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记忆】邓玉虎:中国最早的楹联出自黄梅——概述黄梅楹联文化发展史

1991年,黄梅县荣获“全国楹联之乡”的称号。走进黄梅县,你就会被其楹联文化所陶醉:全县的寺庙塔桥、亭台楼阁、店铺门楣俯拾皆有妙对;婚嫁喜庆、乔迁开张、节日盛会,随意都有佳联;尤其是春节期间,从城镇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从几户的自然小村到几十上百户的大村,每家每户的大大小小的门楹上都贴着红彤彤的春联。红联映红了村村寨寨,城乡上下成了联花绽放的红海洋,给人以“不愧为楹联之乡”的惊叹。

人们不仅要问,为什么黄梅县能成为全省和全国最早的“楹联之乡”呢?黄梅有着悠久的楹联文化史。“赤县之有楹联,黄梅即绽放联花”。这就是笔者的回答。

清末谭嗣同在《石菊影庐笔记》中记载,南朝梁刘孝绰(公元481-539)罢官不出,自题“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的对仗句贴于大门上。他的三妹刘令娴也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样题写“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对仗句贴于门上。谭嗣同认为这是对联的开端。

实际上,黄梅发现了一副比刘氏兄妹更早的楹联。据黄梅陶氏家谱记载,这副联是陶渊明为其歌颂其高祖陶侃的楹联。联文为:

运甓惜分阴,聿成中书事业;

累朝膺封敕,用昭司马功劳。

陶渊明生于公元368年,殁于公元427年。他祖籍寻阳(古黄梅之地),定居柴桑(现今的九江市),后与慧远和尚同游黄梅太白湖畔的舒城寨,并在此隐居,为其高祖建祠庙,写有上述对联。据此可知,上述对联最迟写于公元427年陶渊明逝世前。陶渊明死后54年,刘孝绰才出生,可知陶渊明写的对联至少比刘写的对联要早半个世纪以上。如考证属实,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楹联,当属黄梅县陶氏宗谱中所记载的陶渊明的这副联。

自此以后,黄梅楹联文化经唐宋之传承,元明清之发展,民国之兴盛,直至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繁荣而得到大发展。

翻开黄梅楹联文化发展史,陶渊明之后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大臣、文人雅士援笔书联者历历在目:唐穆宗于长庆年间,亦即公元821——824年,挥御笔书写“麒麟阁上精神爽,虎豹关前胆气豪”一幅联,赐给楚国公陈机,以嘉奖其功。这幅楹联比孟昶所书写的春联要早140余年;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翰林院大学士、黄梅古角山人王仲瑄在黄梅《南乌崖》挥毫写下了“雾触碑中字,苔餐石上经”的石刻联。此崖上建有“灵峰院”,唐白居易撰有碑文,宋代张商英写了《轮藏记》,“南乌崖”三字为沈百约书,联中“碑”“经”即指“白碑沈经”;宋代高僧师宽禅师泼墨题有“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 五祖寺庙会联。南宋黄梅知县程晃的后裔、奉政大夫程三来题写了“伊洛两先生,自昔风流蕴藉;梅城一父母,到今玉树琳琅” 黄梅程氏祠堂联;明万历元年举人黄梅籍大儒瞿九思为石显豪之妻题写了“久载发剔眸,地下相从神不死;享耆龄气节,人间弃去骨犹香”的挽联。有其次子瞿罕留下了 “读罢始吟诗,错以梅花为故我;书成才搁笔,笑看明月下岑楼” 题咏《读我书楼》的书斋联。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黄梅汪革村汪可受为五祖禅定寺写的“禅定池开千古月;凌霄峰带五湖烟”的禅联;万历十二年((1584年)黄梅知县来三聘题写了“四野桑麻,不羡河阳花作县;一腔冰雪,偏教寒谷黍知春”的县衙联,上联说他知黄梅不羡晋潘岳种植桃李,而要在黄梅遍种桑麻,以发展农耕而惠民。下联说自己将以傲霜雪之冰心,令宛如寒谷的黄梅 成为黍谷之春;万历二十八年举人濯港胡牌的胡寄垣七月不下楼闭门苦读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苦心人天不负,臥薪尝胆,三千越甲遂吞吴”的励志联(此联曾被认为是清代《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所写,原创作者实际是胡寄垣。蒲松龄将此联的上比中的“终属汉”的“汉”字改为“楚”字,将下比的“遂吞吴”的“遂”字改为“可”字。其余则原文照录),以及他梦中对阎君“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生生不息”的出句“天道,地道,人道,鬼道,道道无穷”的道教联;明嘉靖年间廪生余钫以 “狐狸狼狈,众狗才全无人心”的对句, 怒对流寇八大王“琴瑟琵琶,八王爷极是和气”的出句联;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大河黄桥人黄利通的“对句成快婿”、“妙对进考场,沉默失皇封”等对联故事;清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一甲探花帅承瀛“探花乃是摘星手,巡抚公归虎又来”等对联故事;道光三年(1823年)黄梅知县张维屏以“催科不免追呼,愿百姓早完国课;省事无如忍耐,劝众人莫到公堂”衙署联;咸丰七年(1857年)覃瀚元知黄梅,写下了“黄种脉流传,愿白发苍生,共守三章约法;梅花魁独占,看冰肌玉骨,不惹半点尘埃”的对联悬于县衙大门联。上联正民风,下联弘官德;清光绪丙子志的编纂人、候选詹事府主簿增贡邓文滨不仅著有《楹联触书》,还将题咏紫云山喷雪岩联 “立足于紫云观瀑;洗心若白雪喷岩”一联撰刻于喷雪岩;除此以外,还与同馆好友写有挽同乡同窗帅远燡的挽联。帅远燡字逸斋,探花帅承瀛之孙,乃道光丁未第28名进士,咸丰六年以道员候选谒曾国藩侍郎于江西,时逆贼扰,帅愤甚,募卒千人自领一军抵东乡堵剿,因寡不敌贼,营被陷,他手刃数贼,力竭而死,其侄万泰同遇害。邓文滨等馆友闻讯悲愤不已,挥笔写下了挽联,邓挽联:

