

支持李世民的:
  • 右仆射(宰相)萧瑀,梁明帝萧岿之子,杨老二的萧皇后的弟弟;

  • 中书令(宰相)封德彝,老运动员、骑墙派;所有人都觉他这老小子是自己人,但其实这人谁的人也不是;

  • 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宇文士及;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彪悍的杨老二最后就是死在宇文化及的手里。不过他跟李渊也是好基友,所以投唐之后被委以了重任;

  • 礼部尚书兼天策府长史唐俭,祖父为北齐宰相,晋阳起兵时就追随了李世民;

  • 工部尚书屈突通,李渊晋阳起兵之后,他在河东郡阻击李渊,后兵败被俘;之后在大唐也混的风生水起。曾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王世充。

  • 其他人还有李玄道(李世民他叔)、苏勖(隋宰相苏威之子)、薛元敬(薛收的侄子)、苏世长(李渊旧交)、李守素、盖文达、蔡允恭、颜相时、陆德明。

  • 以及李世民天策府的成员和秦王府18学士:天策府成员——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大舅哥)、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高士廉(李世民的妻舅)、侯君集、张亮、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段志玄;秦王府18学士——房玄龄(名相)、杜如晦(名相)、薛收(曾力挺李世民打窦建德,可惜624年就死了,不然后来也会是宰相);许敬宗(高宗时的宰相)、于志宁(高宗时的宰相)、孔颖达(孔子的第31世孙);虞世南(著名书法家)、褚亮(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他爹)、姚思廉(史学家《梁书》、《陈书》作者);

  • 还有刘文静,也是晋阳起兵就追随李世民;后来李渊为了敲打李世民,公元619年跟裴寂合伙把刘文静搞死了。

所以抛开李渊和李建成爷俩儿的父子之情不说,就这两条儿就够李渊头大的了!尤其是第二条,瞧瞧双方背后多少人。
更何况从当上皇帝到武德九年,李渊已经没啥心思理政了。别的不说,就看李渊当皇帝之后跟下饺子一样下崽儿就知道李渊的心思在哪儿——
表里只是李渊的鹅子们。
李渊是公元617年7月在晋阳起兵,当年11月打进关中;618年5月称帝。称帝之后头一年瞧给老李忙活的,那真是春天到了,又到了交配的季节:李渊趴在各路美女身上,发出了酣畅的声音。转过年儿,收获了4个胖小子(这4个是播种成功的,没成功的有多少也就没人知道了。)。这么说还真不是夸张,李渊还有19个女儿:已知的是李世民上面5位姐姐,排序分别是长沙公主、襄阳公主、平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其它14位公主大多出生时间不详。看李渊生儿子中间有15年的空窗期,大概率他生女儿也是618年之后火力全开。
老李这种生活品质,哪儿还有空儿去想烧脑的党争?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还有一点,李渊是眼瞅着废长立幼是个啥结果的:
李渊的姨夫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就干过废长立幼的事儿:废了太子杨勇,立了老二杨广。
结果杨广浪啊,把好端端的大隋天下浪丢了。
对于李渊来说要命的是,他家的李二,跟他姨夫的杨二,简直就是同一个星座、同一个血型;唱的还是同一首歌:
大唐立国,李二,秦王、上柱国、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等等;
大隋立国,杨二,晋王、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武卫大将军等等。
大唐立国之后,李二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半个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
大隋立国之后,杨二也不白给;公元589年隋军渡江灭陈,人杨二是51万隋军的总指挥。一年后陈地发生叛乱,杨素、史万岁等人平叛;平叛战争结束后,杨二被他爹从并州调到扬州善后(“素班师,上遣左领军将军独孤陀至浚仪迎劳;比到京师,问者日至……以并州总管晋王广为扬州总管,镇江都。”);随后在大隋反击突厥的战争中杨二也是几次出兵放马亲临前线。
论业绩,作为旁观者的李渊怎么看杨二也不应该是个亡国之君的命啊。可是还就怪了,偏偏就是这个能文能武的杨老二最后把大隋的江山给整丢了。
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啊。
杨广怎么个浪法儿,李渊是亲历者。万一立了李二,等他百年之后,他家的李二跟他表弟杨广一个揍性,当了皇帝之后也给你玩儿个举全国之力三征辽东啥的,那大唐岂不是跟大隋一样也得二世而亡了。
而且也是作为旁观者,从李渊的角度看,现任太子李建成又没犯错。
晋阳起兵到登基称帝这段儿李建成的功劳就不说了(这段后来被李世民抹一干净),当上皇帝之后老李忙着酣畅,李世民在前线打仗,后面筹措粮草、征调兵员这些事儿基本上是李建成在干。
外行人谈战略,内行人聊后勤!李渊是老军务了,这道理他当然懂。人李建成本职工作干的很不错,至少李二在前线没饿肚子。
这俩工作分工,打个比喻,如果李世民是韩信,李建成就是萧何。
而站在李渊角度看,谁说萧何就不能当皇帝?
公元624年,隋末最后一个枭雄辅公祏被杀,天下才太平;这个时候你是李渊,你会选一个老成持重的接班人,还是会选一个军功出身的激进分子(非贬义,特指李世民打仗的时候带头冲锋。)当接班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