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汤,湿气信号,湿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荨麻疹,舌苔,舌诊,咽炎

一碗米汤最便宜的补品!

米汤,就是用大米加水后熬成的汤。这看似平常廉价的汤水,它的价值却让你想象不到……

米汤的悠久历史

在中国,喝米汤养生的历史已经很久了,随着饮料以及保健食品的出现,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追溯到清代,名医王士雄在其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迹。”就是说,贫民百姓吃不起人参,用米汤当参汤,每每有奇效。

米汤竟有这样的功效?《本草纲目拾遗》中也做过解释:“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

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善用石膏粳米汤。粳米多至二两半,汤成之后,必然汁浆甚稠。饮至胃中,又善留蓄热力,以为作汗之助也。是以人之欲发汗者,饮热茶不如啜热粥也。

原来,看似最简单的米汤大有讲究!

大米的种类是什么?

大米分为两种,一种是籼米,一种是粳米。咱们说的米汤,用的是粳米。很多小伙伴开始疑惑,粳米籼米分不清楚怎么办?

籼米粳米到底有啥区别?

粳米,是大米的一种,有近7000年栽培历史,是主要产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米,主产区在东北。米粒呈椭圆形,较短、较粗,半透明,表面光亮,腹白度较小。这种米口感较粘稠,最适合煮粥,味甘、性平,补脾胃、养五脏,适合长期食用。常见的粳米有:东北大米、珍珠米、江苏圆米等。

粳米

籼米,是大米的一种,主要产自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籼米与粳米的最大区别是籼米很细、很长,不黏稠,出饭率高、产量也较高。常见的籼米有:丝苗米、猫牙米、泰国香米。

籼米

米汤在生活中的妙用有哪些?

在《伤寒论》113方中有7个方剂用到了粳米,如附子粳米汤、白虎加人参汤等。粳米有保胃气的作用,经水熬制的米汤更有补津液之效。由此可见,咱们说的米汤,实则是药汤!

著名经方家陈修园说过整部《伤寒论》,概括起来有六个字:保胃气,存津液。小小的米汤,竟抓住古籍最精髓之处,不容小觑。

生活中,米汤的妙用也非常之多。

晚上睡不好觉,睡不沉,整夜都是梦,早上起来昏昏沉沉?那是因为你身体津液匮乏,血养心养不好。白天多喝米汤,补充津液,晚上就容易睡的好。

感冒了,没有食欲,又出不来汗?这时候来一碗热热的大米汤,不仅助汗源,也能帮你恢复胃气,快速恢复食欲。

动不动口腔溃疡?提醒你厥阴肝经津液已经明显不足,也是提醒你要养成喝米汤的习惯了,津液补充好了,还会犯口腔溃疡吗?

脸上气色太难看?嘴唇颜色发白发粉?这提示你身体津液大伤,每天好好喝米汤,坚持下去,这个问题定能有改善!

……

米汤在生活中的应用太多太多,可以说只要你想健康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让自己更美更帅,让生活经历更充沛,就要养成每天喝米汤的习惯!

大米小米哪个好?

大米养胃气?那小米呢?不等小编说,肯定很多人就开始质疑了。

过去老一辈子人说小米养胃,坐月子吃小米,固然不假。小米也能养胃,但是相比大米,大米的效果更好。

过去的时代物质水平匮乏,大家很难买到大米。据说在长征的时候,大家都是想尽办法给病号弄些白米汤恢复身体。

《神农本草经》记载小米“味咸微寒”。而粳米是平性的(并非大家认为的凉性)。如果你本身有胃溃疡、胃炎的情况,平时容易胃痛,中医认为胃有虚热,平时熬米汤的时候,可以稍微放一些小米用来清胃中虚热。

另外,很多人认为大米助湿。这个观点也是无中生有。大米本身有利湿作用,另外,大米恢复胃气,恢复脾胃功能,体内之所以湿气重是因为脾胃功能弱了,大米又何来助湿之说?

大米汤怎么做怎么喝?

