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琼琼|故乡很小,故乡很大(二) 水的故事
叶琼琼|故乡很小,故乡很大(二) 水的故事
在黄梅,水是最常见的。那一汪汪活泼泼清亮亮的水是沉淀在游子们心中永远的亮色。
巷子的尽头有一口大鱼塘。谷坝路几十户人家的生活用水,甚至饮用水居然全靠这鱼塘。鱼塘的水真清,清水里一汪蓝天,白云在水里游,鱼儿在白云里游,人一低头,清清楚楚地照出自己的样子。水质真好,一根扁担,两个铁皮桶,一路疾走,把水挑回家,倒进墙角的水缸,用装着明矾的竹筒在水缸里用力上上下下的抖动,沉淀后,这水便可以直接喝了。水缸里的水用浅了一些,顽皮的孩子喜欢把头和半个身子伸进去,看自己的影子一波一波地晃动,故意“啊”地大叫一声,水缸里便发出“嗡嗡”的回声。有鱼塘,自然少不了垂钓。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比人长不了多少,系上一根鱼线,再把奶奶妈妈们的缝衣针偷偷拿出一根,烧红了,弄完,穿在线上,一根钓鱼竿就做成了。几个小顽童,就这么随随便便在鱼塘边一站,一忽儿的功夫,一条鱼就咬钩了,猛地提起来一甩,一条银白的小鱼就在田埂上蹦跳。孩子便用吊钩勾起鱼嘴,小脚丫子啪啪地打在泥土地上,风一样跑回家,很得意很炫耀地交给家里的大人,中午,饭桌上便飘起了醉人的鱼香,那鲜甜的滋味儿,我再也没有尝过。
沿着巷子另一头青石铺成的马路,走上七八分钟,便看到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侧石拱上镌刻着“报德桥”三个若隐若现的大字,楷体。桥下便是横穿整个孔垄镇的小河,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祭塘。谁也说不上来这祭塘是何时有的,似乎一生下来,祭塘就在那里等着滋润小镇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童年的我,常常站在桥上,一会儿凝望祭塘的上游,一会儿眺望祭塘的下游:这水从哪里来的,要流到哪里去?脚站麻了,眼望酸了,还在寻找祭塘的源头。
沿河两岸光溜溜的,一直伸到河水里的青石板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一早一晚,常有女人们用搪瓷面盆端着,或者用铁皮洋桶提着全家的衣服,到河边洗衣服。青石板被女人们的手和一件件纯棉的衣服磨得光溜溜的,是上好的搓衣板,木头做的棒槌是极好的辅助去除污垢的工具。在女人们极其灵活的搓揉和棒槌一声声“砰”“砰”的敲打中,一条油腻乌黑的毛巾,一会儿工夫就洁白如新。女人们一边洗,一边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聊,聊得眉飞色舞,笑声四起,神清气爽。若是女人哪一天不舒服了,男人们常常说,河边洗衣服去,保管病好。夏天的傍晚,祭塘最热闹。白天被烤了一天的男人们纷纷跳进祭塘,享受河水的清凉。胆子大的,站在报德桥的栏杆上,扑通一声跳下去,水花四溅,笑声骂声一片。年轻的男子借这个良机同喜欢的姑娘打情骂俏。他们常常趁姑娘不注意,一掌拍起雪白的浪,打湿了姑娘的凉鞋和脚。姑娘佯装生气,举起棒槌要打,人却不见了,远远的水面传来得意的唿哨,原来,那人早就一个猛子扎远了,姑娘正发着呆,又被一阵扑通扑通声吓了一大跳:一群光屁股的小男孩一个接一个从桥上跳了下来…..
童年的故乡很大很大,大得装得下我所有的快乐和梦想。
作者:叶琼琼 湖北黄梅人,文学博士,武汉某211大学副教授,研究文学为业,间或舞文弄墨。
曹锦军围炉微信公众号:
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