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翡翠应该如何鉴定
作为老翡翠从业者,看着老翡翠无法获得应有的身份,大量的老翡翠被国外收藏家轻而易举的买走,国宝翡翠流失海外,而国内却还在争吵质疑老翡翠的价值,令人心痛不已。
往往一件传世或者明确出土的翡翠制品,在一些珠宝鉴定中 心的科学仪器鉴定中会显示出B货或者C货的结果,令收藏者感到纳闷,而一些造假者也趁机钻此漏洞,大放厥词言:明清翡翠在仪器鉴定都会如此,从而使自己的当代酸洗注胶的仿冒品蒙混过关骗取钱财。
至于为什么当时清代很多翡翠制品都没有“种”和“水”,因为当时人们开采翡翠就是为了一个绿色,不管多大的材料,只要开不出绿色,基本就对它不太抱希望,因为皇 室喜欢绿色,民间追求绿色,当时的商人也就会对绿色青睐有加,无论遇到多好的红翡或者黄翡在他们看起来和桩头料差不多,同时期非常好的和田羊脂白玉在雕刻的同时会把自然形成的皮色给去掉,这在今天看来是暴殄天物,可能古人更讲究的是“美玉无瑕”,在他们看来玉的皮是“瑕”吧。出现这的原因就是当时治玉的传统和人们的审美因素!
据说1995年在 香港拍卖的一串翡翠项链就是取自一挂朝珠,由27颗翡翠圆珠组成,卖了3300万港币,创下了当时单件翡翠首饰价格的最 高纪录。我曾见到过一套上好的碧玺 纪念,是当时清末最显赫的家族留下来的,翡翠身子(108颗翠珠)早已被卖了,仅留下30颗碧玺纪念和三个碧玺坠角,碧玺颜色为双桃红,每一颗都异常晶 莹,痴想当年的整挂朝珠该是怎样的壮观。
翡翠开采和使用的历史大约有400年左右,大约在明代的中晚期传入中国,在明代及清康熙文献中有制作成器的记载。至于翡翠最早进入清宫内廷的记录,玉器专家杨伯达认为是雍正十一年云南巡抚张允随进贡的贡品,当时依产地称为“永昌碧玉”。(按清宫玉料定色标准,凡绿色玉均称为碧玉)“永昌”与缅甸比邻,因此这里所说的“永昌碧玉”应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疑。而清宫档案中“翡翠”之名始见于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杂录档》。
不是所有的老坑种翡翠都价格昂贵。新坑翡翠也有品质高的,价格贵的。评价一件翡翠的具体价值,还需要看"种水色工"来判断。大家不能听别人说,这是老翡翠或是老坑翡翠就盲目地做出购买的决定。这样很有可能是会吃亏的。
关于翡翠一般认为到了晚清才开始使用,其实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翡翠作为地方贡品即已进入清宫内廷,而根据纪晓岚(1724--1805)《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翡翠因其美丽和稀有,在乾隆朝早期到中晚期的短短五六十年间就从鲜为人知的一般玉材一跃成为价值超过和阗美玉的“玉石之 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