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副刊专栏作家丨李雪娇散文:关于秋天的几个物象
关于秋天的几个物像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一个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季节。诗人说,火红的枫叶是秋天的血液。金黄的落叶让诗人骚客从四季的更迭,感悟到生命的易逝,秋天的心即是愁;秋风秋雨使人愁,深隧的天空使人畅想寥阔的远古时代,想到许许多多美好的物事。我在这里要讲的是秋天的几个物象,桂花、茱萸、白露。
一.桂花
当八月的一场雷雨过后,街面被洗得洁净,第二天清晨,树枝上草地上全是露水,空气凉爽,一股桂花的香气油然而生,漫天遍野地弥漫开来,人们的心情也倏地畅快起来,不再埋怨闷热难忍的鬼天气。
桂花是秋天的心情。红歌里唱,八月桂花遍地香,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传达的是喜悦欢快的心情。在中国古代,桂树和桂花是带着神仙气和高贵气质的。桂,又与“贵”谐音,桂树要等贵人来,这是对尊贵来客的赞美。用桂花编成的花冠叫作“桂冠”。古代士子们高中了举人进士叫作“蟾宫折桂”。宋词里有赞:“人间尘外,一种寒香蕊,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云捋碎。”毛主席诗词里也写:“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人们喜欢桂花,不是因为她的花有多美,而是寄托了一种初秋的隽永情思。一簇一簇淡黄色米粒一般的娇小玲珑的桂花,本身没有吸引人眼球的色彩,她的美全在于她的气味,桂花的香气沁人心脾,能传得很远,桂花有一个别名:九里香。
桂花是秋天的味道。桂花不仅仅是城市乡村的天然香水,更是老百姓喜爱的特殊美味。上海、杭州、无锡、长沙、南昌,南方的食品饮食店里几乎都有桂花年糕。有的特色小店里还有桂花拉糕,桂花酱,桂花肉,也称黄金肉,都是以桂花入味的。上海的桂花拉糕,外形很美,菱形的拉糕呈半透明状,有玉或琉璃一般丝滑的质感,上面如琥珀一般凝住星星点点的桂花,一口咬下去,略带微咸,清香爽口。这种名贵的桂花拉糕,只有上档次的大饭店才做得出来,好这一口的食客常常排队购买。
记忆里的秋天,是一首芳香的诗。一过中秋,细碎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幽香。中秋节的夜晚,清风徐来,奶奶带着我们几个孙女在小院的桂花树下坐着,一边吃着桂花月饼,一边听奶奶讲着故事:月宫里呀,住着偷吃了灵药升空的嫦娥仙子,有一棵桂树,一个叫做吴刚的莽汉想要砍断它,天天砍啊、砍啊,就是永远砍不断。我们不信,奶奶又让我们瞧月亮上的影子,果然有桂树,还有抱着玉兔的嫦娥。奶奶笑了,我们那时小,不知道奶奶笑容里的寂寞。奶奶二十刚出头的年纪丧夫,带着一双儿女逃荒要饭出来,苦苦地将一双儿女带大,再嫁后没几年,第二任丈夫又病亡。从三十多岁开始守寡,一守就是四十几年。但豪爽宏阔的奶奶从没有把这些不如意挂在心中,她爱孙子孙女和左右邻居们,存善念做善事,随遇而安地度着自己的人生。
年年桂花香依旧,奶奶离开人世已经三十多年,想起逝去的奶奶和母亲,我的心里就有难言的伤痛。都说枫是秋之血,桂是秋之魂。在月儿圆桂子香的时节,亲人们会不会迎着秋风踏月归来?
