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秋葵卖1亿4千万,凭啥?

本文看点:

1.认识明成化青花,一个瓷器藏家梦寐以求的品种;

2.学会欣赏明成化青花的优美;

3.知道成化青花与宣德青花的区别;

4.重新认识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植物,秋葵;

5.一个文物背后的老故事。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碗)

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拍拍品

成交价:141,240,000港币

上面这只漂亮的盌不大,盌沿直径是14.5厘米,在2013年秋天苏富比香港的拍卖上成交,价格是一亿四千万港币!有人可能会吐槽,这是土豪们人傻钱多,为博虚名或是逞一时之快,中了拍卖公司宣传的圈套。还有人可能往阴谋论上靠,说是洗钱。下结论前,让我们先全方位了解一下它的身世。

这只盌是明代成化御窑的作品,专供御用,所以称为宫盌。首先我们仔细品鉴一下,它的弧壁圆滑,口沿微撇,给人闲静雅致的感受。外壁绘秋葵连枝,蜿蜒曲回。嫩叶有芒掩映花间。盌心团花框双圈,葵瓣旋卷而发。内壁环饰连枝秋葵,与外壁类同。通体罩施釉料,透亮若脂,润泽如玉。器底署青花二行六字双圈楷款。

成化御窑还有个特点,就是胎釉极其精致,釉面细腻如脂,瓷质柔和温润,从图片上都能看得出来。如果能有机会上手触摸,感受就像抚摸婴儿的小屁屁。

小攻略:

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公司,近年来为打开中国市场,每逢春拍、秋拍,都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举办拍品巡展,一般观赏免费,如果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也可上手品鉴。

相较永宣青花瓷器釉面显得透亮微青,成窑白釉更显安靖温润,幔罩青花,雅致细触。所用青料,细炼精纯,成色均匀如一,细腻柔和,大异于永宣青花之浓重青翠,厚堆铁斑。

永乐青花浓重青翠,厚堆铁斑。

看上图青花花瓣中间的浓重蓝色,细看有结晶感,俗称铁锈斑。

我们知道,描画青花是用一种含钴的涂料,绘出花纹后外罩一层无色秞料,入窑高温一次烧成。明代青花瓷器所用的钴料有个演进的过程,先是历经数年由中东进口「苏泥勃青」料,青花发色深沉凝重,比如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多数就用的这种进口青料。国产「平等青」于成化一朝得以应用,或单独成器,或与进口钴料相配,以创清丽淡雅特质。成窑绘饰追求简约隽秀,不矫造作。

再看这一件宫盌的绘画纹样,画的是缠枝黄蜀葵。花叶相间,内里其中一花叶相迭,外侧亦添置一花蕾,藉以打破原有画面律动。而幼茎走向亦非左右完全对称。正是此细微变化,让观者有静中显动的感受。

黄蜀葵,对于我们其实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它又称秋葵,花瓣半圆,多叶状,叶呈掌形分裂,裂片长披针形。黄蜀葵早为中国植物类典籍所载,更为传说中七月花神。除了美丽的花,它未成熟的果实还能做菜,比如日餐中常见的白灼秋葵,或者秋葵炒蛋。

黄蜀葵的花和种子

由于烧制规格考究,成窑瓷器堪称中国御瓷至珍名品!有学者曾比较过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的宣德与成化瓷片数量,成化一朝历时是宣德的二倍有余,然而出土残片和残件数量却还赶不上宣德的一半。同样,这个比例也反映在两朝传世品数量上。现存完好的传世成化瓷器,大多入藏博物馆,绝大部分存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大陆博物馆,私人收藏现知仅有约二十余件。

因为成窑瓷器的美丽和珍罕,一直深得明清两代藏家珍重。甚而如万历与雍正二帝酷爱成瓷,无奈传世殊少,只好动用自己御窑仿制,前者落本朝年款,后者则更喜写成化款,以彻底仿摹。

这件盌的传承有序、清晰,是Cunliffe勋爵所藏三件成化宫盌之一。Rt. Hon. Rolf(1899-1963年)为英格兰东南部萨里郡 Headley 的 Baron Cunliffe 第二代,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之一。Cunliffe 勋爵于1947年以475英镑,从 Peter Boode 处购得三只宫盌。Boode 当时为知名东亚艺术古董商,于民国早期来到中国,寻获大量中国艺术品。


一个老故事

1931年夏天,北平“雅文斋”的陈中孚到琉璃厂一家古玩店“赏奇斋”串门,发现一摞青花瓷碗,积满灰尘,看样子已经摆了多年没人关注。陈中孚是瓷器行家,他发现这一摞青花碗不简单,竟是少见的成化青花!

要说赏奇斋其实也是琉璃厂的老字号,它是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醇王府出资办的,王爷给百姓观赏奇珍异宝,所以起名赏奇斋。

当年刚开店时,赏奇斋珍贵文物多,成化青花也不算稀奇,因此这一摞瓷碗在柜上摆了二三十年,一共四对,其中三个坏了,掌柜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怎么坏的!

陈中孚把这一摞碗拿下来,仔细挑选,从中挑了一对好的,出价六十现大洋,拿回了雅文斋。

雅文斋有个老顾客,是英国古董商,他看过这对青花碗,非常喜欢,出价一百大洋买了回去,他觉得这碗如果是成化到代的,拿回伦敦可以卖到上千英镑,就算不到成化,是一对雍正仿,伦敦售价也是远高于一百大洋。

陈中孚这一进一出,赚了四十大洋,当时可以买一亩地,非常高兴。第二天又去赏奇斋,把剩下的三对不论好坏全买了,花了一百五十大洋。没过两天,店里又来了一位美国古董商,他看过后也是非常喜欢,美国人爽气,付了三百大洋,挑了一对好的拿走了。

小知识

买卖古董,如果能成对,那价值比单只的会大幅上升,翻倍都不止!

一共四对碗,卖了两对好的,还剩四只,其中三个有残。这四个碗被雅文斋收藏起来,待价而沽。

转眼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两个月。当时北平著名古董商毓鋆来雅文斋串门,毓鋆人称毓二爷,旗人,清代望族,民国后仗着收藏买卖古玩,没衰落下去。后来还担任过故宫文物鉴定委员。

毓二爷眼光高,雅文斋掌柜拿出压箱底的那件成化青花碗请他欣赏。毓鋆看了喜欢,出价一千二百大洋,拿了回去。没过多久,日本人就进了北京城,兵荒马乱的年月开始了。

毓二爷觉得打仗了,东西放手里不放心,找到上海古董商叶叔重,三千大洋卖给了他。叶叔重有美国客户,转手就把这个碗卖到美国,价格一万多美金!

转瞬就过了53年,1990年3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上,一件成化青花宫碗经过激烈竞投,以一千零四十五万港元成交!

1930年代见过赏奇斋那一摞青花碗,50余年后又看过香港佳士得这一只成化青花的两位古董界前辈,范岐周和孙会员都说,成交的这一只碗和当年那一摞是相同的。

时间又过了20多年,还是成化青花宫碗,价格又上涨了10倍!


从一对60大洋,到一亿四千万港币一只,相同的碗在不同时间,价格相差如此悬殊。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古代珍贵艺术品却始终稀缺,它们的价格走向何去何从?可以想见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