大米有这般奇效,很多人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如何做米汤了!

大米汤熬制方法很简单,小编直接上个图~

把米熬熟,大家这个肯定知道。熬制米汤的关键在于,少放大米,多放水。熬成的汤,可以用来当水喝。

喝的量,建议每天三升以上,至少三升。喝的时候一定要小口小口的喝,正如《伤寒论》里所描述的“稍稍与之”。米汤相比水,本身更容易气化,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小口小口喝米汤,也更能加强这个作用,能更好的被身体利用。

六个湿气信号你有吗?

你真的了解肾吗?

为什么会有湿呢?

我们身体每天都在排出体内垃圾,但是当排垃圾的功能弱了之后,垃圾就容易积存在体内。湿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谁负责打扫身体卫生呢?答案是脾胃。

湿,其实是人体不正常的水液代谢的产物,而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脾有关,脾主运化,运化不好水液,就容易产生身体的垃圾。

为什么都在说风湿、湿热、寒湿呢?

湿是一个物质载体,风、热、寒都是能量,能量依附于物质载体才能存在。如果把物质载体去掉,这个能量就没有依附的物质,所以随之而解。

换个角度想,桑拿房的温度是怎么来的?如果是你在空气中直接加热空气,会热得很慢。如果是你在这个加热的过程中间放上一盆水,水逐渐的地作为热量的依附载体,屋子很快就热了。

湿气重的信号,你有吗?

身体有哪些表现说明湿气重呢?

起床凭感觉

其实湿气重从你早上起床就能感觉得到。睡觉起床后,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感觉很累,浑身疼痛很不清爽,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

暑夏季节易遭受湿热侵害,所以在暑夏季节早上起床身体湿重感觉最严重。

如厕看粪便:

体内有湿,必与脾胃虚有关,所以从大便的性状来看,也可以看出体内是否有湿。如出现排泄不畅、沾盆、恶臭,且次数不多,或欲便不得,临厕空蹲。

 刷牙看舌头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质、舌苔的表现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的状况。每天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

“湿热交蒸则舌黄”可作为湿热袭身的重要标志。当然这个热是虚热了,是因为津液水平偏低了。

舌大有齿痕,是典型的身体湿气重的表现,其实背后反映的是脾虚。

呵气闻口气:

很多人有口气的困扰,口气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胃气不降,脾胃虚,容易生湿,再加上身体一些虚热,容易导致口气,可以试试自己呼口气在自己的手背上,闻一下气味。一般这种人平时容易出汗,脚气频发、容易心烦。

 照镜子看眼睛:

眼睛主要看眼皮,眼皮水肿,眼袋大,说明湿气重,脾虚。另外,脾虚的人,津液水平偏低,眼睛也容易发黄、眼眵多。

 随时看皮肤:

皮肤既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亦是人体最大的“外镜”。从皮肤上可以透视内脏的病变信息,皆可从这面巨大的照“妖”镜上显露原形。

重点从两方面来进行判断:一是皮肤的色;二是皮肤上是否生有痘疹疔疮等。如果皮肤发黄,如橘黄色,则为湿热熏蒸。如果皮肤暗黄,除了血不足以外,身体寒湿也重。

皮肤病,皮肤出现瘙痒、起水泡都是因为湿热在表,但是这只是表象,本质原因是身体推动力不足,脾胃功能弱下。

湿到底该咋除?

“湿”贯穿于整个夏季,这段时间雨水可能会特别大,热夹带着湿邪,已经悄悄潜伏在脾胃虚弱的人体内了。现在湿气才刚开始冒头,想要一整个夏天身体轻盈,精力充沛,没有水湿,这段时间可是很关键呢。

祛湿气一个方法,艾灸承山穴 

承山穴是小腿外侧的一个穴位,把脚尖勾起,会摸到小腿肚上有一个窝,那里就是承山穴的位置。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络的枢纽,按压它能通过刺激膀胱经的阳气来排除人体湿气。

艾草煲汤,祛湿又清润

医书记载,艾草有祛湿、散寒等作用。在南方的传统食品中,以艾草为原料的食物极为常见,有一种艾糍,就是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和白糖等馅料,将之蒸熟食用;而广东一带,也有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为蔬菜食用。常见的便有“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

平时煲汤的时候放些艾叶,是不错的选择哦!