白简奏彤廷,数千言字挟风霜,今日实践躬行,所谓不负吾君不负吾学;

缟衣濡碧血,一个臣身骑箕尾,后人读书论世,如此可以教孝可以教忠。

其同馆挽联有二,其一为:

信耶梦耶,传之非其真耶,走马上燕京逐队联镳,二百人中君最少;

已矣悲矣,今此无复望矣,驱车临抚郡捐躯报国,三千队里哭同声。

其二为:

在朝敢言,在阵敢战,倘壮志可酬 ,只持此耿耿孤衷,得失存亡非所计;

为国诛贼,为祖诛仇,纵雄心未遂,尚携有茕茕一侄,死生患难总相依。

茹雪含冰,贞静完全苦节;秋丸画获,殷勤抚育遗孤。(香闺则效)

民国时期,黄梅有名的楹联大家更多,以石昺琳、於树棠、洪兴予、王镜海、邢瑞南等最为著名。这期间,楹联文化渗透于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以抗战为内容的楹联最多,笔者所著的《黄梅抗日联话与诗话》一书尽述其详。

关于1949年以前的黄梅楹联文化,只要看一下县联会1999年编印出版的《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黄梅分卷》就一目了然。此书收集的楹联作品共2523副,其中,唐朝长庆年间至1949年的作品1287副,占51%;作者600余人,包括帝王将相、文武大臣、高级将领、名师学者。1949年10月至1998年底的当代作品1236副,占49%,作者500余人。唐长庆以前及1999年以后的作品还不在其内。查阅这些楹联作品,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黄梅历代的文人墨客,官绅士庶,乃至平民百姓,无不吟诗作对。他们心仪东山白莲,西山碧玉;耳聆多云樵唱,太白渔歌;眼观紫云霁雪,清江烟雨;足迹南山古洞,濯港晚渡;欣赏西池夜月,北山乔木,写出了无数的诗词楹联。黄梅的寺庙塔桥、亭台楼阁、店铺门楣俯拾皆有妙对;婚嫁喜庆、乔迁开张、节日盛会,随意都有佳联;每逢春节,城乡上下、家家户户,无处不把新桃换旧符,无处不绽放联花;1949年前,就涌现出一批批对联名家。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有关他们的联话故事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是,笔者以“自晋以来,朵朵联花开赤县” 这比上联来概括。

“春风解冻黄梅俏;文艺复兴对韵扬”。 这副七字联是笔者对黄梅县楹联文化复兴的写照。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黄梅楹联文化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乘上了时代的列车,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89年成立了县楹联学会。这是湖北省成立的第一个县级楹联组织。次年元月,县楹联学会创办会刊《联苑》报,并首次出句向全国征对,赢得了各地联友的支持与赞誉。其时,联友日增,声势益壮,影响益大,黄梅县楹联文化走出了黄梅,走向了全国,楹联文化品位得到了提升,黄梅县的知名度也同步得到了提升。由是,黄梅县于1991年5月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楹联之乡”,黄梅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个被授予楹联之乡的县。

时至今日,黄梅楹联学会已历经29个春秋,黄梅县被命名为“楹联之乡”已有27年的历史。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楹联文化的发展,笔者将其概括为在全国全省共获得了十一个第一:即黄梅县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个被命名为“楹联之乡”的县;县联会常务理事胡柱国先生创办的“华林书屋”为全国第一个“楹联之家”;“华林书屋”主人胡柱国先生为全国第一批楹联模范教师;县楹联学会原会长柳义君先生为全国第一个荣获优秀楹联活动家称号的人;《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黄梅分卷》是全国第一部对联集成;县八角亭中学为全国第一所楹联中学;县一中为全国第一批高中楹联教育基地;2005年4月成功承办了首届中国(黄梅)国际楹联文化节; 全国第一家为北京奥运会中国藉冠军撰书嵌名联,并用黄梅挑花绣出这些嵌名联,送交有关冠军;全国第一家以竹刻形式,刻出了历届奥运会夺冠的中国籍运动员的嵌名联,共长达100米;县联会是全国第一家兴办春联印刷厂的学会。由是,笔者以“从今而后,声声对韵壮黄梅”这比下联来概括。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中楹会、省联会的指导下,通过全县各级楹联组织及全体会员的努力,黄梅县写下了对联史上辉煌的一页,为中国首批申遗成功的中国楹联事业作出了贡献。黄梅楹联已成为中国联坛上的一支劲旅,成为黄梅县一张亮丽的名片。全国文联原主席、中国楹联学会首任会长马萧萧,挥毫为我们黄梅县楹联评价说:“黄梅县楹联文化的发展,证明了黄梅县不愧为‘楹联之乡’称号”。曾任军委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著名楹联家和书法家、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挥毫泼墨,书写了“花开赤县;果熟黄梅”的条幅,献给黄梅县。这充分说明了黄梅楹联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自晋以来,朵朵联花开赤县;从今而后,声声对韵壮黄梅”,这是笔者对黄梅楹联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的概括。

作者

邓玉虎   湖北黄梅人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原县楹联学会会长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