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镇上的“玉泉春饭店”
近日在查阅资料时,在一份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市商会代征营业税办事处第七区新设商号调查报告表》中,意外找到了玉泉春店号的名字,显示其开办时间竟然是1935年4月,地址就是后来一直没变的费县路33号,营业种类主要是豆汁,经理为河北人靳濮璋。
在另一份1948年《青岛市餐馆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档案中,费县路33号玉泉春店号显示,此时的店主已是天津人刘占奎,1942年8月8日领取了营业执照,经营种类为中餐,时有店员五人。刘占奎,1901年生人,登记的教育程度信息是不识字。
这几份珍贵的文献,虽然都不是较为详细的信息,但也能从中感受到这家餐馆历史的浓厚气息。对于玉泉春饭店,估计大部分人的记忆都会起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2007年西镇大拆迁消失的这一时间段里,更早期的历史,也是第一次查询到,包括它的开设时间等。而从店主的信息,也对应上了其延续下来的包子、油条、豆浆等面食快餐的历史传承,半个世纪里一直令人赞誉回味的缘由。
因为老店主是天津人的缘故,所以玉泉春的包子也是尤为有名,它的美味至今仍令许多人难以忘怀,在他们的记忆里,这是比四方路苟不理还要美味的包子。
论坛老网友“满族人”对玉泉春饭店曾经做过细致的描述,饭店的天津包子真是一绝,当时一个包子卖三分钱,加了葱姜调料的纯肉馅和小磨香油,皮薄馅多,味道真是叫绝。正是吃了玉泉春的包子,才让我领略了天津包子的味道,多年来一直回味无穷,念念不忘。每每吃包子时,总要和玉泉春的包子的味道作对比,成年后去天津出差吃正宗天津包子,也觉得不如玉泉春的包子好吃。青岛的天津包子店吃过多次,每次都是揣着寻找儿时的”包子味”而去,却是带着失落和失望的情绪而归。
老西镇市民丁学宏则感慨的回忆道,玉泉春的早餐把我的味觉记忆定格在一个很难逾越的水平,很多年以后再不曾有那种感觉。8分钱一两粮的韭菜猪肉馅饼,9分钱一两粮的油炸糕,4分钱一两粮的甜沫。世事变迁,兜兜转转,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城市拆迁进程,现在只能在老照片里追寻当年的记忆了。
1949年青岛解放后,玉泉春继续营业,这期间的信息除了一些老西镇市民的美食回忆之外,相关饭店的资料没能找到。文革期间,玉泉春更名为“工农兵饭店”,后来恢复了玉泉春的老字号。此后的几十年里,迎来送往,寒暑交替,又不知留下了多少人的足迹,留下了多少人的回忆。
九十年代的时候,还与同学到玉泉春喝过散啤,那时玉泉春已被合并到了共和楼饭店。巧的是,这次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在一份档案里,也找到了共和楼的名字。
共和楼,位于汶上路21号,经理是山东诸城人张庆甫,1889年生人,未读过书。一份份珍贵的史料,虽然是极短的记录,也验证了这些老字号的浓厚历史。
当年玉泉春不远处,广州路三角地的那一排饭店也经常去,一直感觉玉泉春和红叶的海杂拌都很美味。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因为搬家的缘故,离着西镇愈来愈远,之后再也没有去过。
如今,费县路、观城路和滋阳路的三角地还在,玉泉春旧址却已变成了小高层建筑。
随着青岛老城区的拆迁改造,一些年岁久远的老字号店铺的消失,总会牵动老青岛的心。半个多世纪里,玉泉春饭店给无数老青岛、尤其是老西镇的人们留下了温馨而又难忘的回忆。
曾经的西镇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是众多老青岛人平凡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凝练了无数岁月沧桑。2007年,随着铲车的阵阵轰鸣,人们熟悉的老西镇在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玉泉春、共和楼,许多陪伴我们的老店最终成为城市记忆的一段过往......
一篇小文、几份档案资料、数张饭店旧影,一起再忆老西镇,难忘费县路上的“玉泉春”。
文中图片由“照亮天下”、“西镇老居民”等老网友2007年发表于城市档案论坛,历史资料源自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