二.茱萸
对于生长在南方的我来说,茱萸两个字就是一个谜。最早看到这个词是读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后两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后来读戴望舒的诗,诗中多次出现“山茱萸的秋天”、“山茱萸一般的女子”等等字样,认真地查字典,才确切地了解茱萸为何物。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有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山茱萸有补骨壮肝、固精理气,滋阴壮阳,治腰痛、祛风寒等独特的功效,在北方的农村广泛种植,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茱萸在中国的诗词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中有“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的句子,白居易的《九月九日登巴台》一诗中有“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杯”,王昌龄的《九日登高》一诗中有“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的描写,可见,茱萸与秋天有关,与九月九日登高有关。
早在周代,茱萸被视为非凡之物,成为祭祀时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就认识到了茱萸的药用价值而开始培育、种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以避邪。重九登高佩茱萸的风俗还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续齐谐记》里记载:“汝南恒景随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家中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也。”结果,一切都得到应验,恒景与家人回到家中,见猪羊鸡狗都暴死。恒景的故事,说明茱萸的药用价值得到了当时人们的广泛认可。
渐渐地,人们爱上了这种香而雅俗共赏的植物,以致于形成了别有风味的茱萸风俗,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尽情欢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称重阳节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山茱萸花期早而短暂,自夏六七月呈现出青黄色的小花,暖风吹花儿谢,结出一串串圆圆的青涩小果,成熟后鲜红夺目,晶莹剔透,夹杂在斑斑驳驳的叶片间。茱萸辟邪消病之说有着科学根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免除瘟疫。古医书里说茱萸有“去三虫”的功效,故此人们喜欢佩戴装有血红茱萸珠的茱萸囊,头发上插着茱萸枝,都是取避邪秽求健康之意。智慧的古人还将红红的茱萸果浸在米酒里,不几日发酵,待到重阳节那天慢慢地饮。
佩缀茱萸之风盛于唐代。首倡此风的当是宫廷。当时每逢重阳节,皇帝常常领着一班文臣登高赋诗,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当作佩饰,辟邪消灾。到了唐代,茱萸已为诗人们津津乐道,王维诗中的“遍插茱萸”说明佩茱萸风气之盛,杜甫诗中所谓的“醉把茱萸”说的正是茱萸酒,白居易诗中的“浅酌茱萸杯”饮的正是这种强身健体的茱萸酒。
三.白露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带有诗意的词,是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是生命与时空的相约相生。提起白露这个词,就会想起晶莹纯净的露珠,想到白衣飘飘,娉娉婷婷的少女那含情凝视的眼睛。
人与人之间存着一种通感。几千年前的古人,也对白露发出了无限有感慨。最著名的要数《诗经》里那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水伊人,在千里银辉的映现下,如丝绢般缠绵,如梦幻般迷离悱恻,是《国风》中的上品。多么美丽而又可望不可及的少女,多么迷茫而又执着的追求。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生动,如同清晨青草上的露珠。距离产生美,因为这份可遇不可求的美丽,伊人集世间诸美于一身。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志士仁人踏着《诗经》的音韵节奏,溯流碧波之中,踏歌而寻,依水而舞。
白露一词带着微微的凉意,淡淡的忧伤。秋日艳阳高照空气清爽,秋夜则清凉入骨。我们在古诗词中经常看到白露和明月的身影,这大概与白露节气大多临近七、八两月的十五月明之夜有关。皓月当空,秋凉似水,似玉之露水,容易惹人生情,生发幽怨。李白的诗《玉阶怨》可以说是一首闺阁怨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位清雅的少女,在白露生发的秋夜,坐在玉阶前遥望天上的明月,怀想着自己的良人,怀想着美丽的爱情,青春易逝,佳偶难觅,知心一个更难求。秦观的《鹊桥仙》里写爱情的纯美也是用的白露这一意象:“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词中写的是织女和牛郎的爱情,他们金风玉露一相逢,被词人奉为“两情若是久长是,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典范。
白露鲜美易逝,让人想起人生的无常与短暂,生发出无限的感叹。曹操的《短歌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句子。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喧哗。寂闹。繁华。荒芜。秋风吹过,如梦似幻,生命的荒凉与丰满,在生命的港湾交织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灿若繁星,迅如朝露,想到这些,让人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人生的每一个境遇,在有限的生命时空里发出最大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
李雪娇,主任记者。江西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花间一壶酒》《藕花深处》《圣洁之莲》,报告文学《家住安源》《万里山海踏歌行》。长期从事文科教学和报社采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江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文学作品。
原创制作 《国艺副刊》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徐剑星 陈明秋 谭五昌
郑允钦 张 炜 陈晓明
本刊专栏作家:李雪娇
主编:欧阳滋生
编委: 金镯 范儿
QQ:330635001 微信:13699557708
唯诗词不能辜负
扫码关注国艺副刊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