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更新二十年系列2|变身的意义

各式各样的石库门

图片来自网络

01

说起上海的石库门,那是上海人的骄傲。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曾经居住在石库门的人数占全市人口的60%,另外的40%分别以各20%的占住率住在洋房和棚户区里。

由此可见,石库门的居住率占了上海市民中的重要比例,而且,大多数以中层收入者为代表,住在独进独出的石库门里,左右邻居同进出一条弄堂,后门与前门互望,除了能听见挂在天井里,鸟笼子里传出来的鸣叫声外,偶尔,有为东家服务的娘姨们,挎着菜篮子从菜市场回来的路上,小声议论着东家的长短且是非……那时候的石库门是很安静的,私人的空间也是得到保护的

图片来自网络

一时,上海的石库门成为了上海文化的象征,鲁迅先生和张爱玲女士等上海很多文人,他们分别住在石库门里,或是以此为题材写着文章,用他们不同的视角和文人的责任感,写出人生的百态和心情,有的是尖锐的,有的是丑陋的,但更多的是美好的。

无意中也形成了石库门文化,一直到现在,它都代表着上海文化的一部分。

02

自石库门诞生以来,历经百年风云,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衰落和更新。

一向以中层收入者为代表的石库门,经历了二次的变故,一次是抗战时期,大量难民从沦陷区涌入了石库门里,使原来一户独住的石库门,繁衍出了二房东、三房东、四房东等奇怪的现象,大家熟悉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就是一个例子。

是本来建筑结构十分合理的居住环境,演变成了有三层阁,灶披间里住进了人,阳台上搭出了简易的草棚棚,还有在楼梯处开了扇小门,供人居住的二层阁。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次的变故,更是肆无忌惮,那是六十年代中后期,石库门被敲墙,破门而入的事情时时发生,有的甚至把前楼硬生生隔成二间,中间靠墙的地方各放只马桶,彼此能听到小便彼此起落的声音。

有的在弄堂里拉个水龙头或是砌个“行灶”烧饭,弄堂里的花坛全部被挖开,家家户户坐在弄堂里吃饭、乘风凉、嗄讪湖,弄堂的天空上到处是短裤和女人们内衣,随着风任意飘荡。

这之中,石库门的私密空间早已经不存在,但邻里之间的友情还在。

因为,同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你好我好,大家才能彼此安定,否则,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天天吵架也是一件费神的事,生活已经不易,再为居住的一方寸地吵架真是没有意义。

于是,石库门文化又多了一层含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也许,我们念念不忘的石库门文化,也是其中一部分吧。

但再亲的人总要有自己的空间,距离有时候是让人与人之间隔阂,但也是产生美感和思想的机会。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生活在石库门里的人,已经成了大问题,除了生存的空间外,这些曾经辉煌的建筑,大都已经是百岁老人了,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是摇摇欲坠。

于是,随着城市的改造,一大批石库门被拆迁,有的还是经典老建筑,但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居民住进了新式楼房,拥有了独立的空间,同时也涌现出了像“新天地”、“田子坊”等以石库门为基调的商业区,在继承和发展石库门文化中,有人喜欢高大上,有人喜欢烟火气,究竟该怎么样?让市民去评判,是对是错,是个历史的答案,相信未来,会有个公正的判断。

田子坊 图片来自网络

03

在此,一直饱受争议的建业里,随着拆迁和开发已经十多年过去了,现今又变得怎么样了?

在一个傍晚,我和90后的小安,从乌鲁木齐南路的“66梧桐”出来,沿着衡山路向北走,行至建国西路时,小安建议我去建业里附近一个面包房去吃可颂面包,她说那家的可颂面包非常好吃。

建业里 图片由作者提供

我一听建业里,就来了兴趣,它曾是上海一大片具有石库门风格的建筑,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卷型门洞等,形成其鲜明的建筑特色。

建业里位于建国西路和岳阳路交界处,建于1930年,由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建造,在海派风格建筑上,还带有浓浓的法式风情。

22排石库门弄堂,连接着200多幢房子,是上海典型的里弄建筑代表。建业里分为东弄、中弄和西弄三大部分,占地约1.8万平方米。

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居住人口不断增多,建业里由原来每个单元只住一户人家,增加到了平均居住四户人家,入住居民约3000人。

建业里 图片来自网络

1994年,建业里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保护建筑,属于上海市市级保护单位,具体保护要求为:重点保护里弄建筑外貌和环境绿化。

建业里嘉佩乐酒店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进入新世纪后,建业里面临着改造,到2005年初,已经有千户租赁居民完成搬迁,为此,我的好友陆杰先生也跟踪进行了摄影报道。

建业里改造前 陆杰拍摄

我曾经在陆杰的镜头里,看到的是建业里普通人家的生活方式,一位老婆婆在自家门口刷马桶、孩子们在后弄堂里跳绳子,但更多的是拆迁时候的动态,有的坐在弄堂口守着将要搬走的家具,带着留恋的神态望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的在放鞭炮庆祝乔迁,毕竟,向往美好的生活是人性的必然。

建业里改造前 陆杰拍摄

城市的改造和更新,有人喜欢有人忧,对于强调保护老建筑的专家和老房子爱好者来说,建业里是受到很多指责的,包括很多土生土长生活在石库门里的人,对建业里的改造是不认可的。

当我把这些观点讲给小安听时,她就来了好奇,说带我进去看看改造后的建业里,让我认识一个新的石库门风格。

小安虽然也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但她没有在石库门生活过,她了解的石库门框架也只是从建业里和新天地的石库门博物馆,还有田子坊,她甚至在看我的石库门文学作品时,简直不相信石库门环境和人,认为那些故事都是天方夜谭。

那么在小安的眼中,石库门是怎么样的呢?

现在的建业里,已经是上海建业里嘉佩乐酒店。小安说她曾经在这里帮外地来的朋友订过房间,同时,她还打算带着父母来这里过中秋节,体验一下石库门的生活。

于是,我们来到前台,以入住的名义看看房间。

有趣的是,接待我们的人还认出了小安,于是,酒店派了一个专业的人员陪我们去看房子。

建业里嘉佩乐酒店 图片来自网络

行走在嘉佩乐酒店的通道,那是一条条弄堂组成的,没有人声,也不见人影,安静地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身处在闹市中,但抬头看见建业里的标志性建筑,一座水塔,它高高地耸立在夕阳下,让我相信自己是在建业里,那曾经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地方。

可以花几毛钱在弄堂口的烟纸店,买根雪糕吃吃,或是买瓶“正广和”的汽水喝喝,走过弄堂时,不停地和坐在门口的老人打招呼……这些,都是我们上海弄堂里最美的记忆。

建业里嘉佩乐酒店 图片由作者提供

当我跟着小安来到一幢石库门前,推开门,映入我眼帘的曾经是熟悉的石库门建筑风格——天井、客堂、灶披间,隔在中间是楼梯,沿着楼梯上去,分别是进入亭子间,再迈上几级台阶是前楼,再上去就是晒台。

站在晒台上,眺望着左右,对面的人家紧闭的窗户,隐隐有灯光射出,偶尔有人影在光里闪动,空气里有饭菜的香味。

这是我心中的石库门的模样,但小安却喜欢眼前改造后的模样,同样是石库门,但放进了现代的设施,有豪华的浴缸、亮晶晶的吊灯、封死的灶披间,她认为,现在,谁还要烧饭烧菜啊,不都是叫外卖了吗?

(0)

相关推荐