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超越了《百年孤独》?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写在前面:

许多年前,我因《百年孤独》而对马尔克斯着迷。这些年来,我曾重读这部作品数次,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感受。但我迟迟没能下笔写出《百年孤独》的评论。

最近两年,我才开始读马尔克斯的另外一部代表作《霍乱时期的爱情》。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让我刹那间陷入了马尔克斯的精神世界。于是,我在数不清的日夜,无数次读这本书——有时候,从头至尾读;有时候,单读书中最喜欢的几章或者几段;有时候,随意翻到一页就开始读……

在我读过的所有书中,《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作品。由此可见我对它的喜爱。

这两年中,我无论身在何地,随身携带的书只有《霍乱时期的爱情》。哪怕是今年这个被新冠疫情吞噬的春节,我身边也只有这唯一一本纸质书陪伴。

虽然我觉得已经把这本书“吃”透了,但我仍然迟迟不敢下笔写评论。因为我担心冒犯这部经典。

此文是在我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整理读书笔记的前提下撰写而成的。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但由于篇幅有限,我没有把我的全部所思所想都记录于此。仅写出几点关键性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符号,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是他的生命。相比于《百年孤独》,我认为《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更加成熟、更有魅力的作品。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马尔克斯的了解,仅限于一本难读的《百年孤独》;但我认为,真正让我认识马尔克斯、能看到马尔克斯魅力的作品是《霍乱时期的爱情》。

在我过去读过的所有书中,《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因为这本书既满足了我对爱情的所有向往,也让我看到了爱情的现实;既写出了美满的婚姻,又写出了婚姻之外的许多可能性……而且,它让我们从传统对爱情、贞操观念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将肉体与灵魂拥有了各自的领土,让我们的身心有了一种超然与解脱。

《霍乱时期的爱情》超越了爱情,但它并没有超越世俗。它的真实感表现在没有虚无缥缈的幻想,没有瑰丽无比的誓言,没有刻意打造的偶像剧那般被制造出来的美好,恰恰相反,这本书中有的只是最真挚的爱,最耐心的等待,以及似乎真实发生过一样的故事。

从《百年孤独》到《霍乱时期的爱情》,我越读就越感到不可思议——这两部毫无可比性的作品,竟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

《百年孤独》曾让我觉得马尔克斯缺少细节描写的才能,但《霍乱时期的爱情》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马尔克斯的认知。从魔幻到现实,《霍乱时期的爱情》让我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和人类最纯真的精神向往。

这部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最大启迪,就是它所回答的三个关于爱情与婚姻的重要问题。这三个问题,或许可以为我们每个人的现在与未来指引方向。

爱情有多少种可能?

《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爱情百科全书”。马尔克斯在访谈中说,他不是在写老年人的爱情,他写的只是一个人一生的情史,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爱情观。

马尔克斯通过三位主要人物——女主人公费尔明娜·达萨;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男二号胡维纳尔·乌尔比诺——不仅写出了纯贞之爱、灵魂之爱、肉体之爱,还写出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关系。

在以往我们读过的爱情故事中,三角恋的结局往往是不完美的,其中一个人注定会失败。但马尔克斯却给三角关系的恋人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他惊人地写出了一个任何作品都无法媲美的完美结局

费尔明娜在无权无势却十分爱她的邮递员阿里萨和有地位、有才华、性情温但并不是很爱她的近乎完美的男人乌尔比诺之间,选择了后者作为自己的丈夫。这种选择其实也是几乎所有女生面对婚姻与爱情时,比较明智的选择。

但马尔克斯并没有让阿里萨的爱情走进死胡同。他让阿里萨通过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等待,在他八旬之际收获了自己的真爱。

长达53年7个月零11天的等待中,阿里萨为了保持自己爱的能力,先后有数百个情人,其中年龄最小的情人比他小60岁。在这半个世纪的苦苦等待中,他用25个密码本,记录了622条较长恋情的记录,这还不包括无数次的短暂艳遇。尽管如此,当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终于终成眷属之时,他依然认为自己一生都在为她保持着童贞。

