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吴云萍/根在瓦屑坝

根在瓦屑坝

吴云萍(江西上饶)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史上的三大命题。前后两个命题咱不在此探讨。光说说第二个:我,从哪里来?今天,我要告诉你,你从瓦屑坝而来。

  瓦屑坝位于江西上饶波阳县联湖乡。

  

  说起瓦屑坝,要先说说鄱阳湖。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境内,汇集赣江、修水、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九江市湖口县城注入长江。就在鄱阳湖水迤逦而来,流经波阳县时,不知是什么让她放不下,一步三回头,辗转复辗转,不经意间,湖水就打了一个结,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波阳大地的一个島,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成了她一道美丽的风景,也拉开了其与相邻的距离。这島就是今天的莲湖乡,瓦屑坝就在莲湖乡境内。

  

  瓦屑坝的故事要从朱元璋说起。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战争是打得如火如荼,在双方攻城越地不相上下,战争呈拉锯之时,朱元璋和陈友谅相逢于鄱阳湖,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鄱阳湖上烟火熊熊,波涛汹汹。最后,鄱湖大战以陈友谅60万大军全军覆没,陈友谅身中流矢亡而告终。之后,朱元璋再无敌手。

  鄱湖之战奠定了朱元璋立国的决定性的胜利。可以说鄱湖对于朱元璋是龙翔之地,吉祥之地。按说他完全应该皇恩浩荡与这片为他洒过热血、帮助过他的土地。然而,拜他所赐,洪武年间,就在鄱阳湖中心莲湖乡的瓦屑坝,上演了一幕幕的人间生死离别剧。

  鄱阳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本来应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然而从船上下来的是一群群愁眉不展,带着行李的人,或老叟、或青年男女,他们在瓦屑坝集中,第二天,迎着晨曦,披着南来北往的风,他们在兵卒的驱赶下踏上高高的桅船,扬帆远去,走向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走向不可知的命运-----由于明朝政府不允许回迁,这一去不谛于生离死别,永无相见。所以在十里瓦屑坝,上演的是爷娘送孩子,孩子送爹娘,或是妻子送丈夫,牵衣顿足、哭喊连天的人间悲剧。湖风中我仿佛听到他们对亲人的呼喊,对故乡的呼喊,一浪高过一浪……

  朱元璋经过二十年的战争,坐了江山。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历史上曾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江西移民有200余万,而从瓦屑坝移民多达百万人,由鄱阳湖入长江,再迁往皖、苏、鄂、川。以安徽安庆为例,有人统计,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安庆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瓦屑坝。

  

  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瓦屑坝地处孤岛,便于对移民的管理,拿它作集散地是再好不过的了。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这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一般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历史的烟云在鄱阳湖雄浑的人文历史中走向了远方。今日的瓦屑坝,依然可以看到湖天一色,有开满蓼子花的湖洲和不时跃过飞翔的鹭鸟;依然可以感受到波阳湖的风:甜、香、腥、咸。不时有各地的人带着家谱,带着先人的嘱咐,带着一代又一带的对“瓦屑坝”神圣的向往,来到瓦屑坝寻根问祖。

  我来到瓦屑坝的时候,天色将晚,烟光凝而暮山紫。走在湖滩沙土地上,不时有游人从沙地里捡起一片陶土瓦片,这里仿佛是世界废墟日一样,随处可见破碎的瓦片,这些瓦片都带有同样的“商标”:麻布纹。据当地人说,这一条长达十里的堤坝都是用这些瓦屑堆积而成,有的厚达三米。瓦屑坝的村支书指着水塘边临水的石头层告诉我说,这是龙窑,那是马蹄窑。波阳湖的淤泥又白又细,适合制陶。

  

  踩在几百年前的瓦片上,感受波阳湖的风,感受这夜色赐的空灵和宁静。这个地方,可以挖出心上千顷万顷的乡愁,再翻出陈年旧岁的沧桑。草木芬芳,可以疗伤。

  如果你来自湖北,如果你来自江苏,来自安徽来自湖南,来自天南地北,有可能,你的根,来自瓦屑坝。

  来吧,去瓦屑坝,说不定,迷惑你的第二个哲学问题就迎韧而解了:你,从瓦屑坝而来!

  

  吴云萍,女,江西上饶人,教育工作者,《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乐途网专栏作家。文章散见《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安徽文学》、《幼儿教育》、《解放军报》,《江西日报》等报刊杂志。

温馨提示

这是《西南作家》杂志的选稿平台。

给《西南作家》微刊和纸刊投稿,都必须原创首发稿件。谢谢!