经方药——茯苓、白术

茯苓、白术有祛湿的作用,可以在恢复脾肾功能的基础上加入茯苓、白术,或者也可直接用附子理中汤,一定要根据身体具体情况辨证用药。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参考用法:红参30g 干姜45g 炒白术30g 炙甘草30g 生地90g 附子30g(先煎90分钟) (具体用药一定要在专业经方家指导下)

(趣解经方:本方中,附子振奋心阳,振奋全身机能,给身体增加阳光的坏境,红参将气血收敛到腹腔,参与消化吸收,相当于给脾胃种庄稼的过程增加人手,炙甘草是一个保水药,白术祛湿,相当于除杂草的过程,生地补水。)

天暖了,为什么湿疹找上门?

湿疹,是体内寒湿重,身体将寒湿之邪想往身体外面推动,但是这个推动过程不能很自如,就会郁在体表形成湿疹。

天气暖了,外界阳气水平增加,会帮助身体往外排寒湿,所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湿疹加重的情况,尤其是常年身体比较差,反复出现湿疹的人。

生活中常见到的脚气这个问题,也是这个原因。

湿疹——烂苹果

得了湿疹,从某种程度上它确实不是什么重病,但是一旦得了湿疹,又非常难去根儿,反反复复,折腾人。

得了湿疹好比是一个烂苹果一样,外表看上去可能坏的面积并不大,但是你永远不知道里面到底坏了多少,到底隐藏了什么。湿疹就是这样,别看就是外表那一点,或者那一片,反应身体的里面的问题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

为什么会得湿疹?

到底为什么会得湿疹呢?

中医认为“脾主肉”、“脾主四肢”,“脾燥湿”,从这个角度来看,湿疹确实和中医上说的脾功能脱不了干系。当脾功能弱的时候,就容易患有湿疹。

这样不好理解的话,再往下看看~

我们身体每天都在排出体内垃圾,但是当排垃圾的功能弱了之后,垃圾就容易积存在体内。湿就是其中一种,那么谁负责打扫身体卫生呢?答案是脾胃。中医上脾和胃是相互表里的关系。

湿疹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好事

为什么小儿湿疹非常多?成人很少发湿疹?

脾胃功能弱,湿邪多,身体是敦敏的,迫于无奈,邪气得有个通路有个去处,身体推动力尚可的情况下,湿疹就可能从体表发出。

由此可见发湿疹是需要身体一定的推动力的,相比成人,孩子的生发力更强,推动力也稍微强一些。

很多人说,我用了什么特效药,好像湿疹确实也好了。或者说没有经过什么治疗,有一天突然就好了。可是小编想说的是,所谓的“好”,可能是没有能力把湿邪发出来罢了,病更重了罢了。

太阴层面到厥阴层面

湿疹,因为是脾功能问题,所以可以归属于太阴病,很多患有湿疹的人,有时候看似好了,实则已经发展到伤寒六经辨证中的厥阴层面。

湿疹看似好了,但是你会发现从此以后手变得很干,皮肤也变得很干了……中医称之为“体无膏泽”,这是厥阴重症。

得了湿疹应该怎么办呢?

湿疹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在合适的时机,彻底把湿邪发干净。在治疗的过程中,身体推动力增加,可能发出来的湿疹会更多,而这个合适的时机最好在夏天。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方:麻黄二两 连翘二两 杏仁 四十个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两 炙甘草二两

参考剂量:麻黄30g 连翘30g 杏仁45g 赤小豆45g  大枣12枚 桑白皮30g(代替不容买到的生梓白皮)  生姜30g 炙甘草30g

【具体用药一定要咨询经方医生,每个人都要针对个人情况进行药方调整,不可死守一方,而且发汗剂伤津液,一定要慎重,最好在夏天的时候使用】

那冬天的时候,湿疹反复发作,该如何是好?

