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疫情在海外进一步发酵,担心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大萧条的各种言论越来越多。那么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该怎么办?本文简单写几句,希望大家理性看待风险,坚守常工业互联网为我们描述了非常美好的现代制造业前景,但笔者从工作实践中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从投资的角度看,大部分工业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投资价值比消费互联网相去甚远。不过还是从云的角度给了一些投资建议。笔者前三篇互联网,探讨的主要对象都是消费互联网,如电商、社交、娱乐、生活服务平台等,本文结合笔者在航天从事工业互联网的工作经历,谈谈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文章有点长且枯燥,耐心看,后面有彩蛋。以前我们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对象,是C端的消费者,而制造业为代表的庞大的企业内部,信息化或者说数字化的程度是比较低的。怎么让人、生产设备所产生的数据有效利用,并且流动起来,提高工业生产的质量、效率,就是工业互联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要给设备装传感器采集数据,还要给设备安装通信设备,让采集的数据可以发送出来,通过数据实现精细化的设计、实验、制造、流程调度,再把一次次产生的数据和经验保留下来,进而指导和优化未来的生产,提升制造业的水平。等一下,不能再说下去了,我估计没有从事过这个领域的人,已经快不知所云了。笔者从事过6年火箭的数字化工作,就用火箭为例,试图说明这个概念。首先,你要用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对不对?根据卫星的质量、大小、要运行的轨道,你就需要开始设计火箭了。需要多大推力,多少重量,什么外形,飞行轨迹,火箭是二级还是三级结构?要几个助推器?用什么控制系统?高速飞行的时候能承受的力、热等各种物理条件……这是个极其复杂且专业的工作,需要很多个专业的工程师一起协作,我们管这个过程叫总体设计。设计完了,再把指标参数一层层发下去,给制造部门,各部门把设计参数和约束变成一份份需要设计的图纸,给制造部门去生产制造,结构壳段、电气设备、电缆仪器等,先生产样机,一次次做实验看是否满足性能,然后再把数量巨大的零部件最后组合整装成火箭,定型,发射。大家拍脑袋都能想出来是个多复杂的过程(祖国的航天科研工作者真的很了不起!)。细心的读者发现了,维持几百上千人协同工作的,就是那一份份参数文档,你看过密密麻麻的文档参数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密集恐惧症,过去全靠人一级一级的校对。这还不是最恐怖的,你想过火箭设计的结构图纸吗?得是多恐怖的东西?制造车间的人,根据着一张张如天书一般的图纸,最终加工成功火箭需要的零部件。如果中间发现有问题,要修改,OMG,这么复杂的系统,动一发而牵全身。所以过去一款重要的火箭型号,从设计开始,到最终能完成发射,得很多年才能完成。首先从设计开始,我们就不要二维图纸,直接设计成三维模型,于是就有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了三维样机,好了,需要外形的气动专业拿去算算空气动力学的分析;结构动力学的拿去看看用什么材料,设计成什么具体结构,能实现力学要求;搞热力学分析的人,拿去设计下怎么进行防热处理,全部都基于这个初始的三维样机模型,几轮下来,把详细的火箭的样机基本就设计好了。专业之间靠软件传递参数,图纸变成了辅助。软件有个好处,你那里开个孔开错了,或者装个什么仪器干涉到其它部件了,会立刻给你报错,不用等人肉眼去看图纸,这个效率大大提升。制造部门,根据这个样机的详细参数,通过计算机控制加工车床,制造每个零部件,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制造设备上,需要的关键信息都会有传感器采集数据,报告给系统,一是看制造过程是否有异常,二是为了给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一言蔽之,就是把整个火箭的设计、制造、实验、质量监督管理的各部门的人、加工机器、仪器仪表等,需要的数据先全部变成计算机能理解的格式(数字化过程),然后统统连接成网络,于是就有了物联网。最后在把历史上一次次的数据,拿去分析,反思推导,为今后的工作改善每个环节,提高质量和效率,这就是大数据分析。大家稍微开一下脑洞发挥下想象力,大型制造企业,从火箭到汽车、空调、手机等,如果确实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效率绝对可以提高一大截。不好意思,要扫兴了,投资的角度就是这么现实,切换到投资角度,事情变了。很简单,从事工业互联网的TMT企业,它的收入,可以简单理解为其服务的制造业节省的钱。很好理解啊,我一手机制造商,买一套工业互联网系统花了1亿,最终累计节约的成本才5000w,这赔本的买卖谁干?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类企业基本都是消费互联网类,本身制造业的市值还不如他们,节省出的钱,可能只是个零头了。看懂了我对火箭描述的读者可能发现了,工业互联网往往涉及到很深的专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怎么解决?或者让我说得更现实一点,我们把火箭工程师关于外形设计、轨迹计算、控制系统设计等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都慢慢固化到软件里,OMG,这可能吗?这是人家吃饭的东西,给你了,人家怎么活?说白了,工业互联网要落地,必须要行业专家来参与,才能真正有用,一个搞计算机的哪里懂什么火箭设计?做的系统能用吗?可企业节省效率和行业专家的知识产权之间的天然矛盾,我觉得很难解决,专家们抵触,你这系统根本就做不出来。退一万步,企业威逼利诱把系统搞定了,OMG,高效的系统让人工的需求大大削弱,于是过去需要10个结构力学专家,现在只需要3个最有经验的,剩下7个再见,他们可是中国第一流大学硕士和博士,你怎么重新安排合适的岗位?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呢?那更完蛋,大批量裁员不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工业互联网往往在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很高的个性化需求,成长空间有限
造火箭的系统,拿去给制造汽车的企业,由于需求不一样,必然要有大量的定制开发。笔者在航天研究所工作的时候,这是我头疼之极的问题。很多看上去光鲜亮丽的系统,在设计、实验、制造各个细节,都要重新做更改,美其名曰定制化开发。投入大量成本开发的系统,还不能简单的复制,这种生意模式不要太差。销售们需要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才能找到需求痛点去卖,工程师们要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定制修改系统。所以一套好的系统,往往只能扎根在一个领域,成长空间有限。有没有看好的东西呢?有的,标准化的云计算,是看好的领域
什么叫标准化的呢?分应用的底层两个维度看。
比如office,pdf等办公工具,你不可能让他给你定制功能。那么过去传统“软件模块+license”单机使用模式,推广到云端变成订阅模式,就能得到不错的应用,以前只能再安装了软件的电脑上用,现在变成云模式,我在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pad、手机上,都可以使用软件办公,还可以多人同时在线协同办公,收费从一次性高价买断,到按月或者按年分批支付的模式,让企业投入的经济压力骤减,客户推广变得容易很多。所有行业领域已经成为工业标准的软件工具,只要具备移动办公,多人协同办公的需求,都可以享受从单机到云端服务的红利。
可以抽象出来的通用软硬件企业,也是可以的。比如无论你什么网络,总需要数据存储功能吧,把最基础的数据存储这块切出去,形成基础的ISSA系统,就能做大。这块国外的微软、亚马逊、谷歌都做得很好,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巨头也都在虎视眈眈这块市场。工业互联网为我们描述了非常美好的现代制造业前景,但笔者从工作实践中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从投资的角度看,大部分工业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投资价值比消费互联网相去甚远。不过还是从云的角度给了一些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