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血瘀、气虚等中医名词的西医对照及自然对照
血虚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可以简单理解为血容量的减少以及血液成分的减少。血容量的减少会导致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少,这种情况常见的比如失血,这个失血可以是急性失血,也可以是慢性失血。急性失血的比如外伤失血,后期营养不良或者消化系统功能欠佳,可以造成;慢性失血比如女性月经每次经期过长或者量过大;或者溃疡,比如消化道溃疡,泌尿系溃疡都可以,(就像河流上游截流导致下游水量减少)

或者肿瘤都可以导致血液循环系统的有效血量减少。这个可以是中医上的血虚范畴,当然中医的血虚还包括西医上其他类型,比如造血系统的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就像天气干旱导致降水量的减少,从而引起自然界上游水量减少导致下游断流)

再比如脾功能亢进造成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减少等也都属于血虚范畴。这些血虚可以引起人乏力,懒散,也可以四肢末梢血液减少导致肢体发冷。
血瘀也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可以简单理解为血管内流动的血液缓慢,四肢末梢单位时间内的血流灌注量减少,对应的就是中医血瘀的范畴的范畴,比如动脉或者静脉的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属于血瘀范畴,当然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都会导致血液粘稠,流速缓慢,也属于血瘀范畴,(就像河流含泥沙量多,导致平缓处河道淤积)。

气虚也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常有无力困乏,懒言少语,四肢不温等症状,也可导致低血压,当低血压时,心脏每次搏动的力量不足,导致每搏出量减少,所以在四肢末梢的血量也会减少也会导致手脚冰凉,这个属于中医的气虚或阳虚的范畴(就像自然界河流水位差小形成湖泊,流不到远处一样)。
所以说中医上的名词要好好的理解,首先可以和自然界相似的物质结合起来理解,更容易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结合西医上的疾病或者生理、病理理解,能够更好的结合,为同一种病的治疗提供更宽的或者更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本不矛盾,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不同高度来解决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尝试结合,在病人不同的阶段给出最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