罗兰·巴特的话来解释《霍乱时期的爱情》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我一生中遇到过成千上万个身体,并对其中数百个产生欲望,但我真正爱上的只有一个。”

阿里萨是集灵魂之爱与肉体之爱于一身的。在马尔克斯看来,“只要为了让爱情长久,床上所做的任何事都算不上不道德。”而且,作者写出了一句极其精辟的关于爱的思考:“凡赤身裸体干的事都是爱,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

一夜情、出轨与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和相对美满的婚姻在这部作品中并存。但任何一个看似肮脏的情节最终都变成了一种对于忠贞爱情的最好解读,这是大大出乎读者意料的。

先结婚后恋爱会幸福吗?

在普世婚恋观中,人们的理想婚姻更倾向于“嫁给爱情”。但现实对婚姻和爱情的考验,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尤其在中国,婚姻绝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中国人的婚姻,一般得到了家人的允许和支持,才会更加顺利。同样,外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尤其在欧洲的20世纪之前,贵族社会的门第观念极其强烈。

我们回归到《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作品本身,乌尔比诺医生代表着有着显赫地位的贵族阶层,阿里萨代表着最底层的平民。他们两个人共同爱着的费尔明娜,虽然她也出身平民,但是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一直渴望女儿能跻身上流社会。在父亲的强力干预下,费尔明娜放弃了阿里萨,最终选择和身份背景显赫的乌尔比诺医生结婚。

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的婚姻幸福吗?

他们共同生活的一生,就是我们现实婚姻的写照。有酸甜苦辣,有些许波折,但总体来说,是比较幸福的。费尔明娜曾说,如果让她再做一次选择,她依然会选择乌尔比诺,因为这个世界上几乎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丈夫。

他们在结婚之时,彼此并不相爱。费尔明娜只为满足父亲的心愿,而乌尔比诺“初识这位将与他共度一生的女人时,心里没有丝毫波澜”,他只是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儿虚荣心”。

即便如此,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的婚姻生活应该算是比较幸福的,或者说他们的幸福指数是超过常人的。他们并不经常争吵,丈夫有很强的事业心,并且一生都热衷于慈善事业,是一个现实中相对完美的男人形象;妻子则温柔贤惠,并且有很好的修养,也是现实中相对完美的女人形象。他们之间唯一缺少的,就是浓烈的爱。因为乌尔比诺认为,“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这或许就是马尔克斯为何让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结婚,去过稳定的生活;而让阿里萨等待半个世纪,在生命的最后享受真爱的原因——唯有这样的情节设置,才能让我们看到婚姻与爱情的真谛。

作者借乌尔比诺之口道出了婚姻的真谛:“婚姻是一项荒谬的、只能靠上帝的无限仁慈才得以存在的发明。两个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性格不同,文化不同,甚至性别都不相同,却突然间不得不承诺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张床上,分享彼此也许注定有所分歧的命运,这一切本身就是完全违背科学的。他说:'婚姻的问题在于,它终结于每晚做爱之后,却在第二天早餐之前又必须重新建立起来。’”

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慢慢习惯了彼此,乌尔比诺直至自己去世的那一刻,才说出了“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这样的生活和经历无比真实,一如我们现实中的婚姻和爱情。

世界上有永恒之爱吗?