一 用洁尔阴原液擦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洁尔阴!洁尔阴在妇科病中使用只是产品卖点而已,因为洁尔阴含有的都是艾叶等中药成分,从中医角度看,确实有明显得止痒作用。

洁尔阴原液用化妆棉涂抹5分钟后,清水洗净。

二  外洗方法

麻黄30g  石菖蒲30g 艾叶45g 川椒30g  蛇床子30g 青盐15g ( 一剂),适量清水烧开,小火煮30分钟,趁热擦洗患处,即可让湿疹尽快恢复。(使用前期,有可能会感觉湿疹加重,是正常现象,坚持使用即可。)

止痒祛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导读:

经方,(其一说法)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

[原文点睛]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

麻黄二两(去节)、连翘(根)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掰)、生梓白皮一升(切)。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方证]

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现代应用]

1.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2.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3.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见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膜水、术后黄疸、胰头癌、妊娠期黄疸等。

[经验参考]

本方原为治疗黄疸之方.但后世医家将其发挥于其他的湿热蕴结性疾病。如王九峰治疗一浮肿病人。曾与五苓散等加味治疗,效果不显。现腿部肿甚。处方:麻黄.赤小豆,椒目,茯苓,防己,猪苓,泽泻,大腹皮,冬瓜仁,车前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类聚方广义》载本方1台疔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生梓白皮不易采得,今权以干梓”十或桑白皮代之。汤本氏曾以本方.兼刚们州敞,治湿疹内攻性肾炎有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载山胁东洋赤小豆汤,乃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济生》赤小豆汤而成,治疗疮毒内陷水肿疗效更优。麻黄,连翘,赤小豆.商陆,反鼻,大黄,桂枝,生姜。主治“诸疮内攻而肿.以及毒内攻,气急促者”;《日本汉方医学精华》载本方在治疗荨麻疹时,以伴见浮肿、少尿,发生皮肤病性肾炎者,效果最优;岳美中先生用本方治疗多例慢性肾炎,一患者8年前患皮肤湿疹,继而又患肾炎。就诊时尿蛋白(十+十十),红细胞25~30个,有管型。以普通肾炎之法为治,历久无效。投麻黄连翘亦小豆汤以祛湿毒。服四剂,未有汗,加大麻黄用量,服十剂后,湿疹渐减,小便见清,易见汗,改用人参败毒散善后(《岳美中医案集》)。可见疮毒内陷性水肿是本方的应用重点。此类疾病先有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如脓疱疮等,后出现发热、水肿等肾炎症状,且后者常常伴随前者而反复发作。清除原发病灶则是根治肾炎的关键,本方确为的对之方。

《古今医统》载本方治疗伤寒郁热在里,身目发黄,中湿身痛。由于胆红素的刺激,病人可以出现皮肤瘙痒.应用本方可以有效地得到解除。

如胡希恕先生治一尹姓男子。近两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日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服三剂.热退,痒巳,但黄疽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两月病逝(《经方传真》);

对于非黄疽性皮肤瘙痒,本方一样有效。如刘渡舟先生治李某,患湿疹。头身泛起,红如花瓣,苦瘙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伴恶寒。舌苔白略腻,脉浮,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疹。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处方: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赤小豆,炙甘草,木通,大枣,苦叁。药后温覆,汗出较多,二剂后,湿疹皆消(《经方临证指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表寒外闭,湿热内邯证的治剂,对于黄疸、水肿、豆疹等使用机会都很多。从整体来讲,本方是个大复方。既有表寒又有内湿,而且燥湿相间、瘀毒胶结、寒热互杂。常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早期兼表证者,或黄疸不甚重者,常常收效在2~3剂之间。本方对疮毒内攻、浮肿喘满等症确有捷效,如无喘满浮肿等症,麻黄则要慎用,只用连翘、赤小豆等化裁即可,从方名来看,麻黄、连翘、赤小豆当是方中的主药,此为血分湿热成疸的代表方。

