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119
NO.119
经过反复思考,慕容俊把四弟慕容恪叫到了身边,对他说:我的病恐怕是好不了了,如今秦、晋二寇未除,国家多难,景茂(慕容暐的字)年幼,我想效仿春秋时的宋宣公,将社稷交给你。
慕容恪连忙回答:太子虽然年龄不大,但天性聪明,将来定能担当大任,我慕容恪是什么人,怎么可以扰乱国家的正统呢?
慕容俊当即表现出大怒的样子:你我兄弟之间,还说这样的套话干什么!
慕容恪赶紧说:陛下如果认为我的能力足以承担天下重任,我怎么就不能用它来辅佐少主呢?
听了这句话,仿佛漂泊的小船回到了安静的港湾,慕容俊彻底放心了,笑着说:你能当周公,我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公元360年正月20日,慕容俊强撑着病体,在邺城举行阅兵式,检阅了已经集结好的军队。
当天晚上,病情突然加重,他自知不免,连忙遣人召大司马慕容恪、司空阳鹜、司徒慕容评、领军将军慕舆根四人入宫,受遗诏辅政。
第二天,慕容俊就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42岁。
太子慕容暐随即继位,按照父亲的遗命,他封慕容恪为太宰、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慕容评为太傅,辅助慕容恪;阳鹜和慕舆根两人则分别被封为太保和太师。
这个四驾马车的政治模式刚一启动就掉了链子。
问题出在老将慕舆根身上。
慕舆根资历很深,早在慕容皝时代,他就曾在守蓟城、灭宇文等几次关键战役中表现突出,慕容俊上位后南下中原,他也立下了不少战功。
对现在的地位,他很不满意。
在他看来,慕容恪倒还罢了,慕容评才识平庸,阳鹜是个文人,这两人凭什么居于自己之上?
于是,他偷偷找到了慕容恪,直言不讳地说:如今皇帝年幼,太后干政,殿下您应该考虑自保,防止西晋杨骏的那一幕重演。况且大燕国之所以能平定天下,都是殿下您的功劳。兄亡弟及,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殿下您应该废掉当今皇帝,自己登上帝位,这才是我大燕国的无穷福分啊。
慕舆根自认为算盘打得非常清楚——如果慕容恪当了皇帝,自己就有拥立之功,当然可以跃居群臣之首了。
然而,他错了。
他和慕容恪是反义词般的两类人——他性格强横,而慕容恪性情温和;他是个野心家,而慕容恪只想做个忠臣;他做事为达目的不顾底线,而慕容恪从来都是把底线看得比底裤还重要——绝不可能脱下。
就像自认为茅坑环境最好的苍蝇根本不会了解蜜蜂为什么会迷恋鲜花一样,他根本不了解慕容恪的内心。
听了慕舆根的话,慕容恪的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对慕舆根严词痛斥:你是不是喝醉了?我和你一起接受先帝的遗诏辅政,你怎么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
慕舆根碰了一鼻子灰,尴尬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可惜没有找到,只好谢罪告退。
唉,他毕竟只是一介武夫,不懂“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如果他不要把话说得这样直白,比如只是委婉地劝慕容恪受九锡什么的,那么多少还有点回旋的余地,现在倒好,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事后,慕容恪把慕舆根的话悄悄告诉了吴王慕容垂。
慕容垂劝他马上下手,除掉慕舆根,否则,这颗老鼠屎很可能会毁掉整锅粥!
但慕容恪考虑到国家新遭大丧,在这个时候诛杀辅政大臣会对政局的稳定不利,便没有接受慕容垂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