乌尔比诺爱上费尔明娜,用了整整一生的时间;与之完全相反的是,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一见钟情,而且,他的爱持续了一生。

如果当初费尔明娜嫁给阿里萨,会比嫁给乌尔比诺更幸福吗?我们无法进行这样的假设。因为,“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在他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地位,他从一个最底层的邮电员,到后来的航运大亨,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跻身上流社会,能在更多场合中遇见费尔明娜,以解相思之苦。

阿里萨的一生都在为迎娶费尔明娜做准备。哪怕他曾一度认为费尔明娜死了,也未曾放弃过爱她。

这部作品的尾声部分写得极其动人。

在乌尔比诺去世一年后,费尔明娜终于被阿里萨的爱所打动。虽然当时费尔明娜已年过七旬,当年阻止她和阿里萨恋爱的父亲已然去世,但她的子女却依然反对她自由恋爱。她的女儿对自己的丈夫说:“我们这个年龄的爱情已属荒唐,到了他们那个年龄,那就是卑鄙!”

为了和爱人在一起,费尔明娜发出了崩溃的呐喊:“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于是,费尔明娜毅然与女儿决裂,踏上了和阿里萨的圆梦之旅。

其实,临行前,两个人并没有做好厮守终身的计划。但这次旅行,给了他们充分的爱的机会。

马尔克斯在这段至关重要的情节中,进行了对比描写

他们乘坐名为“新忠诚号”的船,开始了(原计划)八天上行、五天下行的旅程。

在上行旅程中,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死寂景象:河上漂浮着死尸,短吻鳄、母海牛被赶尽杀绝,鹦鹉、长尾猴和村庄销声匿迹……而这对老人却在这片死亡的环境中,确认了彼此的爱。

在回程中,费尔明娜发现,玫瑰花比从前更香,鸟儿黎明时的歌声也更动听了。她还发现,上帝又造了一头海牛,把它放到了塔玛拉梅克的河滩上,目的就是把她唤醒。船长也听到了海牛的叫声,命令改变航向。于是,他们看见了这个体形巨大、刚刚分娩的母亲,它正把幼子抱在怀中喂奶。

同一条航线,往返的两段行程却仿佛由死亡驶向了新生。这种对比描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预示着一个“向死而生”的结局——两位老人为了爱,在到达旅途终点的时候,并没有下船,而是选择远离他们熟悉的城市和家人,重返黄金港。

此时,船长疑惑地问阿里萨:

“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萨·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

每当读到此处,我都热泪盈眶。

这是我见过的最动人的一生一世的旷世之爱。

这一切正如船长所感悟到的那样:“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为何名为《霍乱时期的爱情》?

阿里萨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几乎忘记了所有事情,她唯一记得的就是儿子得过一场霍乱。

的确,陷入爱情和霍乱的症状一样:迅速扩散,持久蔓延;不能治愈,只能自愈。

巧合的是,费尔明娜与丈夫乌尔比诺医生的相遇,也与霍乱有关——当时费尔明娜被误诊为霍乱,于是当地医术最为高明的乌尔比诺医生前去确诊。而他们的婚姻就是这场“误诊的结果”。

当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的确看到了爱的多种可能性,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这场鲜活的爱情故事背后,那满目疮痍的拉美社会。

马尔克斯用非常简短的片段,记录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故事中的那个坐落在加勒比海岸的古老城市,虽然从西班牙的统治中取得了独立,然后又废除了奴隶制,但是,它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自由,而是已经濒临毁灭的边缘——肆意流行的霍乱,让这座刚刚解开枷锁的城市,重新坠入了死亡的陷阱。

一场霍乱会给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国家造成多大的打击呢?

马尔克斯写道:“从来没有人知道它到底造成了多大规模的伤害,不是因为无法统计,而是因为我们最常见的美德之一就是家丑不可外扬。”

不知和无知同样可怕。正如我们当下被新冠疫情侵袭的社会——它已在短短数月间,满目疮痍。而活跃在这个地球上的部分人类和国家,还肆意妄为,成为病毒的同盟者,攻击着他们的命运共同体。

战争和霍乱成为拉美人民生命的最大威胁,人与人对立,人与自然对立,人与社会对立……当马尔克斯将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与最悲惨的现实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读者的内心便掀起了惊涛骇浪。这就是这组强烈的对比词——霍乱与爱情的力量——它们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与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