日本人山胁东洋所拟的赤小豆汤就是参衷化裁而成.而临味更偏于湿、热、毒。赤小豆为水血互阻致病的要药,观当归赤小豆散和瓜蒂散自明。然现代却很少应用,十分可惜。

[注论精选]

胡希恕:以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发表,而且安胃,复以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清热并亦驱湿,故治表实无汗、瘀热在里而发黄者(《经方传真》。

王晋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表里分解法也,……杏仁、赤小豆泄肉理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表湿热,乃以甘草、大枣奠定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根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绛雪园古方选注》)。

尤在泾:此亦热瘀而未实之证,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在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气也。合而言之,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伤寒贯珠集》)。

小道经方知识储备

本方中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另外,麻黄发汗耗津液,临床上一定要注意患者的津液水平,动态的观测病情动态的治疗,不能固守一方。

荨麻疹

为什么夏天多发荨麻疹和湿疹?

夏天北半球光照时间充足,太阳也给我们人体增加了“阳气”,有人的就会利用这些阳气和自身的动力把寒湿从比皮肤表面推出来(从这角度来看,出疹子是对健康有好处的),然后就出现了湿疹和荨麻疹。

寒湿之所以从皮肤表层被推出来,是脾功能低下造成的。脾是身体里管理湿气的中央空调。如果它的功能一直低下,寒湿依然会从皮肤冒出来,所以洁尔阴也是“治标不治本”。

由内而外根除荨麻疹

只有恢复脾功能,才会让身体里的寒湿通过汗腺,呕吐,大小便等不影响颜值的方式排出体外。

针对起疹子的小主,芊儿建议暂时表吃刺激辛辣的东西了(很可能会加重你的红肿痒),火锅点个清汤的吧!

山药是非常非常平和的健脾神器,对起疹子的小主尤为合适。芊儿来推荐一下山药的美丽吃法。

蜂蜜山药糕

主料:山药 (200克)、大米粉 (300克)

调料:牛奶 (200g)、枸杞 (适量)、黑芝麻 (适量)、蜂蜜 (适量)

做法:

①山药削皮洗净切小块;

②用料理棒打成浆;加入牛奶、蜂蜜;

③筛入大米粉;搅拌均匀;

④容器内壁抹一层薄油;

⑤将拌好的米粉山药糊倒入容器中,撒上枸杞,放入蒸锅,蒸30分钟;

⑥出锅后,撒上黑芝麻,再淋上蜂蜜,趁热吃口感较好。

小窍门:

容器尽量选用小型的,这样不要蒸太久,以15分钟能蒸熟为宜,这样口感会好些

糖桂花紫薯山药糕

食材:铁棍山药200g、紫薯2个、糖桂花、炼乳适量

步骤:

1.山药和紫薯洗干净去皮,放入蒸锅蒸20分钟;

2.把山药和紫薯一起放入保鲜袋,用擀面杖压成细泥。更追求口感的可以再过一下筛子。然后杆成有厚度的饼状;

3.接着切块。排一层。撒一层糖桂花和炼乳;

4.最后装盘成型;

5.如果不嫌麻烦也可以把糖桂花加水上锅熬一下,加少许淀粉勾芡汁。在浇在糕上面也可以。

美龄粥

食材:山药100克、豆浆1000毫升、大米250克,

做法:用砂锅熬制大米粥,沸腾后放入豆浆和山药泥。

提示:慢慢熬制,小火收汁,以免糊底。

传说宋美龄当年曾不思下饭,厨师也是养生大家,准备了一份山药豆浆做的粥,恢复脾的功能,让其开胃吃饭。后美其名曰“美龄粥”。

舌苔厚就是有湿?

舌苔是啥?