(0)

相关推荐

  • 行走九景衢之四:春过鄱阳湖

    置于全国版图,江西能称上第一的为数不多,但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名副其实. 鄱阳湖之大,谓之浩瀚丝毫不为过.面积4125平方公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葫芦",系挂在长江的腰上. ...

  • 长篇小说《远日》第十一章

    据考证,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移民活动,仅从晋代到元末时期,就出现了三次较大的人口迁徙.东晋时期,因匈奴入侵,到了西晋,大量的北方汉人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由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 ...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打捞瓦屑坝的碎片​II吴垠康(安徽省)

    打捞瓦屑坝的碎片 ☆吴垠康(安徽省)   中国有八大移民圣地,江西瓦屑坝是其中之一. 同治版<鄱阳县志>载:"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余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 ...

  • 江西瓦屑坝的传说

    撼龙风水洪国珍 图片均来自网络 小时候听大人讲,我们湖北黄梅很多地方的人都是从江西瓦屑坝迁来的. 后来到的地方多了,才知道不是湖北一个地方说祖先来自江西瓦屑坝,湖南.安徽.福建.江苏很多外省的人也说先 ...

  • 余干康郞山忠臣庙:忠义情怀通古今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 19-05-1016:07新民晚报官方帐号 没想到在这个环湖半岛的康郞山,留有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遗迹--一座几经修复的忠臣庙,耸立在离县城四十多公里的湖区.前后三进的建筑,分为定 ...

  • 都昌:湖美了 鸟多了(图)

    2021年01月07日 21:16:19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0人参与0评论 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洪子波)1月6日,鄱阳湖都昌水域,成千上万只反嘴鹬在湖中觅食嬉戏,画面十分壮观. ...

  • (散文百家)吴云萍/悬崖上的村庄

    散文百家 悬崖上的村庄 吴云萍(江西上饶) 在贵州如海的大山中,有一座小镇建在一群海拔八百米高的大山上.壁立千仞的悬崖上,红色的旗帜在雾气中飘扬,广场上空飘扬的歌声中,不时掺杂着公鸡的打鸣声.现代和悠 ...

  • 【散文百家】周爱萍 / 枣树下的友谊

    西南作家散文 枣  树  下  的  友  谊 周爱萍(浙江) "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 忆枣树,莫不忆清清?清清是我从小到大最亲密,最友好的玩伴.透过记忆的暖流,扎着两条辫子 ...

  • 【散文百家】夏 萍 / 昭化,远方的家

    西南作家散文 昭化,远方的家 夏 萍(四川隆昌) 阳春三月,日暖风轻.满携菜花流金.杏花绽银的醉香,和文友们走进三国故里,扑进昭化家门. 夜,已经为昭化披上了青色纱衣,看不清她的真容,只有灯光勾出古色 ...

  • 【散文百家】周爱萍 / 枇杷已熟粲金珠

    西南作家散文 枇 杷 已 熟 粲 金 珠 周爱萍(浙江杭州) "枇杷秋荫,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初夏果熟,备四时之气,他物无以类者."枇杷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经过四时孕育,因此被 ...

  • (散文百家)胥 萍/感悟生命

    散文百家 感 悟 生 命 胥 萍(四川大邑) 一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我就失去了三个亲人--我的母亲.父亲,婆母.三次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切肤感受死亡的痛,这个经历是苦涩的.心酸的,我仍然把它当成一笔财 ...

  • (散文百家)胡跃宁/划根火柴,把心点亮

    散文百家 划根火柴,把心点亮 胡跃宁(四川攀枝花) 我的人生经历.人生道路,没有文学大师,音乐家那么坎坷.曲折,也没有那么多的不幸与辛酸. 正因如此,一次工作的不顺,差点导致我郁闷.痛苦甚至是几近疯掉 ...

  • (散文百家)刘永萍/逐 浪(外二章)

    逐 浪(外二章) 刘永萍(江西吉安) 01 逐 浪 踌躇在浪花嬉戏的海边,晨曦又一次将大海的宽阔绵延到无限的天边,一碧万倾,那一抹微红,在海的尽头,将瑰丽拱托出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新的一天就在这里跳跃 ...

  • (散文百家)刘永萍/想起那一抹绿

    那抹绿 刘永萍(江西吉安) 那抹绿,常常想起,它沉沉稳稳地驻在我心底的键盘.当我敲击文字的时候,这幅水彩染重的山水画重又浮现眼前. 有时是在街市喧哗的大道,飞扬跋扈的车辆穿梭来往:有时是在上班的旅途上 ...

  • 【号外】《当代散文百家》第一辑目录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河南文学杂志作家文库·散文卷 <当代散文百家>第一辑目录 河南文学杂志作家文库编辑委员会 编者的话 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言,只有自己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