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小说心理刻画的间接性

导语

中国古典小说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表现之一就是重情节而不重心理刻画。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古代的务实性很强,作者创作小说大都怀有“劝渝君王,教化百姓”的目的。加上古代小说与平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小说如《三国》、《水浒》、《封神演义》等都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特别注重以情节来吸引人,对人物注重的是做了什么,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心里是怎么想的,都无关重要。

中国古典小说是不是不具备心理描写呢?当然不是。古代作家不但有意识地刻画人物的心态,而且在不少小说中,心理活动还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具有很高超的艺术性,但它更多地是采用间接的方法来表现的。其心理刻画的间接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细节描写和语言揭示

细节描写常用来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闻雷失筋”的细节:曹操说到这样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当时正值大雨将至,雷雨大作。刘备俯首捡起来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将自己闻言而失筋推为闻雷之故。刘备为了不让曹操发现自己的野心,装出一副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样子。这个细节,实际上揭示了刘备在势单力薄时善于伪装来保护自己的狡猾心理。

中国古代小说更多地是通过人物的语言,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例如《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写黎山老母化作贾妇人带着三个女儿,要招唐僧师徒四人为婿,唐僧等不理睬她,八戒却是“闻得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走上前去扯了师傅一把道:”师傅,这娘子告诉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当孙悟空取笑他说:”呆子,你与这家子做了女婿吧!”猪八戒却一本正经地说:”胡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通过猪八戒的几段言语,把他想留下又不好意思开口的好色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语言的间接性,使得文学作品有时更加含韵有味,《红楼梦》中黛玉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宝玉,你好… …”,“好”什么意思呢?谁也无法准确补上后面的词,因为黛玉此时的心理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

细节描写对心理的透视和语言的表露往往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的。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的外貌,同时又运用人物语言表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很多古典小说中都有,举《笑林》中的一则为例: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 或人求之从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常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侵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孥矣。给两个钱乞讨者,因舍不得竟然不忍心看,闭着眼睛给人家。特别是他后面又千叮万嘱,希望乞讨者不要告诉别人,生怕再有人来讨。通过老人的外貌细节描写和语言的表露,把一个吝啬鬼的心理暴露无遗。

2、梦幻揭示

梦幻实际上是心灵世界的曲折反映,《三梦记》开篇就说:“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为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梦有不同,它所揭示的人物心理也是不同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是典型的梦幻揭示心态的作品。这两篇作品,梦幻世界的情节描写都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梦之前与梦醒后的笔墨非常精炼,对儒士追求功名富贵的心理进行了讽刺。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过程,往往也渗透着梦幻世界的描写。古代小说中有不少这类例子。《红楼梦》第二十四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写丫环小红想往上高攀,打宝玉的主意不成,便打贾芸主意:“翻来复去,正没个抓寻。忽听窗外低低的叫道:”红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这儿呢。”红玉听了忙出来看,不是别人,正是贾芸。红玉不觉得粉面含羞,问道:”你过来,我告诉你。”一面说,一面就上来拉他。那红玉急回身一跑,却被门槛绊倒。”唬幸过来,方知是梦。这个梦,曲折地写了小红的高攀心理。

死者托梦是古代小说惯用的情节,通过梦幻的世界来否定现实世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反映。《列异传》中的《孙阿》,写蒋济死去的儿子在阴间因差使辛苦,听说阴间的秦山令马上要换成人间将死的孙阿,便两次托梦给母亲,希望父亲向孙阿打声招呼,换个好差使。阴间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蒋济之子求好心理,看似寻常,实则讽刺了现实社会的龌龊交易。李公佐的传奇《谢小娥传》也有托梦的情节,写谢小娥的全家为盗所害,后得父,夫托梦,终于报仇的故事。恶梦,反映人的一种恐惧心理,金圣叹则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结尾,写卢俊义所做恶梦,梦见嵇叔将梁山英雄赶尽杀绝,反映的正是一种担心,恐惧之心理。

梦幻世界尤其擅长于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心理,成为人物性格立体化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金瓶梅》第五十九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当下李瓶儿卧在床上,似睡不睡,梦见花子虚从前门外来,身穿白衣,恰似活时一般。见了李瓶儿,厉声骂道:”泼贼淫妇,你如何抵盗我财物与西门庆!如今我告你去也。”李瓶儿一手扯住他的衣袖,央及道:”好哥哥,你绕怒我则个。”花子虚一顿,撤手惊觉,却是南柯一梦。”人之将死其鸣也哀,李瓶儿请求花子虚的饶恕,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忏悔心理。她一方面不愿离开西门庆而死去,一方面又摆脱不了花子虚的阴影,内心世界十分矛盾,十分复杂。

3、环境烘托

气氛渲染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方法,是环境烘托得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人物出场时或是故事展开之前,制造一种特定的氛围,使人物一场或故事一开始,便置身于其中,产生特定的心理活动。例如染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一篇《赵文韶》,简单介绍了主人公后即写道:“秋夜嘉月,恍然思归,倚门唱《西夜乌飞》,其声甚哀怒。”秋天的月夜,景物本身给人一种惆怅感。作者揉进乐曲与歌词,使这种哀愁的声音和气氛更为浓烈,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面上写的是歌曲,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人的内心活动。

气氛渲染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的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使哀与乐相互陪衬得更加突出。《儒林外史》写范进中举就是这样的例子。范进考了一年又一年,穷得把唯一的一只老母鸡也给卖了。听到报喜的人说他高中了,全家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气氛之中。正是这种气氛之中,写出了胡屠户的势力心理。范进中举而疯,范母中风而死,正是这种变态心理的反映。

景物烘托也是环境烘托中的基本方法。以景物描写来抒情,这是诗歌与散文常见的手法,小说家也把此法运用于人物的心理刻画之中。《醉翁谈录》中的《苏小卿》,作者根据人物的不同心情,给景物涂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写男主人公双渐在江边惆怅,就安排了“促成愁思”的自然环境:“是夜万里无云,月色如昼,凝神如醉,乱思如痴。一派汪声,促成愁思;数点渔灯,烧断离情,浩饮长歌,不能自遣”。用江景烘托出人物情意绵绵、愁思不断的心理状态。

有时候环境烘托法是把各种表现手法综合在一起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金瓶梅》第三十八回“潘金莲雪夜弄琵琶”表现手法就多种多样:其一是通过潘金莲自弹自唱来直抒心曲;其二,用窗外的风雪,房檐的铁马,屋内的昏灯,映衬其内心孤独;再加上丫环春梅的几次报信,用西门庆与李瓶儿的亲热气氛与潘金莲的冷落进行对比,以哀写乐。

总之,古代小说心理刻画的间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国艺副刊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原创制作     《国艺副刊》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徐剑星 陈明秋 谭五昌

郑允钦  张 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委: 金镯  念红

本期讲师:讴阳

QQ:2776997585  微信:13307010873

▼点击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