咱们平时说的舌苔,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为“舌胎”,月字旁的“胎”,反应的是舌体本身的一部分,用的很妙。现在一般都用“舌苔”二字。

舌苔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苔状物,由胃气、津液上蒸于舌面而生成。舌苔最能反应胃气。《内经》上有“无胃气则死”之语,胃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伤寒论》中就有描述:“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胎滑反应的是没有舌胎,胃气不在,所以难治!

看懂了这个逻辑,也许你可以猜测出,舌苔厚要比没有舌苔要好呢!

厚舌苔没你想的那么弱!

举个小小的栗子,因为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好比是庄稼地里农作物长得井然有序。

(薄白苔)

舌苔厚好比是庄稼地里杂草丛生,庄稼乱长。

而没有舌苔就像是庄稼地里寸草不生,到处都是光溜溜的一片。

由此可见, 厚舌苔要比没有舌胎好百倍!很多小孩子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厚舌苔烦恼,殊不知,很多孩子因为从小用了大量寒凉药,伤了胃气,出现了镜面舌、剥苔,这种没有舌苔的情况才更加应该引起重视。

舌苔厚到底反应了啥?

在身体的恢复中,舌苔厚往往是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就拿很多脾肾功能弱的人来说,往往这类人舌上有裂纹,我们称之为“舌裂”。舌裂是因为长期津液不足,濡养不好舌体造成的,好比是庄稼地长期缺乏水肥的滋养,导致土地干裂。试想,这样的土地还如何能长出庄稼?

但是在恢复身体的过程中,或者服用汤药、或者服用丸药,哪怕是不起眼却能恢复胃气的米汤,都能让这庄稼地慢慢的得到滋养,过程中舌苔就会出现厚的情况。这难道是坏事吗?这样的舌苔是湿气重吗?

(舌苔厚)

舌苔厚腻你知多少?

“不以数推,以象求之”,学中医从万事万物中找答案,便不是纸上谈兵。相比于寸草不生的情况,舌胎厚确实要好很多。但是,如果庄稼地杂草太多了,也会影响到庄稼地的生长。这种舌胎,一般是比较腻滑的~请看下图~

(黄腻苔)

这种厚厚的黏腻的感觉,好比是杂草丛生。放到身体上,就好比是“废水”,这样的才反应了有湿气(湿气好比是身体的废水,脾燥湿,负责清理废水的是脾胃功能,所以湿气的背后还是脾胃功能弱了)。

原来舌苔厚腻反应了湿气重,你以为找到了答案?然而并没有!

这种湿并不是湿真的重!因为咱们知道,脾胃功能越弱,湿气也越重,很显然,没有舌胎,湿气才是最重的。

(无苔)

养好自己的胃气

舌苔主要反应了胃气的情况,如果是从恢复身体根本出发, 就要注重恢复自己的脾胃功能。

提到养脾胃,就不得不提及建中思想

建中思想代表经方是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原方: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推荐剂量:桂枝45g 白芍9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炙甘草30g 生麦芽90g 一剂

本方中最重要的是桂枝和白芍两味药,桂枝和白芍在1:2的比例下,能起到养脾胃的作用。之所以会实现就是因为实现了快速的流通、让中轴运动起来的过程。很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中轴转。

另外,一个更好的理解方式是,白芍和桂枝在这个比例下,能加快静脉血的回流,这一加快使得新鲜的静脉血不断参与消化吸收,完成建中的目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只是方便大家的理解,这样理解在用药的过程中就好应用,不这样理解就难以用药。

小建中汤的生姜起到了升散的作用,气机运动,浊气得降。炙甘草保水保津液,大枣缓中,胶饴(临床上可用生麦芽代替)起到了补津液,滋养脾胃的作用。

建立中焦的目的是让通路打开,中焦运动起来,但是运动的前提是得有津液。建中思想好比是将一潭死水变成运动起来的活水。在这个过程中,胃气得降,脾气得升,从而恢复你的脾胃功能。

半夏泻心汤

原方:半夏半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推荐剂量:半夏30g 黄芩45g 黄连15g 干姜45g 红参30g 炙甘草45g 大枣12枚

胃气有通降之性,半夏能降胃气,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黄芩、黄连有清局部热的作用,人参将外周的血收敛到腹腔,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的功能。干姜温煦了参与消化吸收的血、温通经脉。

(具体经方的应用一定要咨询经方医生!!!!!)

如果不方便喝汤药,可以坚持服用金匮肾气丸和附子理中丸恢复脾肾功能。

一般推荐剂量:金匮肾气丸一天三次一次两粒,附子理中丸一天三次一次一粒。

熬药方法:

将全部药材倒入锅中,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等于15.62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需求,须遵医嘱。

学会了舌诊,你就是半个医生!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中之重!

舌头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只要伸舌头,健康隐私可都全部暴露出来了·~

舌头是人体健康的放大镜,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舌头的秘密!

八卦角度对应脏腑

“医不离易,药必经方”,从八卦角度来看,舌头上的几个方位分别对应哪些脏腑呢?

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只要是根部的地方一般是对应了北方,为坎卦,代表肾。

所以舌根这个地方对应了中医上说的肾。

与舌根对应的就是舌尖,为离卦,代表了中医上说的心。

以此类推,舌右侧为兑卦,代表了肺。舌左侧为震卦,代表了肝。

看舌胎

舌胎作为舌本身的一部分,应该为“舌胎”,而非“舌苔”。

正常的舌胎应该是薄薄的白白的一层。

一般来说,舌根处一般是舌胎最密集的地方,而舌根处也常见到小点(小点处没有舌胎附着),这个现象说明肾水不足,现代人普遍都有津液不足的情况,所以这个情况很难避免。

舌体中部是舌体最润泽的地方,也是舌胎变得相对厚一点的地方,舌体两侧舌胎两侧就少。

有舌胎,说明人有胃气。《伤寒论》中强调保胃气,存津液,足以说明胃气的重要性!没有舌胎就说明胃气比较虚。很多担心自己舌胎特别厚,其实舌胎厚这个情况一定比没有舌胎、舌面如镜强。

看舌体

正常的舌体应该是润泽的,舌体过干说明津液大伤。

健康的舌体是有一定厚度的,不能太薄。

舌体胖大有齿痕说明脾虚湿气盛,但是需要明白的是,说脾虚一定是不准确的,很多人舌体非常小,相比舌体胖大有齿痕,舌体小是脾更虚。

如果舌裂了,那是脾更虚了,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夹舌本”,舌裂反应了严重的脾肾功能弱下。

重症的脾虚患者,舌头甚至根本不能很好的伸出来。

看舌形

正常舌形应该是舌尖处窄,舌根处宽。

这说明了生发是小于收敛的,这是一个健康态。

舌尖处宽,舌根处窄,说明生发大于收敛,这样就造成了身体耗散太多,处于非健康态。

看颜色

一般来说,常见到舌尖红的情况,舌尖红反应了心经有热,可能还会伴有失眠、多梦、心烦等问题。

另外,舌质颜色淡白,反应了血不足尤以女性朋友多见,常伴有面色苍白,指甲、口辱、眼睑缺少血色。

最后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舌胎黄的问题,舌胎黄反应了胃的虚热,但是虚热的背后一定有“寒”的因素,所以说不是看到舌胎黄就想着有热,舌诊也只是辅助,最后一定要结合全身的情况辨证施治。

咽炎反反复复太难受?破解之道原来是……

咳咳咳~咳咳咳~

感觉嗓子里有痰,不自觉的就想清清嗓子……

起床后发现自己咽喉干、痒、涨,

嗓子有异物感~咯不出,咽不下,始终拿它没办法!

这个嗓子到底怎么了?有什么拯救的方法吗?

你中枪了吗?

各就各位,准备好了?

来!看看下图你有没有躺枪……

标准一:咽区(食指中指交接处下方)有网状杂纹纹理。

标准二:咽区出现青暗斑或暗红斑。

如果以上两个标准你占了一条或者不幸全中,你很有可能患有咽炎~!

咽炎?

咽炎是一个西医概念,指的是咽部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炎症。中医虽然不按照病名治病,但是面对的症状中西医无差别。

反复发作的咽炎后什么症状呢?

主要症状是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恶,有异物感,咳之不出,吞之不下。

中医怎么看咽炎?

西医的绝大多数治疗以“消炎”为主,咽炎真的只是局部炎症那么简单吗?

一、看十二经脉循经

嗓子的前侧是阳经所过,嗓子的后侧为阴经所过,很多人嗓子长期难受,主要是在嗓子后侧明显。阴经病并非一天两天形成,治疗也相对棘手,这也是为什么咽炎看似是一个小病,却很难治愈的原因。

二、炎症是“虚热”

中医认为炎症是“虚热”,之所以是虚热,说明并非实实在在的热。

为什么会有虚热?

①津液太少

举个例子,一盆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中午,很快就热得烫手,但是大海在太阳底下,很难达到烫手的程度。这是因为水量越大,越不容易热。身体也一样,津液水平越足,越不容易有虚热。

②循环不起来

再举个例子,沼气池之所以能产生热量,是因为处在密闭不通的环境。相反,真要是循环起来了,反而不容易生热。放在身体上,有了津液,津液越流通,越能把局部的虚热带走。反而是停滞久了,容易生热。中医认为停滞本身代表了“寒”的性质,咱们常说的“寒久生热”其实是这个道理。

③脾胃虚寒

中医认为,脾胃越虚寒,越容易虚热上扰。本身脾胃为中轴,寒热交融在一起,脾胃功能好,脾升胃降,有条不紊的进行,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问题,中焦停滞,寒性趋下,火性上炎,出现“上热下寒”,虚热上扰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咽炎”。

如何治疗?

知道了上面的道理,你还会想着用消炎药、清热解毒中药来治疗咽炎吗?

用了太多的寒凉药,可能暂时能让嗓子舒适一些,但是后患也不小。因为伤之脾胃,脾胃虚寒,往往进一步加重咽炎的问题。

中医在治疗咽炎上有什么妙招吗?

一、 保嗓秘方——半夏散及汤

半夏30g 桂枝45g 炙甘草30g 一剂

上三味同煮,大火烧开,小火熬煮30分钟即可。每日2-3次,每次300ml左右。当然,也可用半夏6g 桂枝6g 炙甘草6g 作一剂泡水喝,效果也不错。

此方不仅适合于被咽炎折磨的朋友,也是很多老师、讲师的最爱!

【半夏降虚热,桂枝有向外散的趋势,能够将局部的虚热往外散, 继而增加这嗓子这个地方的循环。炙甘草保水保津液】

二、小柴胡颗粒

“口苦,咽干,目眩”是《伤寒论》少阳病纲条,可见嗓子的问题也有少阳层面有关。尤其是针对出现不久的嗓子不适问题,不适感偏嗓子前侧。

可以考虑用小柴胡颗粒,一次四袋,一天三次。

三、经方放大招

咽炎问题,一定别只是想着咽炎本身,背后是有一个比较糟糕的身体为基础的。长期的脾胃虚寒,虚热才容易上扰。在用方上别忽略了恢复脾胃功能的重要性。

经方小柴胡汤、小建中汤等化裁方都有用到的机会。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推荐剂量:柴胡30g 黄芩45g 红参30g 炙甘草45g 生姜45g 大枣12枚 半夏30g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参考用法:桂枝45g 白芍90g 炙甘草30g 大枣12枚 生姜45g 饴糖200ml 半夏30g

(小建中汤中加半夏,半夏可以降虚热)

熬药方法:

将全部药材倒入锅中(如有附子,需要先煎90分钟),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约等于15.62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需求,须遵医嘱。

再次强调,中医不是治的病名,而是治的症状!症状!症状!推荐的汤药也是一个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用这个方。具体用药一定要咨询经方医师。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